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2925 [邮编]675600 [区号]0872 [拼音]Mídù Xiàn [英文]Midu County
位置面积 弥渡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东南部。全县总面积1524.75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5.79万人,城镇化率38.94%。全县户籍总户数94096户,总人口324483人。有汉、彝、白、回、傈僳、佤、纳西、傣、哈尼、拉祜、壮、苗、蒙古、布郎、瑶等民族。
政区划分 弥渡县辖6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弥城镇、红岩镇、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镇、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县政府驻弥城镇锦屏街14号。
名胜古迹 南诏铁柱、#茶马古道[文盛街茶马古道]、弥渡五台大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弥渡太极山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盛街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地名由来 弥渡古名勃弄川。《蛮书·六赕第五》有“白崖城在勃弄川…大历七年(772)阁罗凤新筑也…川东西二十余里,南北百余里”的记载。
历史沿革 西汉属益州郡云南县地。东汉属益州永昌郡云南县地。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云南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姚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今弥渡属南诏国勃弄赕,治地白岩。后历经“大长和国”、“天兴国”、“大义宁国”,今弥渡建置因袭南诏称勃弄赕。后晋天福二年(937),今弥渡属大理国天水郡(郡治今大理凤仪镇)。
元宪宗三年(1253),弥渡隶属大理下万户府赵赕千户所。至元十一年(1273)改置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至元二十五年(1288)革建宁县省入赵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属大理府赵州所辖。清沿明置,弥渡地方设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今弥渡分隶于大理府赵州、云南县、蒙化厅。雍正九年(1731),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
民国元年(1912)5月,设立弥渡县,以赵州九里全境,蒙化三约六约,祥云云白川地计11127户,66755人建置弥渡县,改通判署为县公署,属蒙化厅辖。民国2年(1913),弥渡县属滇西道。民国3年(1914)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弥渡县直属省。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49年4月18日,弥渡解放。同年成立弥渡县临时政务委员会,行使县政权力。1950年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950年3月1日,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州。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宾川、弥渡2县,将原宾川、弥渡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祥云县(1958年撤并),祥云县属大理州管辖。
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弥渡县,以合并于祥云县的原弥渡县行政区域为弥渡县的行政区域,弥渡县属大理州管辖。1968年3月,弥渡县人民委员会改为“弥渡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3月,恢复弥渡县人民政府。
1996年,弥渡县辖1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弥城镇、红岩乡、新街乡、太花乡、苴力乡、密祉乡、寅街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县政府驻弥城镇。
1999年,新街乡改建新街镇。2000年,寅街乡、红岩乡撤乡设镇。至此,弥渡县辖4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
2001年,苴力乡撤乡设镇。至此,全县辖5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寅街镇、苴力镇、太花乡、德苴乡、密祉乡、牛街彝族乡。
2005年,撤销太花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弥城镇管辖,镇政府驻原弥城镇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
2006年末,全县辖5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即弥城镇、红岩镇、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4个居委会、85个行政村。
2014年,撤销密祉乡,设立密祉镇;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弥城镇、红岩镇、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镇、德苴乡、牛街彝族乡。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5.79万人,城镇化率38.94%。全县户籍总户数94096户,总人口324483人。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5.72万人。全县户籍总户数94064户,总人口325562人。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5.86万人。全县户籍总户数94057户,总人口326581人。
2020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93979户,总人口327170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常住人口)261205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232361人,占89.05%;少数民族28844人,占10.95%。城镇人口96685人,占37.02%;乡村人口164520人,占62.98%。人口分布:弥城镇85894人,红岩镇36506人,新街镇37341人,寅街镇34409人,苴力镇20224人,密祉镇12167人,德苴乡18612人,牛街彝族乡16052人。
2013年末,全县面积1523.43平方千米。总人口32.9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弥渡县常住人口313156人,其中:弥城镇89144人,红岩镇46607人,新街镇49446人,寅街镇43993人,苴力镇25241人,密祉乡15489人,德苴乡23348人,牛街彝族乡19888人。
2006年末,全县总面积1523.43平方千米,总人口320611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弥渡县总人口296860人,其中:弥城镇19940人,红岩镇47298人,新街镇47554人,寅街镇43331人,太花乡56258人,苴力乡23387人,密祉乡15291人,德苴乡23881人,牛街彝族乡19920人。
【以下乡镇为本站旧资料,待更新中】
