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

[代码]532924 [邮编]671600 [区号]0872 [拼音]Bīn Chuān Xiàn [英文]Binchuan County

位置面积 宾川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中西部,大理州东部,北纬25°32′-26°12′、东经100°16′-100°59′。东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接壤,南连祥云县,西与大理市、洱源县交界,北与鹤庆县及丽江市永胜县毗邻。全县总面积2533.54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全县户籍总人口36.78万人(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3.9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7.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城镇化率为32.54%。境内有汉、白、彝、傈僳、回、苗、拉祜等世居民族。全县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少数民族人口91786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

政区划分 宾川县辖8个镇、2个民族乡:金牛镇、宾居镇、州城镇、鸡足山镇、力角镇、乔甸镇、大营镇、平川镇、钟英傈僳族彝族乡、拉乌彝族乡。县政府驻金牛镇金叶路(县级行政办公区)。

名胜古迹 白羊村遗址、州城文庙和武庙、#茶马古道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982),州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鸡足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禅宗初祖迦叶尊者的道场,佛教圣地;是徐霞客万里遐征的终点和《徐霞客游记》的收篇之地,被评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和特殊纪念地),建于唐末的观音阁

 

地名由来 “宾川”之名,系由宾居--宾居川--宾川演变而来。“宾居”之名,最早见唐樊绰《蛮书》;又据明正德《云南志》,明初蛮名“宾居川”,宾川的县名即由此演变而来。因县西南有地名宾居,又邻金沙江,故名宾川。

历史沿革 先秦属滇国叶榆地。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设益州郡,叶榆县、云南县(今祥云、弥渡)均属益州郡。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设永昌郡。原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等地划归永昌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设縻降都督,宾川属益州云南郡。西晋泰始六年(270),设宁州,宾川属宁州云南郡云平县。东晋至南朝梁均沿之。北朝周时改置南宁州,宾川属云南郡云平县。隋设南宁州总管府,宾川属云南郡云平县。唐麟德元年(664),设姚州都督府,宾川属剑南道姚州地。境内另有越析诏(诏址宾居)。开元二十六年(738),越析诏被南诏吞并,宾川为蒙氏太和楚场地。五代两宋时期,宾川属郑买嗣大长和国、赵善政大天兴国、杨干贞大义宁国、段思平大理国地。大理国时为河东赕。元代,今宾川为太和、赵州、云南三县地,属大理路。

明弘治七年(1494),析太和县(今大理市)九里(粮里)、赵州(今大理市凤仪镇)一里、云南县(今祥云县)二里,于宾居川置宾川州,治所州城,属大理府。另筑大罗卫城,设知州和大罗卫指挥使司。宾川州设12粮里。明嘉靖《大理府志》载:“宾川州在府东一百里。东一百四十里至于姚安之姚州界,南八十里至于云南县界,西八十里至于太和县界,北三百里至于北胜州界。”明万历三年(1575),李元阳修《云南通志·赋役》:“宾川州实在人丁二万二百二十五。”明天启五年(1625),刘文征修《滇志》:“宾川定额人丁(指负担赋役的成年人)为一万七百四十一丁。”

清初沿明制,为宾川州,属大理府。顺治十六年(1659),裁大罗卫指挥使司,设大罗卫守备。康熙五年(1666),裁大罗卫守备,以屯赋归并宾川州。康熙三十年(1691),黄元治修《大理府治》,宾川人口为“九千八百零九丁”。雍正五年(1727),宾川州划分为15个粮里,即:普和里(今大理市凤仪镇普和村)、海东里(今大理市海东向阳等村)、曩村里(今大理市南村)、莉村里(今大营乡莉村)、大场曲里(今大理市挖色大场曲)、官邑里(今大理市挖色关邑村)、双廊里(今洱源县双廊)、上牛井里(今大营街)、下牛井里(今牛井镇)、宾居里(今宾居乡)、赤石崖里(今平川)、僧户里(今炼洞)、左罗里(今力角)、右罗里(不可考)、大兴里(今大新村)。全州总人口为“九千八百四十八丁”。

