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县(1996年)

【《中国政区大典》资料(需进一步核对错误),面积、人口数据统计年份不详、仅供参考】

盈江县[Yingjiang Xian]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省境西部。西、西北、西南3边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214.6千米。面积4429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9.65%,其中傣族9.1万人,景颇族3.7万人,傈僳族1.4万人。辖2个镇、1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县政府驻平原镇,南距州府芒市镇257千米。元设镇西路军民总管府,明置干崖宣抚司。清顺治增设盏达副宣抚司。民国21年(1932)于干崖置盈江设治局,于盏达置莲山设治局。1951年12月分别建盈江县、莲山县。1958年10月,两县合并为盈江县。

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县。云南省荔枝基地。境内中、低山与宽谷盆地交错相间,大盈江自东向西南流经县境,出国境后注入伊洛瓦底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具有立体气候特点。森林覆盖率43%。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鹿角蕨,全国惟盈江县独有。金属矿藏有锡、钨、铅等,非金属矿藏有翡翠、玛瑙、白云母、绿柱石等。境内河流众多,落差大瓦。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甘蔗、茶叶,1990年被国家列为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县,第二批农村电气化县。工业以制糖为骨干,并有电力、农具制造、五金加工、粮食加工、制革、珠宝玉石加工等。少数民族服饰有景颇族提花统裙等。全县97个行政村中,有91个通公路,由铜壁关乡出境的公路与缅甸联邦史迪威公路连接,还有盈(江)八(莫)公路。古迹允燕佛塔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虎跳石、中国橡胶母树、明古关遗址等名胜古迹。中国傣族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弥出生于此。

平原镇[Pingyuan Zhen] 盈江县辖镇,县政府驻地。云南省对外开放边境口岸。民国时期属莲山设治局,1951年为莲山县政府驻地,1958年莲山、勇江两县合并,设县城于平原,1974年建平原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面积53.89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40.05%,其中傣族8498人,景颇族1701人。辖新建、勐盏、勐町、永胜、胜隆5个行政村。省道公路北连梁河县、腾冲县,南接陇川县、瑞丽市。跨国公路可通缅甸联邦八莫、密支那。镇东南有允燕塔,主塔高15米,并有附塔47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城镇[Jiucheng Zhen] 盈江县辖镇。为世袭干崖宣抚使司署所在地。1954年初至1958年10月为原盈江县城驻地。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9千米。面积151平方千米,人口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66.39%。辖旧城、贺勐、新民、东丙、喊撒、东山6个行政村。省道公路穿过旧城集镇,东通梁河县,西抵盈江县城。

莲花山乡[Lianhuashan Xiang] 盈江县辖乡。原与平原统一建制,至1984年建莲花山区,1988年改为莲花山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7.5千米。面积279.57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汉、傣、景颇等民族杂居。少数民族人口占63.91%。辖新莲、兴和、高里、拱撒、陇中5个行政村。公路北通苏典乡、长场乡、南接县城。

太平乡[Taiping Xiang] 盈江县辖乡。1952年建莲山县第二区,1969年改称永红公社,1971年改为太平公社,1984年称太平区,1988年改建为太平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2千米。面积255.5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60.24%。辖太平、璋西、黄龙、弄盏、大寨、贺回、龙盆、卡牙8个行政村。公路北接县城,南连芒允乡,西通昔马、铜壁关乡。原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为太平街人。

芒允乡[Mangyun Xiang] 盈江县辖乡。古西南丝路重要通道之一。明清时期为中缅边境通商集镇。1951年至1958年属莲山县,1958年以后归盈江县。1971年从太平公社分出建芒允公社,区乡体制改革后称芒允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32千米,西部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24.7千米。面积200.7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5.6%。辖芒允、拉丙、雪梨3个行政村。中国与马来西亚合资兴建的户宋河水电站在乡境内。清末震惊中外的“马嘉理事件”发生在该乡境内。县城通往缅甸联邦北部重镇八莫的跨国公路过境。

姐冒乡[Jiemao Xiang] 盈江县辖乡。1951年至1958年属莲山县,1975年成立姐冒公社。设区改乡后称姐冒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2千米。西南与缅甸联邦毗邻,国境线长11千米。面积108.6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68.8%。辖姐冒、弄勐、南多、边府、芒线、芒面、古里卡7个行政村。省道公路穿过姐冒集市。西南部有“虎跳石”自然景观。

弄璋乡[Nongzhang Xiang] 盈江县辖乡。1951年建盈江县第二区,1959年改为弄璋区,1969年称红心公社,1971年改为弄璋公社,1984年复称弄璋区,1988年改为弄璋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9千米。面积194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2.17%。省道公路贯穿境内。辖弄璋、南算、模恒、飞勐、南永、新府、南缓、永保8个行政村。