弥城镇位于弥渡县北部。县政府驻地。面积174平方千米,人口8.3万人(2006年)。辖城南、城北区、城东、城西4个社区,双海、张迁、龙泉、新城、龙华、蔡庄、谷芹、高坪、石甲、红星、山高、长坡、新庄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建设路。海勐公路过境。唐代建立的“南诏铁柱”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城东文笔山迴龙塔属县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1950年为一区,1958年为弥城公社,1961年为弥城镇公社、太花公社,1963年改弥城镇、太花区。1970年太花区复改公社,1984年复设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5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城东、城西、城南、城北4个行政村;面积169.8平方千米,人口5.8万,辖张迁、双海、龙泉、新庄、红星、山高、长坡、石甲、高坪、蔡庄、新城、谷芹、龙华13个行政村,乡府驻太和街。2005年,撤销太花乡,并入弥城镇管辖,镇政府驻原弥城镇政府驻地。
[邮编] [2007年代码]532925101:~001城南社区 ~002城北社区 ~003城东社区 ~004城西社区 ~201双海村 ~202张迁村 ~203龙泉村 ~204新城村 ~205龙华村 ~206蔡庄村 ~207谷芹村 ~208高坪村 ~209石甲村 ~210红星村 ~211山高村 ~212长坡村 ~213新庄村
红岩镇位于弥渡县北部。面积127平方千米,人口5.0万人(2006年)。辖红岩、吉祥、竹园、班局、大营、理卫、罗营、赤水、史近、东海、章岗、清水沟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红岩街,距县城11.4千米。昆畹公路过境。风景名胜有谷女寺、东山森林公园等。
[沿革]1954年由风仪县划归弥渡县,1958年建红岩公社,1963年设区,1970年复改公社,1984年复设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128平方千米,人口4.6万,辖红岩镇、吉祥、竹园、班局、赤水、大营、理卫、章岗、罗营、史近、东海、清水沟11个行政村,乡政府驻红岩街。2000年撤乡设镇。
[邮编]675601 [2007年代码]532925102:~201红岩村 ~202吉祥村 ~203竹园村 ~204班局村 ~205大营村 ~206理卫村 ~207罗营村 ~208赤水村 ~209史近村 ~210东海村 ~211章岗村 ~212清水沟村
新街镇位于弥渡县北部。面积125平方千米,人口5.1万人(2006年)。辖新街、六一、陶营、新胜、永增、永祥、罗荡、董和、西庄、西河、金刚、海坝庄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新街,距县城4.5千米。海勐公路过境。
[沿革]1961年建新街公社,1963年设区,1970年改新跃公社,1982年复改新街公社,1984年复设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125.4平方千米,人口4.7万,辖永增、永祥、新胜、陶营、六一、罗旦、西庄、黄和、西河、金刚、新街、海坝庄12个行政村,乡府驻新街。1999年撤乡设镇。
[邮编]675602 [2007年代码]532925103:~201新街村 ~202六一村 ~203陶营村 ~204新胜村 ~205永增村 ~206永祥村 ~207罗荡村 ~208董和村 ~209西庄村 ~210西河村 ~211金刚村 ~212海坝庄村
寅街镇位于弥渡县中部。面积207平方千米,人口4.6万人(2006年)。辖寅街、武邑、东风、河东、栗树、高营、永丰、大庄、勤劳、朵祜、瓦哲1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寅街,距县城8.5千米。海勐公路过境。
[沿革]1950年为三区,1958年建五一公社,1961年先后分为五一、大庄、勤劳、密祉、苴力5个公社,1963年大庄、五一、勤劳合并为寅街区,1970年改称五一公社,1982年更名寅街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209.5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寅街、永丰、高营、大庄、东风、武邑、勤劳、果树、河东、朵祜、瓦哲11个行政村。2000年撤乡设镇。
[邮编]675603 [2007年代码]532925104:~201寅街村 ~202武邑村 ~203东风村 ~204河东村 ~205栗树村 ~206高营村 ~207永丰村 ~208大庄村 ~209勤劳村 ~210朵祜村 ~211瓦哲村
苴力镇位于弥渡县南部。面积196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2006年)。辖苴力、白邑、栗子园、白云、先锋、水田、五台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苴力下村,距县城19千米。海勐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五台大寺。
[沿革]1961年由五一公社分出,建苴力公社,1963年改区,1988年改乡。1997年,面积329.9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苴力、先锋、五台、栗子园、白邑、白云、水田7个行政村。
[邮编]675604 [2007年代码]532925105:~201苴力村 ~202白邑村 ~203栗子园村 ~204白云村 ~205先锋村 ~206水田村 ~207五台村
密祉乡位于弥渡县南部。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2006年)。辖永和、兴隆、中心、八士、莲峰、石麟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大寺街,距县城30千米。是县内著名的花灯之乡。有太极顶自然保护区。
[沿革]1961年建密祉公社,1963年属苴力区,1978年属苴力公社,1988年析置密祉乡。1997年,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石麟、永和、连丰、八土、中心、兴隆等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密祉街。
[邮编]675604 [2007年代码]532925202:~201永和村 ~202兴隆村 ~203中心村 ~204八士村 ~205莲峰村 ~206石麟村
德苴乡位于弥渡县东南部。面积299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2006年)。辖德苴、团山、小里、塘子、岔河、多依、新和、邑郎、金星、青云、青丰、太平、李丰13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德苴。有县乡公路与海勐公路连接。景点有青云大寺、花鱼洞等。
[沿革]1950年为四区,1958年建德苴公社,1961年分为德苴、青云、邑郎3个公社,1963年3个公社并为德苴区,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301.1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德苴、团山、多依、新河、岔河、邑郎、金星、塘子、太平、李丰、青云、青丰、小里13个行政村。
[邮编]675605 [2007年代码]532925203:~201德苴村 ~202团山村 ~203小里村 ~204塘子村 ~205岔河村 ~206多依村 ~207新和村 ~208邑郎村 ~209金星村 ~210青云村 ~211青丰村 ~212太平村 ~213李丰村
牛街彝族乡位于弥渡县东南部。面积264平方千米,人口2.0万人(2006年)。辖牛街、康郎、大桥、树密、梅红、保邑、龙街、马鞍、团结、木掌、荣华11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大坟院。有县乡公路与海勐公路相连。
[沿革]1950年为第四区,1958年分为牛街、德苴两个公社,1963年并为牛街区,1970年改牛街公社,1984年复设区。1988年改牛街彝族乡。1997年,面积256.6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牛街、大桥、康郎、树密、梅红、保邑、马鞍、龙街、团结、荣华、木掌11个行政村。
[邮编]675606 [2007年代码]532925204:~201牛街村 ~202康郎村 ~203大桥村 ~204树密村 ~205梅红村 ~206保邑村 ~207龙街村 ~208马鞍村 ~209团结村 ~210木掌村 ~211荣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