据雍正《宾川州志》载,“宾川州东距省城八百里,至云南县界四十里,西距府城一百五十里,至太和县下关一百二十里,南至云南县界松子哨五十里,北至永北府界片角七十里。”全州村庄计有283个: 上川南门外76个:山后村、谢官营、施烟村、小田坝、总府庄、大罗城、周官营、莲花庄、励官营、白庄帽、火头基、大王可、小王可、马官营、旬心村、双墩村、石马坪、三家村、水沽堤、蹇官营、和尚庄、翠松庵村、杨官营、三洞冈、清水河、宾居街、下村、温官营、大营、白夷河、朱家营、三条沟、水口村、姬史二庄、马家院、前所村、后所村、东营、郝家庄、铁城村、团山湾、吃凉水、瓦窑村、老赵村、龙邑村、老马营、东村、马房庄、山冈铺、关坡、响水村、芝麻庄、毗村、毕察村、龙口村、沙沟哨、大瓦溪、小瓦溪、水碓岭、小乔旬、卢家庄、崖棚村、官庄、四家村、西村、排栅营、大理卫、甸头村、乌龙坝、李子园、洞鼻、普和、黑家邑、莉村、莉中、莉尾。 下川北门外126个:离娄村、六之凹、阜安庄、毛家院、细柳营、圭山村、白夷箐、离娄箐、小龙潭、眠龙潭、小坪村、新罗城、管岗村、干甸村、杨恭村、金旬村、大银旬、小银甸、团山村、上地苴、下地苴、毛草庄、新庄、拖罗匹、普连棚、上他喇厂、下他喇厂、上江股、下江股、上白塔、下白塔、澜沧营、百福长、红土坡、干沟河、井头村、杨家庄、宝山村、周西营、吴家营、彩凤村、何祥庄、河绕村、马家庄、溪河村、上近官村、文家庄、何家庄、黄家庄、白羊街、三家庄、水井村、戴家庄、太和村、大新村、小新村、挨东村、李相庄、治所营、铜宝庄、哈喇营、杨召摩村、石榴村、滥泥村、沙家营、陶家营、罗官营、菜旬村、蔡官营、旬尾村、公干村、周能村、何连村、戚家庄、苗坝庄、上义交、中义交、下义交、曾家庄、王家庄、白中村、张家庄、河西村、广黄村、大罗庄、崖润村、东庄、大觉庄、干村、自河村、杨巡庄、东丑卜鲁、八石良、大海良、小海良、军庄、海坝、雷车、鸡坪关、鸡坪街、沙坪村、捷沟村、沙址村、寺前村、萝白地、白草龙、东逸村、莲花庄、白井庄、福田庄、官屯村、新街、南京庄、赵坎庄、棕树龙、沈家庄、铜佛旬、炼洞、公干厂、黑泥沽、白卡喇、乌稍村、后旬村、杨六庄、六家村、麻栗树。 鲁川21个:大场曲、高兴村、小场曲、官邑村、康朗街、挖色、长育村、洞庭村、青山村、莲花曲、双廊村、大箭傍、必者村、上沧、清明洞、杂石棚、下沧、白荡坪、白石曲、关上村、千古。 海东20个:蕨涧村、名庄、江上村、向阳村、佛头街、瓦窑头、瓦窑孔、和曲村、波许场、塔村、南七场、北村、曩村、尊庄、大竹园、水口村、长头村、上禾村、下禾村、水井。 赤石崖40个:邑尾登、温泽村、江外村、迤江廊、白夷村、古底村、布喇马、捏坪村、土官庄、棚子坡、沙坪村、石崖村、小麦庄、摩歌里、大傍村、磐口村、阿齿巧、大禾头、小禾头、阿禾村、旬尾村、干旬村、底摩村、美登村、大羌朗、门户甸、皮厂、躲避箐(朵背)、甸头、哈利摩、罗九村、黑摩利、树村、黑左里、摩洒刺、夷洒剌、他啦马、三家村、所觉村、新生邑。

光绪十八年(1892),州设13耆,即:海南耆(今大理市海南乡)、海东耆(今大理市海东乡)、挖色耆(今大理市挖色乡)、康廊耆(今大理市康廊等村)、莉村耆、排营耆、牛东耆(今太和乡罗官营地区)、牛西耆(今牛井镇)、宾东耆(今蹇街地区)、宾西耆(今宾居乡)、炼洞耆、力角耆、平川耆(今平川、古底、钟英三乡)。宣统元年(1909),于州城附近设直隶耆,共14耆。宣统三年(1911)成立宾川州自治总局。《新纂云南通志》载:清末,宾川州面积为9160方里(1方里约等于0.33平方千米)。

 

民国2年(1913),迤西道改为滇西道,宾川州改为宾川县,属滇西道;同年,海东、海南2耆划归赵州(今凤仪)。全县设五区,即:东区(驻地平川,辖平川者村庄);南区(驻地排营,辖海南、海东、排营、莉村等耆村庄);西区(驻地挖色,辖挖色、康廊两耆村庄);北区(驻地牛井,辖牛东、牛西、炼洞、力角等耆村庄);中区(驻地宾居,辖宾东、宾西、直隶等耆村庄)。

民国3年(1914),滇西道改称腾越道,宾川县属腾越道。民国8年(1919),海东、海南划归宾川县。民国9年(1920),全县面积为34200方里(1方里约等于0.33平方千米)。民国17年(1928),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直属省。

民国21年(1932),各区成立区公所,下辖乡镇,计5区49乡镇。第一区:平川镇、盘龙乡、康宁乡、波泮乡、云护乡(钟英)、葆和乡、四屏乡。第二区:令山镇(排营)、文洱乡、玉龙乡、三曲乡、双泉乡、莲花乡、和璧乡、毓秀乡。第三区:挖色镇、鸡山镇、双廊乡、长育乡、康青乡、大成乡、乐利乡、宝丰乡、沧湖乡。第四区:牛井镇、义交镇(力角)、钟山镇、炼洞镇、龙泉镇、华盖乡、觐光乡、金旬乡、太和乡、江尾乡、彩凤乡。第五区:象山镇(宾居)、钟英镇(州城)、中和镇、大罗乡、新罗乡、新民乡、铁城乡、玉泉乡、龙邑乡、乌龙乡、伏龙乡、龙门乡、丰乐乡、蛟起乡。