岗勐乡[Gangmeng Xiang] 盈江县辖乡。1987年建岗勐乡。位于县城东,距县城2千米。面积50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9.66%。辖芒仗、那勐、丙辉、富联4个行政村。省道公路过境。

新城乡[Xincheng Xiang] 盈江县辖乡。1954年属旧城区,1958年建红城公社,1959年改新城区,1969年为红旗公社,1971年改为新城公社,1984年复称新城区,1988年改为新城乡。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36千米。面积277.2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6%。辖新城、广丙、繁勐、傣龙、新龙、邦瓦、红山、杏坝8个行政村。公路北通芒章乡,东接省道腾(冲)陇(川)公路。

油松岭乡[Yousongling Xiang] 盈江县辖乡。1961年从旧城划出建油松岭区。后称公社、区,今称乡。位于县境东部山区。乡政府驻地油岭街,距县城50千米。面积104.5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油松岭,郭家床、营庆、椿树塘4个行政村。

芒章乡[Mangzhang Xiang] 盈江县辖乡。“芒章”系傣语译音,意为“饲养大象的村子”。原归腾冲县辖,1955年划入盈江县,1974年建芒章公社,区乡体制改革后称芒章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66千米。面积309.7平方千米。人口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5%。县内干线公路经过芒章街,北接盏西乡,南连新城乡。辖相帕、璋刀、芒章、宝石、鲁洛、银河6个行政村。

盏西乡[Zhanxi Xiang] 盈江县辖乡。1953年建盏西工委,1955年改称盏西区,后称公社,1988年改建盏西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79千米。槟榔江由北向南穿过辖区。面积326.67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9%。公路北接支那乡,南连芒彰。辖团坡、姐坎、关上、双龙、松坡、普关、合作、邦朗8个行政村。

支那乡[Zhina Xiang] 盈江县辖乡。“支那”为傣语译音,意为“稻田中的寨子”。原属腾冲县,1955年划入盈江县,属盏西区,1974年建支那公社。区乡改革后称支那乡。位于县境最北端,距县城94千米。北部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18.1千米。面积346.3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1.94%。辖支那、崩董、支东、芦山、石分5个行政村。公路南与盏西乡连接。

苏典傈僳族乡[SudianLisuzu Xiang] 盈江县辖乡。1953年成立苏典文化站(乡级政权),1959年改建苏典区,后称公社,1988年建为苏典傈僳族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42千米。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9.3千米。面积514.1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傈僳族为主体,占总人口的65%。辖苏典、勐戛、劈石、茅草寨4个行政村。公路经勐弄乡、莲花山乡而达县城。境内勐嘎山有神护关遗址,为明朝中国西南边塞八大古关之一。

勐弄乡[Mengnong Xiang] 盈江县辖乡。1961年建勐弄区,后称公社,1988年改建勐弄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5千米。西南角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1.3千米。面积193.32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3.13%。辖勐弄、勐典、松园3个行政村。公路西接长场乡,北通苏典乡,南连县城。勐弄坝南侧山顶有万仞关遗址,为明朝西南边寨八关之一。

长场乡[Changchang Xiang] 盈江县辖乡。1951年至1958年属莲山县,1958年10月后归盈江县。1974年从勐弄划出建长场公社,区乡改革后称长场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53千米。西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国境线41.3千米,为边境口岸。面积284.12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其中景颇族、傈僳族占总人口的82.75%。辖卡场、吾帕、五排、草坝寨、黑河5个行政村。

昔马乡[Xima Xiang] 盈江县辖乡。1950年建昔马乡,1955年改昔马区,后称公社,1988年改建昔马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53千米。西、北两边与缅甸联邦毗邻,国境线长43.2千米。为边境口岸,公路西至那帮边境口岸,与缅甸联邦隔河相望,东至县城为国防公路。面积274.91平方千米,人口1.0万人,景颇族、傈僳族占总人口的12.46%,全乡有归侨1020人,侨眷2132人,旅居国外的华侨8244人。辖胜利、保边、团结、那邦4个行政村。该乡西部的那帮边境口岸距缅甸联邦“史迪威公路”仅8千米。是盈江县边境贸易物资集散地之一。辖内有巨石关遗址,为明朝中国西南八大古关之一。

铜壁关乡[Tongbiguan Xiang] 盈江县辖乡。1956年建戛独区,1959年改建为铜壁关乡,后称公社,1988年改为铜壁关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8千米。西与缅甸联邦隔穆雷江相望,国境线长25.7千米。面积330.9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其中景颇族占64.32%。辖南岭、三合、建边、和平4个行政村。境内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省级)占地约2.6万公顷,其中以阿萨姆娑罗双为主形成的龙脑香科植物群落,是我国亚热带西部地区特有的景观。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亚热带雨林生长分布区。公路东达县城,北通那帮口岸,是德宏州通往缅北重镇密支那最便捷的通道。境内有铜壁关遗址,为明代中国西南八大古关之一。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