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区大典》资料(需进一步核对错误),面积、人口数据统计年份不详、仅供参考】
勐海县[Menghai Xian]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省境南部,州境西部,西南与缅甸接壤。面积5511平方千米,人口28.5万人,其中傣族占37.5%,还有汉、哈尼、布朗、拉祜、佤、回等族。辖2镇12乡。县政府驻象山镇,距州府53千米。
古名“勐咳(hai)”,意为丢失猎犬的平坝地方。傣族首领召孩征服土著民族后,改称“勐孩”,衍为勐海,意为勇敢的人住的平坝地方。宋属景陇王国。元属彻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清属车里宣慰使司。1913年置第三区行政分局,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1927年置佛海县,属普洱道。1950年3月置佛海县,属宁洱专区。1953年置版纳勐海,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改为勐海县,1959年勐遮县并入勐海县,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地处怒山山地尾梢,山河盆地相间。地势中部平外围高。东北部的滑竹梁子最高,海拔2429米;西南部南览河与南桔河交汇处最低,海拔535米。中部河谷区有勐遮、勐混、勐海、勐河等坝子,勐遮坝子面积23万亩,为全州最大的坝子。县内一万亩以上坝子9个,面积50万亩。澜沧江从东北部流过。其主要支流有流沙河、南果河、南览河等。处腾冲—澜沧地震带南端。气候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少量针叶林。森林覆盖率22.6%。有三尖杉、百日青、阿丁枫、黑黄檀等稀有植物。有野牛、虎、豹、熊、鹿、猴、蟒、孔雀、野天鹅等珍贵动物。设有曼搞自然保护区。有勐满南蚌、、等40多处温泉,温泉水温达90℃,勐混曼召、勐阿街温泉水温达70℃以上。矿藏有铁、独居石、金、磷、锡、锰、稀土、煤等。昆洛、佛双两条公路过境,打洛边境贸易区公路通缅甸景栋。工业以制茶、制糖为主,还有电力、食品、建材、农机修造、金银饰品及采煤、采金等行业。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甘蔗为主,兼种玉米、小麦、花生、芝麻、大豆、橡胶等作物。是云南重点产粮区之一,普洱茶产地之一。副业以养殖牛、猪、禽、鱼为多。中等学校16所。傣族、布朗族信佛教,有佛寺244座。名胜古迹有景真八角亭,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曼垒塔、塔冈南等佛塔。南糯山“茶树王”树龄800多年,贺松野生大茶树树龄1700多年。设有省茶叶科学研究所。
象山镇[Xianshan Zhen] 勐海县辖镇,县政府驻地。1913年为第二区行政分局驻地。1927年置象山区,1930年设勐海镇,1946年改象山镇,属佛海县。1953年属版纳勐海,1958年改为象山公社,属勐海县。1959年为象山镇,1966年改称东风镇,1969年改为东风大队,1975年复设象山镇。在县境中部偏东,面积62.6平方千米,城区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2.02万人。辖街道、曼贺、曼袄、景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象山新街。国道214线(佛双公路)穿镇而过,有通往各乡镇的公路网。有佛寺古建筑12座,景佛塔雄伟壮观。
打洛镇[Daluo Zhen] 勐海县辖镇。是省内边境要镇之一。古称景洛。古为“土司”地。明为一版纳地,称“康洛满”。1913年属第三区行政分局(勐海),1927年属佛海县。1950年置板洛区,1953年属版纳勐混。1963年置打洛镇,1969年为五七公社,1973年改为打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镇。位于县境西南部,打洛坝子中部,距县政府86千米。西和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36.5千米。面积400平方千米,人口1.58万人。辖景洛、曼打火、勐板、曼轰、曼夕、邦洛、曼山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打洛街。为昆洛公路终点,有公路通往缅甸。是中国南疆历代通往东南亚的陆上口岸。现为省级边境贸易口岸之一。镇内以边贸旅游业为主。境内有榕树气根形成的“独木成林”自然景观。还内中缅219界碑和威严壮观的金龙抱柱艺术国门。