民国22年(1933),乡镇下推行阊邻制,宾川阊邻数据不详。民国29年(1940)推行保甲制度,废区扩大乡镇,整编保甲,全县设7镇、9乡、139保、1385甲。各镇、乡、保、甲如下:钟英镇辖9保83甲,五星镇(牛井)辖13保126甲,象山镇辖8保66甲,宾东镇(蹇街)辖13保122甲,平川镇辖10保108甲,令山镇辖6保59甲,挖色镇辖9保93甲,宾西乡辖8保78甲,牛东乡辖8保80甲,华盖乡(力角)辖8保75甲,炼洞乡辖8保90甲,莉村乡辖7保65甲,文龙乡辖8保75甲,康廊乡辖7保79甲,云护乡(钟英)辖7保78甲,康和乡辖10保108甲。

民国33年(1944)全县调整为5镇5乡:平川镇、五星镇、宾西镇(宾居)、宾东镇、钟英镇,葙村乡、挖色乡、文龙乡、华盖乡、牛东乡。民国35年(1946),全县设7镇8乡。次年,把炼钟、康和各分为正、副两乡。全县有7镇10乡:钟英镇、宾东镇、象西镇(宾居)、令山镇、挖色镇、五星镇、平川镇,文龙乡、龙海乡、康廊乡、牛东乡、华盖乡、云护乡、炼钟(正)乡、炼钟(副)乡、康和(正)乡、康和(副)乡。民国37年(1948),宾川县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同年,全县调整为7镇8乡、130保、1239甲,延续至1949年12月云南解放。即:钟英镇、宾东镇、象西镇、令山镇、挖色镇、五星镇、平川镇,文龙乡、龙海乡、康廊乡、牛东乡、华盖乡、云护乡、炼钟乡、康和乡。

 

1949年7月3日,成立平川地区临时人民政府;12月23日,宾川解放。

1950年1月1日,宾川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城州城,属大理专区。是月,废除民国旧制,全县分设6个区人民政府,即:城区:直辖1个街、马官营、白庄帽、大罗城、大山后、北门外、新罗城、大新村7个自然村和施源村、新庄、南门外、官统、离娄、龟山、杨公村、小新村8个行政村。上川区:辖象西、宾东、令山3个分区政府。下川区:辖五星、牛东、华盖3个分区政府。鸡山区:辖炼钟、龙海2个分区政府。平川区:辖平川、底么、古底、康宁4个分区政府。海东区:辖挖色、双廊、文龙、海东4个分区政府。

1950年4月,宾川、祥云两县将插花地相互归并,原属祥云县的柳家湾、大新村、小新村、黑树林、西河头基、白庄帽、前所、埃东、马家庄划归宾川(一说为大黑树、谢官营、东四村等村归宾川);原属宾川的蛟起营、谢家营划归祥云。6月,将原属宾川令山分区的普和、洞壁、大湖西划归凤仪。1950年4月4日,撤销分区政府,改6个区人民政府为象西、宾东、令山、五星、牛东、华盖、鸡山、平川、挖色、文龙、康廊、城区、龙海(未组建)13个区政府。

1950年6月21日,将13个区人民政府调整为上川、下川、鸡山、平川、海东5个区公所,下设58个行政村。9月,根据大理专署通知,县政府决定区名由地名改为按数字顺序称谓。上川称一区,下川称二区,鸡足山称三区,平川称四区,海东称五区。一区(宾居街):龙口、杨官、宾居、龙泉、龙邑、州城、周官、蹇官营、前所、清河、温官营、老赵、新坪、石马,14个行政村。二区(牛井街):牛井、劳模、彩凤、河旬、大新、太和、力角、周能、自和、张家、海良、罗官、石榴,13个行政村。三区(大营街):金旬、大营、炼洞、沙址、上沧、江股、瓦溪、排营,8个行政村。四区(平川街):平川、底么、盘谷、西山、钟英、唐古地、赵卡拉、李子园、古底、罗九、朱苦拉、东升,12个行政村。五区(挖色街):挖色、火山、大城、小城、南村、长育、双廊、向阳、文武、上河、莉村,11个行政村。

