株洲市

行政区划代码:430200 邮政编码:412000 区号:0731 拼音:Zhūzhōu Shì 英文:Zhuzhou City

位置面积 株洲市是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东部,东与江西省萍乡市和吉安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1247.56平方千米,其中,荷塘区136.57平方千米,芦淞区217.16平方千米,石峰区180.98平方千米,天元区328.18平方千米,渌口区1053.50平方千米,攸县2648.65平方千米,茶陵县2496.24平方千米,炎陵县2029.77平方千米,醴陵市2156.51平方千米。(面积数据根据《湖南省行政区划简册2022》)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85.20万人,较上年减少1.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0.56万人,较上年增加0.03万人;乡村人口104.64万人,较上年减少1.94万人;城镇化率为72.83%,较上年提升0.36个百分点。以汉族为主,有瑶族、苗族、回族、满族、壮族等民族。

名胜古迹 有炎帝陵、建宁古城遗址、观音岩、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等。

 

政区划分 株洲市辖5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天元区、渌口区、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醴陵市。共有37个街道、61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市政府驻天元区嵩山路街道天台路58号。

荷塘区辖6个街道、1个镇,即月塘街道、茨菇塘街道、宋家桥街道、金山街道、桂花街道、明照街道、仙庾镇。区政府驻桂花街道新华东路1468号。

芦淞区辖7个街道、1个镇,即贺家土街道、建设街道、建宁街道、董家塅街道、庆云街道、龙泉街道、枫溪街道、白关镇。区政府驻枫溪街道太子路668号。

石峰区辖7个街道、1个镇,即田心街道、响石岭街道、清水塘街道、铜塘湾街道、井龙街道、学林街道、龙头铺街道、云田镇。区政府驻响石岭街道响田东路268号。

天元区辖4个街道、3个镇,即嵩山路街道、泰山路街道、栗雨街道、马家河街道、群丰镇、雷打石镇、三门镇。区政府驻嵩山路街道株洲大道北1号。

渌口区辖8个镇,即渌口镇、朱亭镇、淦田镇、古岳峰镇、南洲镇、龙潭镇、龙船镇、龙门镇。区政府驻渌口镇学堂路1号。

攸县辖4个街道、13个镇,即春联街道、谭桥街道、联星街道、江桥街道、酒埠江镇、桃水镇、鸾山镇、丫江桥镇、渌田镇、石羊塘镇、皇图岭镇、菜花坪镇、莲塘坳镇、黄丰桥镇、新市镇、宁家坪镇、网岭镇。县政府驻春联街道内环路发展中心。

茶陵县辖4个街道、10个镇、2个乡,即云阳街道、思聪街道、洣江街道、下东街道、界首镇、严塘镇、湖口镇、马江镇、高陇镇、虎踞镇、枣市镇、火田镇、秩堂镇、腰潞镇、桃坑乡、舲舫乡。县政府驻云阳街道炎帝南路1号。

炎陵县辖5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即霞阳镇、沔渡镇、十都镇、水口镇、鹿原镇、垄溪乡、策源乡、下村乡、船形乡、中村瑶族乡。县政府驻霞阳镇井岗路1号。

醴陵市辖5个街道、19个镇,即阳三石街道、来龙门街道、仙岳山街道、国瓷街道、长庆街道、白兔潭镇、浦口镇、王仙镇、东富镇、泗汾镇、沈潭镇、船湾镇、均楚镇、石亭镇、李畋镇、明月镇、茶山镇、左权镇、枫林镇、沩山镇、孙家湾镇、嘉树镇、板杉镇、官庄镇。市政府驻仙岳山街道左权路59号。

 