勐海乡[Menghai Xiang] 勐海县辖乡。傣语,勐:地方,海:勇敢人。古为一土司地,明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三区行政分局(勐海),1927年设勐海区,1940年为拱城乡,属佛海县。1953年置勐海区,属版纳勐海。1958年改为跃进公社,属勐海县。1959年复称勐海区,1969年为东风公社,1973年改勐海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的勐海坝子上,距县政府6千米。面积301.8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曼真、翁囡、曼派、曼搞、曼短、曼尾、曼兴7个行政村。勐海—勐阿公路过境。曼搞自然保护区有珍稀植特三尖杉、黑黄檀、阿丁枫等。境内有佛寺31座。有建于公元1455年“塔冈南(水中塔)”一座,据传河水曾环塔而流。
勐遮乡[Mengzhe Xiang] 勐海县辖乡。傣语,勐:地方,遮:湖水淹没。古为湖沼,后干涸成坝子。古为一土司地,元、明为一版纳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勐遮土干总。1913年置第二区行政分局,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1927年置五福县,1934年更名南峤县,普洱道。953年置版纳勐遮,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底置勐遮县。1959年并入勐海县后称勐遮区。1969年建红星公社,1973年改称勐遮公社,1984年置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全州最大的勐遮坝子上,距县政府23千米。面积356.9平方千米,人口4.37万人。辖勐遮、曼洪、曼燕、曼扫、曼伦、曼央、曼根、景真、曼拉、曼勐养、曼弄、曼恩、曼光13个行政村。南央河穿坝而过。国道214线(原佛双公路)穿境。乡内有国营黎明农场。名胜古迹有景真八角亭等。1950年2月佛海民族自卫队与国民党93师在此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八师一一四团战斗告捷,宣告西双版纳全境解放。
勐混乡[Menghun Xiang] 勐海县辖乡。古为一土司地,明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三区行政分局,1927年属佛海县。1950年置勐混区,属佛海县。1953年置版纳勐混,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7年属版纳勐海,1958年置勐混区,1968年设曙光公社,1973年改勐混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位于县东南部的勐混坝子上,距县政府25千米。面积255平方千米,人口2.38万人。辖景勐混、曼扫、曼赛、贺开、曼国、曼蚌6个行政村。昆洛公路过境。境内有佛寺29座。勐混大白塔为八角形母塔。还有烈士陵园一座。
勐宋乡[Mengsong Xiang] 勐海县辖乡。1913年属第一区行政分局(车里),1927年置南本乡。1950年置五本区,属车里县,1953年划归版纳勐海。1957年为勐宋区,1969年设东方红公社,1973年改勐宋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位于县境东部偏北山区,距县政府25千米。面积492.6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辖迈迈、糯有、曼吕、蚌冈、坝檬、大安、蚌囡、曼方、三迈、曼金10个行政村。
勐往乡[Mengwang Xiang] 勐海县辖乡。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八区行政分局,1927年设临江行政区。1950年属澜沧县丫口区,1953年属版纳勐阿。1969年属勐阿公社,称紧跟大队。1973年改称勐往大队,1981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政府78千米。面积488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勐往、曼允、曼嘎、灰塘、坝散、曼冻、南果河7个行政村。
勐阿拉祜族乡[Menga Lahuzu Xiang] 勐海县辖乡。傣语,勐:地方,阿:沸水落滚。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二区行政分局(勐遮),1929年属临江行政区,1939年置安康区。1950年为勐阿乡,属宁江县丫口区。1953年设版纳勐阿,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置勐阿区,属勐海县。1969年设“五·四”公社,1973年改勐阿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勐阿拉祜族乡。位于县境北部,勐阿坝子上,距县政府33千米。面积538.7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嘎酒、纳京、纳丙、勐康、贺建、南朗河、篾笆桥、曼迈8个行政村。南朗河穿坝子而过。有公路通县城,勐海—勐往公路过境。境内有温泉冒出点多处。贺建是解放战争时,中共地下党在车佛南的第一革命根据地。