1952年11月,拉乌、新田、新兴、来凤溪4个乡,面积5.56平方千米,由祥云县划归宾川县拉乌乡管理。1952年12月,取消区下行政村,改设62个乡(镇)人民政府。第一区(宾居街):龙口乡、杨官乡、宾居乡、龙泉乡、龙邑乡、州城乡、周官乡、蹇官营乡、前所乡、清河乡、温官营乡、老赵乡、新坪乡、石马乡,14个乡。第二区(牛井街):牛井镇、劳模乡、彩凤乡、河旬乡、大新乡、太和乡、力角乡、周能乡、自和乡、张家乡、海良乡、罗官乡、石榴乡,13个乡、镇。第三区(大营):金甸乡、大营乡、炼洞乡、沙址乡、上沧乡、江股乡、瓦溪乡、排营乡,8个乡。第四区(平川):平川乡、底么乡、盘谷乡、西山乡、钟英乡、唐古地乡、赵卡拉乡、李子园乡、古底乡、罗九乡、朱苦拉乡、东升乡、拉乌乡、来凤溪乡、新田乡、新兴乡,16个乡。第五区(挖色):挖色乡、火山乡、大城乡、小城乡、南村乡、长育乡、双廊乡、向阳乡、文武乡、上河乡、莉村乡,11个乡。

1953年7月,古底、拉乌由第四区分出,建第五区。辖古底、新兴、新田、来凤、拉乌、东升、朱苦拉、罗九,共8乡。挖色改称第六区。全县调整为6区59乡镇。1953年10月,原属邓川县的大会庄乡,面积1.25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12月,原属宾川县的火山乡、双廊乡、长育乡划归洱源县。1955年9月,原属宾川的上河、向阳、文武、南村4乡,面积5.16平方千米,划归凤仪县(今属大理市)。1955年9月,全县划为6区,5镇(州城、宾居、牛井、平川、挖色),44乡。

1956年7月,县委、县人委机关由州城迁至第二区罗官营乡石榴村办公。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属大理州。同年将第四区唐古地乡、赵卡拉乡改为傈僳族乡。西山乡及第五区东升乡、朱苦拉乡、来凤乡改为彝族乡。全县区、乡、镇与上年同。同年国营宾居机耕农场(今宾居华侨农场)建立。

1958年1月,中共县委、县人委机关由石榴村迁牛井办公;是月,原属祥云县的海稍14个村,面积4.76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2月,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发展需要,撤区并乡,将5镇44乡合并为宾居、蹇街、州城、罗官、力角、大营、排营、江股、炼洞、平川、李子园、西山、皮厂、赵卡拉、古底、东升、拉乌、挖色、乔旬?19个大乡和1个牛井镇。9月,原属祥云县的乔甸乡,面积14.85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同年太和农场建立。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全县建立宾居、牛井、大营、平川4个人民公社、56个管理区、857个生产队。牛井公社(牛井街):牛井、彩凤、金甸、河旬、大新、太和、力角、大会、新坪、自和、罗官、张家庄、鱼棚13个管理区。宾居公社(宾居街):龙口、杨官营、清河、龙泉、龙邑、前所、蹇官营、周官、州城、杨保、大罗、海稍、土官、宾居14个管理区。大营公社(大营街):大营、萂[艹+和]村、排营、沙址、江股、瓦溪、炼洞、上沧、挖色、大城、小城、海印、甸头13个管理区。平川公社(平川街):平川、古底、李子园、盘谷、罗九、西山、钟英、赵卡拉、唐古地、朱拉乌、新田、来凤、东升、底么16个管理区。

1958年11月1日,中共大理地委文件通知,宾川、祥云、弥渡三县并建祥云县(大县),宾川县建制撤销(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

1959年3月祥云县组织“八一公社”到宾川建“八一农场”,前所公社在白荡坪建“前进农场”。弥渡各公社在乌稍建“大跃进农场”。同年8月,原属宾川大营公社的挖色、大城、小城、海印4个管理区(一说为挖色、大城、小城、海印、康廊),面积7.67平方公里,划归大理县。1960年10月,国营太和农场改名为国营太和华侨农场。

 

1961年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文件通知撤销祥云大县,恢复宾川县建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公社规模作了调整,宾居公社分为宾居、乔甸两公社;牛井公社分为牛井、力角两公社;平川公社分为平川、古底两公社;大营公社不变。7个公社下设56个管理区。同年10月,将7个公社调整为28个农村人民公社、3个城镇人民公社,并增设平川、古底两个区公所。

1963年5月,设7区82个公社,1个镇。乔甸区:辖石碑、杨保、大罗、河边、海稍5个公社。宾居区:辖龙口、毗村、杨官、石马、清河、龙泉、宾居、乌龙坝、山岗、龙邑、蹇街、老赵、周官、白庄、前所、州城16个公社。牛井区:辖金甸、白塔、牛井、彩凤、江干、罗官、仁和、新坪、龟山、管岗、大新、太和、东四、大尖峰、沙址、炼洞、甸头、河绕18个公社。力角区:辖周能、力角、海良、大会、张家、自和、米汤7个公社。大营区:辖萂[艹+和]村、排营、瓦溪、大营、上沧、小银甸、白荡坪、江股、关李9个公社。平川区:辖李子园、帽角山、马花、罗九、康宁、平川、石岩、禾头、盘谷、底么、朱苦拉、钟英、皮厂、唐古地、赵卡拉、芝麻登、西山17个公社。古底区:辖古底、东升、得的么、大厂、碧鸡、箐门口、拉乌、新兴、来凤、新田10个公社。牛井镇:辖3个居民委员会。