地名由来 株洲,古称建宁。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南宋乾道年间朱熹《南岳游山后记略》中有“西戍至褚洲”句,明崇帧《长沙府志》已作株洲,或为“朱洲”。三国东吴(214年)在此设建宁郡。唐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历史沿革 今株洲市区和株洲县原为湘潭县地,与醴陵县俱属长沙郡,后属潭州;攸县、茶陵县属衡阳郡,后属衡州。五代为楚潭州长沙府醴陵县、攸县、茶陵县和湘潭县地。北宋为潭州醴陵县、攸县和湘潭县地,以及衡州茶陵县。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升茶陵县为茶陵军。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康乐、云阳(一作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元为天临路醴陵州、攸州和湘潭州地,以及衡州路酃县。明为长沙府醴陵县、攸县、茶陵州和湘潭县地,以及衡州路酃县。清末一度设株洲厅。1913年茶陵州改为茶陵县,与攸县、醴陵县等俱属湘江道,酃县属衡阳道。1937年为第一行政督察区醴陵县和湘潭县地,以及第二行政督察区他县、茶陵县、酃县。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湘潭县下设株洲区,辖株洲乡、藕灵乡。8月19日,株洲区党政机关建立,株洲区公所、株洲乡人民政府驻大胜岭。株洲区所辖株洲集镇面积约半平方千米,人口7264人。醴陵县属长沙专区,攸县、茶陵县、酃县属衡阳专区。1950年1月,株洲区改为第一区。1950年6月中旬,湘潭下设株洲镇(区级)。株洲镇辖一至四街居委会、田心塅乡、董家塅乡、石子头乡、株洲镇公所驻殷家祠堂(今芦淞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1951年3月,株洲镇公所更名为湘潭县株洲镇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株洲市,属长沙专区。3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沙区专员公署呈文省府并中南军政委员会,拟将湘潭县株洲镇设市,请示设市的理由主要是:“株洲镇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为粤汉、浙赣、湘黔(现车通湘潭)等铁路的交叉点,湖南的工业区将来发展大有前途。全镇面积为36平方千米,人口45914人……根据发展趋势,拟将设市,并计划将该镇接近郊区划入市区,面积从36平方千米增至48平方千米,人口从45914人增至100000人,乡从3个增至25个。”1951年5月7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具文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请中央设立株洲市。6月11日,中南军政委函告湖北、湖南两省政府:“接政务院1951年6月6日政行齐字第一四九号批复:1951年5月8日(51)会办民字第1917号报告悉。所拟将湖北省襄阳、樊城合设为丁等市,称襄樊市;湖南省株洲镇改设为丁等市,由长沙专署领导,经核同意,准予备案……。”(注:丁等是按人口划分)6月29日,长沙区专员公署令决定宣布成立株洲市人民政府,自7月1日起正式对外办公。实际上到7月17日才对外办公。株洲市人民政府驻殷家祠堂(今芦淞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

1951年8月20日,株洲市城区设街,株洲市设郊区,成立郊区区公所,辖11个乡。1952年1月14日,株洲市人民政府向省府民政厅报告称,市界问题已遵照政务院令,将湘潭所辖南华、荷塘、百井、白关、龙州、大京、太平桥等7乡及与湘潭协商将荷花五个村划入株洲市。1953年株洲市改为省辖市。3月,根据湘潭区专员公署1953年2月20日通知,株洲市郊区分为株洲市郊东区、株洲市郊北区,共辖32个乡。6月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程潜签发省府令,株洲市授权湘潭专署领导。1955年2月22日,经中共株洲市委批准,株洲市郊东区、株洲市郊北区合并为株洲市郊区,设立株洲市郊区区公所,辖22个乡。

1956年3月23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出通知,省委决定:株洲市委即由省委直接领导,希望各有关部门即办理交接手续。4月9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现决定将株洲市人民委员会改由我会直接领导。该会建设、房地、劳动、卫生、商业科、均改为局。希转知有关部门分别办理交接手续。”6月14日,撤销株洲市郊区区公所,设立株洲市郊区办事处,辖5个大乡。1958年9月5日,撤销乡级建置,株洲市郊区所辖5个大乡合并组成株洲市郊区人民公社。

1959年6月26日,经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第335号文件批准,撤销株洲市城区1955年和1958年相继成立的5个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立中心、清水塘、荷塘铺、田心、董家塅等5个区人民委员会;撤销郊区办事处,设立株洲市郊区人民委员会。1960年7月23日,经株洲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心、清水塘、荷塘铺、田心、董家塅等5个城市人民公社,分别与中心、清水塘、荷塘铺、田心、董家塅等5个区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所辖居委会37个,居民小组682个,农场20个,生产队205个,总计人口186468人,总面积150平方千米。

1963年4月,撤销株洲市郊区人民委员会,由株洲市农林水办公室直接领导农村各区、社。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5次会议决定设立株洲县。以株洲市部分行政区域为株洲县行政区域。株洲县建县后,全县划分为渌口、淦田、朱亭、三门、白关、古岳峰、雷打石、龙头铺8个区和渌口镇(直属镇),共辖27个公社,4个建制镇,4个农、林、渔、茶场。共计人口367932人。株洲县由株洲市领导,驻渌口镇。1966年1月18日,国务院(66)议字3号文批准,设立株洲市郊区(县级),将株洲市农林水办公室直管的荷花、曲尺两个公社和清水塘、田心、荷塘铺、中心、董家塅五个农场,以及农科所、园艺场、果树园艺场、畜牧场、鹅颈洲渔场、水产试验场划归郊区管理。