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Mengman Lahuzu Hanizu Bulangzu Xiang] 勐海县辖乡。傣语,勐:地方,满:视线模糊。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二区行政分局(勐遮)。1927年置勐满乡,属南峤县。1950年置勐满区,属南峤县,1953年属版纳勐遮,1958年属勐遮县。1969年设向阳公社,1984年置勐满区,1987年置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政府58千米。面积488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辖城子、纳包、南达、班倒、幸福展、帕迫、星火山、关双8个行政村。国道214线(原勐海—双江公路)过境。有南蚌等温泉。设有黎明农场一个分场。
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Menggang Hanizu Bulangzu Xiang] 勐海县辖乡。傣语,勐:地方,冈:中间。1984年置勐冈区,1987年改勐冈哈尼族朗族乡。位于县境南部,勐遮、勐混两坝子中间,距县政府32千米。面积181.7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辖拉八厅、曼令、南楞、曼冈4个行政村。境内有勐冈—勐混、勐冈—勐遮两条公路。
格朗和哈尼族乡[Gelanghe Hanizu Xiang] 勐海县辖乡。哈尼语,格朗和:幸福。1953年前,南糯山属车里县。1953年置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南糯山划入本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7年置格朗和区,属版纳勐海。1958年设英雄公社,属勐海县。1961年置格朗和区,1969年为献忠公社,1973年为格朗和公社,1984年改格朗和区,1987年置格朗和哈尼族乡。位于县境东部山区,距县政府28千米。面积312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苏湖、帕宫、南糯山、帕真、帕沙、黑龙潭6个行政村。有栽培型大茶树一棵,其主干直径1.38米,高5.5米,树幅直径10米,已有800多年的树龄,被誉为“茶树王”,属国家级保护植物。乡境内的帕宫,传为古代傣族首领岩孩抗击外族入侵而壮烈牺牲后的墓地,以岩孩而得勐海名。
西定哈尼族乡[Xidin Ha'nizu Xiang] 勐海县辖乡。傣语,西定:拉二胡,传说村民迎佛祖时拉二胡助兴,因而得名。历史上属勐遮。1947年置旧笋乡,1950年置别旧区,属南峤县。1953年置版纳西定,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属勐遮县。1969年属勐海县,设向东公社,1973年改西定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西定哈尼族乡。位于县境西部山区,西与缅甸接壤,距县政府48千米。面积299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团结、帕羈、旧过、南弄、东和、东暖、曼马、西定8个行政村。
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Bada Bulangzu Ha'nizu Xiang] 勐海县辖乡。傣语,巴达:仙达脚迹。1950年前属勐遮。1950年设曼兑区,属南峤县,1953年属版纳曼墩。1958年置巴达区,属勐遮县,次年归属勐海县。1969年设前卫公社,1973年改巴达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山区,西与缅甸接壤,距县政府78千米。面积316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曼来、章朗、曼佤、曼皮、曼迈兑5个行政村。是“普洱茶”的产地之一。小黑山上有野生大茶树数株,其中一株原树高34米(因折断现高13米),树干直径1.21米,树龄1700多年,属国家级保护植物。乡境西北的西山隘口巨石上,有一巨大的仙人脚迹。
布朗山布朗族乡[Bulangshan Bulangzu Xiang] 勐海县辖乡。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称“濮满山”。古时曼桑、曼新属车里宣慰使司地,其余属勐混土司。因以族称,名布朗山。1950年属勐混区,1953年设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置布朗山区,1969年设五一公社,1973年为布朗公社,1984年置区,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县境南部山区,南和西与缅甸接壤,距县政府91千米。面积1016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勐昂、南温、曼果、结良、班章、曼囡、曼桑、章家等9个行政村。布朗族全民信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