1964年,祥云县雄鲁么公社(乡),面积0.89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全县共7区1镇83个公社。1966年9月,撤销7区1镇83个公社,设乔旬、宾居、蹇街、牛井、牛东(后称东凤又改太和)、炼洞、大营、力角、平川、钟英、古底、拉乌12个农村公社,1个牛井城镇公社。是月,按照“文革优。破旧立新”的要求,全县公社、大队都改为“革命化”的新名称,直至1972年才恢复原名称。

1967年2月,宾川县由人民武装部和驻军实行军管。1968年10月23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70年3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辖一营(原太和农场)、二营(原宾居农场),1个直属连。1977年5月,撤销牛井城镇公社并入牛井公社。1979年6月18日,省革委会批准,撤销牛井劳改农场,于原址建彩凤华侨农场,接收安置越南归侨。1979年9月成立牛井镇人民政府(级别与12个公社同),大队、生产队也有变更。至1983年,大队增为93个,生产队1268个。

1984年1月,农村体制改革,将12个公社、1个镇改为11个区公所、1个镇(其中牛井公社与牛井镇合并),共有75个乡、3个乡级镇、6个办事处,644个村民委员会,1269个生产队。1988年1~3月区改为乡,原小乡改为村公所(乡政府的派出机构)。全县计11乡、1镇、3个农场,78个村公所、6个办事处,646个村民委员会、844个自然村、1268个农业社。此外,国营宾居华侨农场设有3个生产服务站,国营太和华侨农场设5个经济区,国营彩凤华侨农场设2个经济区。1989年8月31日,太和、彩凤、宾居3个华侨农场移交宾川县领导。

1999年3月29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炼洞乡建立鸡足山镇,并将原大营乡的关李、上沧、白荡坪、江股4个村委会划归鸡足山镇,镇政府驻沙址村。1999年11月,平川乡撤乡设镇;同年州城乡撤乡设镇。2000年6月29日,省政府批准同意太和乡、宾居乡、力角乡撤乡设镇。

2000年末,宾川县辖7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即牛井镇、太和镇、州城镇、宾居镇、力角镇、鸡足山镇、平川镇、大营乡、乔甸乡、古底彝族乡、钟英傈僳族彝族乡、拉乌彝族乡,以及宾居、太和、彩凤3个国营华侨农场,共有84个村民委员会(含1个办事处)。县政府驻牛井镇。

2001年5月31日,省政府批复同意乔甸乡、大营乡撤乡设镇;12月3日,省政府批复(云政复〔2001〕207号)同意撤销牛井镇、太和镇,设立金牛镇;2002年8月13日正式设立金牛镇(一说为7月29日)。至此,全县辖8个镇、3个民族乡:金牛镇、鸡足山镇、大营镇、宾居镇、州城镇、乔甸镇、力角镇、平川镇、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古底彝族乡、拉乌彝族乡。

2005年10月18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古底彝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平川镇,镇政府驻原平川镇政府驻地。

2006年,全县辖8个镇、2个民族乡,即金牛镇、宾居镇、州城镇、大营镇、鸡足山镇、力角镇、平川镇、乔甸镇、钟英傈僳族彝族乡、拉乌彝族乡,以及彩风、太和、宾居3个国营华侨农场,共有14个居委会、7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金牛镇。

2007年8月30日,省政府批复(云政复〔2007〕48号)同意钟英傈僳族彝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从钟英村迁至皮厂村。

2010年末,全县辖8个镇、2个民族乡,90个村(居)委会,1166个村民小组。2021年,全县辖8个镇、2个民族乡,90个村(居)委会,833个自然村,1272个村(居)民小组。

 

历年人口 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6.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1786人,占总人口的25%。全县常住人口为33.9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7.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城镇化率为32.54%。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宾川县常住人口341319人,其中,汉族人口264216人,少数民族人口77103人;城镇人口105589人,乡村人口235730人。人口分布:金牛镇119780人,宾居镇32318人,州城镇41620人,鸡足山镇27946人,力角镇30122人,乔甸镇19789人,大营镇24167人,平川镇28202人,钟英傈僳族彝族乡8264人,拉乌彝族乡9111人。

2010年末,全县面积2562.67平方千米,总人口35.1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万人,非农业人口2.9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8.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2.93%。其中,白族47770人,占人口总数的13.6%;彝族22498人,占6.4%;傣族220人,占0.06%;苗族542人,占0.15%;傈僳族6478人,占1.85%;拉祜族251人,占0.07%;瑶族117人,占0.03%。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宾川县常住人口348754人,其中:金牛镇96883人,宾居镇36275人,州城镇44990人,大营镇24148人,鸡足山镇28189人,力角镇31425人,平川镇35135人,乔甸镇21674人,钟英傈僳族彝族乡10115人,拉乌彝族乡10279人,彩凤华侨管理区2583人,太和华侨管理区4201人,宾居华侨管理区2857人。

