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网www.xzqh.org 本页最近更新于2011-03-09 14:08:51

县因山漂浮而得名。相传临汾东南有山,尧舜时,洪水横流,其山随水高低,其形若浮,故名浮山。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浮山为名。相传“洪水时,此山随水消长”,故名。

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汉为襄陵县地。北魏于今县城西南5千米古县村置葛城县,北齐废入禽昌县。北周于葛城县故治置郭城县,隋废入襄陵县。唐武德二年(619)于今古县村置浮山县,次年见“神人”于羊角山(二峰山)下,改名神山县,属晋州。

五代唐同光二年(924)徙治今县城,属建雄军。五代晋复属晋州。宋属平阳府。金大定七年(1167)复名浮山县,兴定四年(1220)改忠孝县。元仍为浮山县,属晋宁路。明、清俱属平阳府。民国年间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

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并入临汾县。1960年复置。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属地级临汾市。

1997年,浮山县辖2镇13乡:城关镇、响水河镇、张庄乡、西佐乡、北王乡、北韩乡、乔家垣乡、柏寺乡、寨圪塔乡、东要乡、米家垣乡、史演河乡、东张乡、上东乡、槐埝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浮山县总人口121323人,其中:城关镇26758人,响水河镇11348人,张庄乡10388人,西佐乡9377人,东张乡13643人,槐埝乡8094人,上东乡6992人,北王乡9675人,乔家垣乡3653人,柏寺乡2338人,北韩乡3314人,东腰乡5288人,米家垣乡3295人,史演河乡1790人,寨圪塔乡5370人。

2001年,撤销东腰乡,并入城关镇,并更名为天坛镇;撤销西佐乡,并入张庄乡;撤销乔家垣乡,并入北王乡;撤销柏寺乡,并入北韩乡;撤销史演河乡,并入米家垣乡;撤销上东乡,并入响水河镇。区划调整后,全县辖辖2个镇、7个乡:天坛镇、响水河镇、张庄乡、东张乡、槐埝乡、北王乡、北韩乡、米家垣乡、寨圪塔乡。县政府驻天坛镇。(?年,将265个村委会调整为185个村委会)

200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30073人,其中城镇人口32622人,占25.08%。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请保留本页地址:http://xzqh.org/html/show/sx/23661.html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本站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