1970年1月20日,国务院(国发文53号文件)同意株洲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株洲市中心区、清水塘区、董家塅区、田心区、荷塘区5个区。7月8日,根据国务院53号文件批复,株洲市城区设立株洲市东区(县级),株洲市南区(县级)、株洲市北区(县级)。东区全区7.9万余人,下设田心、茨菇塘、月塘和宋家桥4个街道办事处;南区全区7.1万余人,下设董家塅、东风(1972年11月29日改名为建宁)和建设3个街道办事处;北区全区7.5万余人,下设清水塘、响石岭和白石港(1975年12月30日改名为贺家土)3个街道办事处。田心、建宁5个区的蔬菜农场,计人口57111人,成立清水、荷塘铺、建宁人民公社,这3个人民公社由郊区管辖。

1983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湘潭的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辖区面积扩到11278.77平方千米,人口308.12万人。1984年4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调整湖南省部分市县行政区域界线的通知,将株洲县的龙头铺、明照、蝶屏、云田4个公社和白关的关口、新庄、道田、白井、罗塘、五里墩六个大队划分给郊区管辖。共计265平方千米土地,71390人。1985年,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以原醴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醴陵市的行政区域。1990年株洲市辖五县市、4区,总人口达到3495714人,总面积达11420平方千米。

1994年,酃县更名为炎陵县。1997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40号):(1)将株洲县的群丰镇和马家河乡划入株洲市市区。(2)撤销株洲市的东区、南区、北区、郊区,调整设立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天元区。荷塘区:辖原东区的月塘、茨菇塘、宋家桥3个街道,原郊区的明照、荷塘铺(不含新民、田心、双丰3个村)、蝶屏3个乡和龙头铺镇的茶园、东流、三搭桥3个村。区人民政府驻新华东路。芦淞区:辖原南区的建设、建宁、董家塅和原北区的贺家土4个街道,原郊区的曲尺、建宁、五里墩3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芦淞路。石峰区:辖原北区的响石岭、清水塘和原东区的田心3个街道,原郊区的龙头铺镇(不含茶园、东流、三搭桥3个村)和清水、云田、荷花3个乡和荷塘铺乡的新民、田心、双丰3个村。区人民政府驻建设北路。天元区:辖原株洲县的群丰镇、马家河乡和原郊区的园艺场。区人民政府驻黄河北路。

1997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以《关于调整株洲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同意调整株洲市市辖区行政区划:(1)天元区:东、北以湘江河为界,南以群丰镇与雷打石镇界线为界,西以株洲市与湘潭市界线为界。(2)芦淞区:东南以原郊区与株洲县界线为界,西以湘江河为界,北以白石港为河(老河),京广铁路(西边线)及建宁乡与明照线界线为界。(3)荷塘区:东以株洲市与长沙市、原郊区与株洲县界线为界,南以明照乡与建宁乡界线为界,西以京广铁路(西边线)及白石港河(老河),为界,北以蝶屏乡与云田乡界线为界。(4)石峰区:东以白石港河(老河)为界,南以湘江河为界,北以株洲市与各省市界线为界,西以株洲市与湘潭市界线为界。(5)调整后的市辖区划行政区划从1997年8月1日起实行。1998年末,株洲市总面积1142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千米。总人口367.8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21万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36%;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共有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

2010年,将株洲县的白关镇和姚家坝乡划归株洲市芦淞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芦淞区总面积216.8平方千米,总人口29.8万人,辖7个街道、1个镇、2个乡;株洲县总面积1231.2平方千米,总人口39.9万人,辖6个镇、10个乡。2011年,将株洲县的雷打石镇和三门镇划归株洲市天元区管辖(湘民行发〔2011〕6号);行政区划调整后,天元区总面积327.6平方千米,总人口24.6万人,辖3个街道、4个镇;株洲县总面积1053.6平方千米,总人口33.7万人,辖4个镇、10个乡。

 

历年人口(部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株洲市常住人口3857100人,其中,荷塘区309061人,芦淞区247518人,石峰区283179人,天元区215392人,株洲县383598人,攸县693458人,茶陵县575436人,炎陵县202071人,醴陵市947387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株洲市常住人口3581820人,其中,荷塘区260835人、芦淞区226162人、石峰区272258人、天元区120741人、株洲县429723人、攸县679839人、茶陵县493059人、炎陵县164807人、醴陵市934396人。2005年末,株洲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有24个街道、66个镇、46个乡、1个民族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