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3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26万人,占93.68%,非农业人口2万人,占6.32%。有汉、白、彝、回、傈僳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万人,占总人口的21.86%;有印度、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归国华侨0.45万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宾川县常住人口324412人,其中:牛井镇46617人,宾居镇37146人,州城镇42838人,太和镇45158人,鸡足山镇22557人,力角镇29650人,平川镇25810人,乔甸乡21722人,大营乡23085人,钟英傈僳族彝族乡9903人,古底彝族乡9235人,拉乌彝族乡10691人。

1952年全县人口为126 100人。1953年7月1日,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有27686户、123900人。1964年7月1日,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32671户,164286人。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共47520户,270282人。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共297977人。

清宣统三年(1911)宾川人口为67 696人。

 

金牛镇[邮编]671600

【2022年概况】县城所在地。位于县境中部。9月14日,金牛镇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县城建成区社区区划优化调整的公告》: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决定对县城建成区7个村(社区)管辖范围进行优化调整,同时新增2个城市社区。

一、牛井社区 辖区范围:东至桑园河,南至白塔路与金叶路交汇处,西至河绕村与彩凤村委会交界处,北至牛井与江干村委会交界处。 办公地点:现牛井社区办公楼。

二、纳溪社区(新增) 辖区范围:东至桑园河,南至全球通大道与佛都路交叉口止,西至白塔路,北至规划1号路止于与文化路交叉口。 办公地点: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楼(正中路117号)。

三、桑园社区 辖区范围:东至太和路(G554国道),南至金牛路,西至桑园河,北至桑园社区与李相社区交界处。 办公地点:现桑园社区办公楼。

四、越析社区(新增) 辖区范围:东至太和路(G554国道),南至全球通大道,西至桑园河,北至金牛路。 办公地点:桔乡路全民健身中心一楼东面。

五、大新社区 辖区范围:东至太和路(G554国道),南至与管岗村委会,西至与管岗村委会、原牛井社区交界处,北至全球通大道。将该区域内居住的平川镇李子园村委会山区队群众,纳入大新社区日常管辖范围,办公地点不变。

六、太和社区:原管辖区域范围和办公地点不变。将太和路(G554国道)以东(太和农场九队线至太和村路口段)区域内居住的平川镇李子园村委会山区队,纳入太和社区日常管辖范围。

七、李相社区:管辖区域范围和办公地点不变。

八、柳家湾华侨社区:管辖区域范围和办公地点不变。

九、白塔村委会:原管辖区域和办公地点不变。将县工业园区山地片区纳入白塔村委会日常管辖范围。

【沿革】建国前称五星镇,1950年称下川区,1958年改牛井公社。1966年分为红星公社、五星镇,牛东公社(先后更名为东风、太和公社)。1984年为牛井镇、太和区,1988年为牛井镇、太和乡。1996年,牛井镇辖牛井街道办事处和牛井、江干、白塔、金甸、彩凤5个行政村;太和乡辖罗官营、东四、李相、仁和、太和、管岗、大新、新坪、龟山、大尖10个行政村及太和国有华侨农场。2000年,太和乡撤乡设镇。2002年,撤销牛井镇、太和镇,合并设立金牛镇。2006年,辖牛井、桑园、大新、太和、李湘、金甸、白塔、彩凤、江干、管岗、新坪、仁和、罗官、东四14个居委会,龟山、大尖峰2个村委会。镇政府驻牛井。

【国营彩风华侨农场】是1979年为接收安置越南归难侨,由云南省地方牛井街劳改农场改建而成。全场下设1个分场、8个农业生产队,有总人口2419人,其中归难侨2111人,占总人口的87%。场部驻地大龙阁。有国土面积10.87平方千米。(注:相关数据统计年份不详)

【国营太和华侨农场】国土面积9.88平方千米。2003年底,全场共有2432人,948户,其中归侨、侨眷占全场人数的61.3%。1958年,为安置下放干部而设立太和农场,实行军事化编制,建制为4个队,隶属于云南省农垦局。1960年开始相继接待安置了来自印尼、印度、缅甸等国的归难侨,时隶属于云南省侨务处,场部设在柳家湾。1970年2月,在现宾川四中原址筹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团部,太和农场成为了该团一营,下设十三个连。1974年11月兵团撤销,恢复太和华侨农场称谓,仍隶属于云南省农垦局。1978年,设有15个生产队,同年农场内部成立了五个服务公司。1986年又改为5个经济区,这段时期由云南省侨务办公室直管。1989年8月,太和华侨农场正式移交地方政府领导,隶属于宾川县政府。1998年改制后实行场员制,明确了县属县管的企业性质。

 

宾居镇[邮编]671606

【2022年概况】位于县境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58.23平方千米。总人口11308户39452人(2022年),其中男19905人,女19547人。主要居住民族有汉族、彝族、白族、回族、纳西族等民族。辖宾居、清河2个社区和乌龙坝、龙口、毗村、石马、龙泉、杨官6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12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所在地宾居街41号,海拔1540米。“茶马古道”东支线在宾居穿腹而过。宾川八景之二的“白塔晓烟”和“悬峰夕照”在境内。古迹有李氏宗祠、家训坊、文昌宫、清真寺等。

【沿革】古为越析诏旧地。1950年属上川区,1951年设第一区,1958年建宾居公社,1962年称区,1966年复改公社,1984年复称区,1988年置乡。1996年,辖宾居、杨官、龙口、田村、乌龙坝、石马、龙泉、清河8个行政村。2000年撤乡设镇。

 

州城镇[邮编]671605

【2022年概况】位于县境南部,南与祥云县接壤,西北与鸡足山相望。全镇国土面积200.6平方千米。总人口40589人,有汉、白、彝、回、纳西等民族。辖州城、白庄、周官、前所、蹇街、龙邑、老赵、山岗8个行政村及华侨社区,64个自然村,189个村(居)民小组。镇政府驻州城村,北距县城8千米。全镇平均海拔1430米,属典型的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气候。三大山脉(笔架山、帽山、钟英山)、四条河流(铁城河、响水河、宾居河、钟良溪)、四个水系(海稍水系、宾海大沟水系、宾居大王庙水系、大银甸水系),构成了盆地、河谷。

【沿革】古镇州城历史悠久。南诏国时为越析诏。明弘治七年(1494)置(宾川)州筑城,设大罗卫。因长期为州治所,故称州城,又名“霞城”。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宾川县。州城一直是宾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56年县委、县政府迁石榴村,1958年迁牛井。1958年属宾居公社,1961年分为州城公社、蹇街公社,1962年为宾居区,1966年称蹇街公社,1978年称州城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改乡。1996年,辖州城、前所、龙邑、山岗、老赵、蹇街、周官、白庄8个行政村及宾居国有华侨农场。1999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州城撤乡建镇。

【文物景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州城镇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古迹有文庙、武庙、南熏桥、钟鼓楼等。南薰桥及周官红军标语2020年12月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营宾居华侨农场】是以安置归难侨为主的国有农业企业。建于1956年10月。全场占地8876亩,有场员职工890户、2491人。其中归侨、侨眷1925人,占全场人口的77.3%。农场现设场部机关1个,下辖9个农业生产队。(注:相关数据统计年份不详)

2010年12月,成立于1956年的宾居华侨农场,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融入”要求,成建制并入州城镇,设立州城镇华侨社区,有居民1223户2549人(统计年份不详),其中归侨侨眷1306人。

 

鸡足山镇

【2022年概况】位于县境西北端,东与金牛镇相邻,西与大理市接壤,南和大营镇毗邻,北与鹤庆县交界,东北和力角镇相连。全镇国土面积315.78平方千米。总人口8711户31174人(2022年)。境内居住着汉、白、彝、傈僳等15个民族,其中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2%,上沧、白荡坪、江股、关李、沙址为白族聚居村。辖9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10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沙址村海拔1858米,距县城30千米。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国家级生态乡镇、云南省旅游名镇。特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形成集坝区、丘陵、山区为一体的立体性地质、生态构成,是宾川干热河谷地区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全镇森林覆盖率56.4%。

【沿革】1999年3月29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炼洞乡,设立鸡足山镇,并将原大营镇所辖的关李、上沧、白荡坪、江股4个村委会划归鸡足山镇,镇址从炼洞街搬迁新建至鸡足山脚下沙址村。

 

力角镇[邮编]671601

【2022年概况】位于县境北部金沙江南岸的干热河谷区,地处北纬25°54′-26°02′、东经100°29′-100°40′。东与平川镇接壤,南连金牛镇,西与鸡足山镇、鹤庆县黄坪镇交界,北与永胜县相邻,省道祥宁线(祥云—宁蒗)贯穿境内。全镇总人口34214人,有汉、彝、白、回、傈僳、傣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05%,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山区。辖周能、张家、力角、自和、海良、大会、米汤、鱼棚8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力角村,距县城13千米。

【沿革】古名“义交”,与“力角”谐音。1950年为下川区华盖分区,1951年为第二区,1958年属牛井公社,1961年至1984年先后两次分别改为力角公社,又分别两次改为力角区。1988年改乡,辖力角、周能、张家、大会、海良、鱼棚、自和、米汤井8个行政村。2000年撤乡设镇。

【旅游】古迹有清嘉庆十一年(1806)建的岩涧桥、园觉寺、关庙等。

 

乔甸镇[邮编]671603

【2022年概况】乔甸镇位于宾川县最南端,西北与州城镇毗邻,东南与祥云县祥城镇、禾甸镇、米甸镇接壤。全镇国土面积196.5平方公里。总人口6811户24388人,主要居住着汉、白、彝等民族,其中以白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以上。辖石碑、杨保、大罗、河边、海稍、雄鲁么6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4公里。全镇四面环山,一镇自成一坝,南北长,东西窄,地势南高北低,南北长达24公里,最高海拔2690米,最低海拔1500米,坝区平均海拔1650米。有出土于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成型于战国时期的大型石棺墓群,独特的白族、彝族本主庙、土主庙,海稍鱼特色饮食文化。

【沿革】建国前属祥云县,称乔宾乡。1950年属城北区,1953年称第四区。1958年9月划归宾川县,属宾居公社,1961年称乔甸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改乡,辖杨保、石碑、大罗、河边、雄鲁么、海稍6个行政村。2001年乔甸乡撤乡设镇。2006年末,面积196.5平方千米。人口22196人,其中白族10758人,彝族3102人。辖杨保、石碑、大罗、河边、海稍、雄鲁么6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杨保街。

 

大营镇[邮编]671607

【2022年】位于县境西南部,东与金牛镇相连,南接宾居镇,北与鸡足山镇毗邻,西与大理市海东镇、挖色镇接壤。全镇面积302.54平方千米。总人口8306户24167人(2022年),居住着汉、白、苗、傈僳、彝、哈尼、拉祜、回等20人以上民族8个及1787名归侨侨眷,其中白族占41%。辖4个行政村和1个华侨社区,49个自然村,5个居民小组、8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所在地大营街,海拔1660米。辖区内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凤太公路、大永高速公路、鸡足山旅游公路贯穿全境。旅游资源有萂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萂村天子节、宝丰寺傈僳族火草布、越南归侨特色菜肴、观音箐泡皮泥鳅、杨柳村高山草甸等。

【沿革】1950年置鸡山区,1951年为第三区,1958年建大营公社,1962年设区,1966年复改公社,1984年复设区,1988年置乡。1996年,辖大营、瓦溪、排营、萂村、上沧、白荡坪、江股、关李8个行政村。1999年,将关李、上沧、白荡坪、江股4个村划归鸡足山镇。2001年大营乡撤乡设镇。

 

平川镇[邮编]671611

【地名】古称“赤石崖”、又名“赤川耆”。因四周皆崇山峻岭,中有平坦小坝子,故名平川。

【2022年概况】位于县境东北部,是集山区、民族、边远、高寒为一体的山区镇,全省40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东至渔泡江与大姚县三岔河镇、铁锁乡隔江相望,南与祥云县米甸镇毗邻,西与永胜县的片角接壤,北以金沙江与永胜县交界。面积485.24平方千米。总人口10074户35229人,有汉、回、白、彝、傈僳等民族。辖14个村委会,167个自然村,18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平川村,距县城54千米。

【沿革】1940年为平川镇、古底乡,1950年设平川区,1958年改平川公社,1962年设平川区、古底区。1966年改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改为平川乡、古底彝族乡。1996年,平川乡辖底么、盘谷、平川、石岩、禾头、康宁、罗九、马花、朱苦拉、李子园、帽角山11个行政村;古底彝族乡辖古底、东升、得的么3个行政村。1999年11月平川乡撤乡建镇。2005年12月,古底彝族乡整建制并入平川镇。

【旅游】名胜古迹有明代建的观音寺(阁)、杨氏宗祠、古城遗址、孟获洞,甸尾村、罗溪村、盘口箐新石器遗址等。民族文化洞经音乐、花灯歌舞以及白鹤、麒麟、狮子舞等。

 

钟英傈僳族彝族乡[邮编]671611

【地名】乡因钟英村得名。原名“云护甸”。清光绪年间,连中两名进士,故有“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说。“钟英”乃集中、孕育、凝聚天地间之灵气,山川秀美,人才辈出之意,因此改“云护甸”为“钟英”。

【2022年概况】位于县境东北部,东邻大姚县铁锁乡,南接平川镇,西邻永胜县片角镇,北以金沙江为界与永胜县鲁地拉镇遥相呼应。全乡面积292平方千米。总人口2638户8756人,其中傈僳、彝、白、拉祜等少数民族5382人,占总人口的61%。辖6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117个自然村。乡政府驻皮厂村,距县城75千米。全乡地形狭长,干旱少雨,海拔高差大,最低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3217.5米。

【沿革】建国前为钟英乡,1950年为平川区底么分区,1961至1971年为钟英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钟英傈傈族彝族乡,辖皮厂、钟英、西山、唐古地、赵卡拉、芝麻登6个行政村。2007年,乡驻地从钟英村迁至皮厂村。

 

拉乌彝族乡[邮编]671608

【2022年概况】位于县境东部,地处两州三县四乡镇交界处,是全县最边远的少数民族山区乡、大理州11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全乡面积241.5平方千米。总人口3089户10605人,居住有汉、彝、白、苗、黎、土、壮、傈8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48.2%。辖7个村委会,68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碧鸡村,距离县城78千米。是宾川历史上的运盐古道必经之地和宾川水利工程始祖打洞山隧道所在之地,也是云南省革命老区乡(1999年10月列入)。是金沙江大支流渔池江上游著名的林区乡,2010年被评定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景点有核桃谷、来凤溪梯田。

【沿革】“拉乌”由彝语“拉咱务"演化而来,即汉语“河头上”(村落多在拉乌河上游)之意。建国前属祥云县米甸区峨溪乡。1952年由祥云县第五区(米甸)划归宾川县第四区(平川),称拉乌乡。1953年属第五区,1958年属平川公社,1961年属古底区,1966年建拉乌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改拉乌彝族乡,辖大厂、箐门口、拉乌、来凤溪、碧鸡、新兴、新田7个行政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