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

代码:640221 邮编:753400 区号:0952 拼音:Píngluó Xiàn 英译:Pingluo County

地理位置 平罗县是石嘴山市辖县。位于宁夏平原北部,银川灌区下游。全县总面积2634.23平方千米(《宁夏统计年鉴2020》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7.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96万人,乡村人口10.43万人。城镇化率61.92%,比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汉族16.62万人,占60.70%;回族10.70万人,占39.05%;其他少数民族0.07万人,占0.25%。

政区划分 平罗县辖7个镇、6个乡,即城关镇、黄渠桥镇、宝丰镇、头闸镇、姚伏镇、崇岗镇、陶乐镇、高庄乡、灵沙乡、渠口乡、通伏乡、高仁乡、红崖子乡,共有29个社区、144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城关镇玉皇阁大道218号。

地名由来 平罗县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罗即为平虏之转音。

历史沿革 秦及西汉初属北地郡富平县。汉武帝时在今县境下庙乡暖泉村设廉县。东汉、两晋时县境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控制。南北朝及隋时属灵武郡。唐属灵州都督府,朔方节度使管辖。唐先天二年(713年),在今县境姚伏镇置定远城。唐景福二年(893年)升为警州。北宋、西夏时属中兴府(今银川市)。元、明时属宁夏府、宁夏卫辖。明嘉靖(1551年)时,设平虏守御千户所。

清初沿袭明代卫所制,雍正二年改置平虏所为平罗县,属甘肃省宁夏府。平罗建县后第三年开挖兴建了惠农、昌润两渠,招民垦种。于1727年、1729年在县境内增设新渠(驻今姚伏镇)、宝丰(驻今宝丰镇)两县。至乾隆三年(1739年),此处大地震,新渠、宝丰二县城震毁,两县随之撤销,并入平罗县。嘉庆十一年(1806年),原属阿拉善旗的磴口一带,划归平罗县。

1926年,将磴口从平罗划出,设置为磴口县。1933年,宁夏省调整宁夏、宁朔、平罗三县的辖地,原属平罗县的常信、洪广、丁义、李刚、清水、通义等9堡及高荣堡的西半部,划归宁夏县。1941年,划出平罗县北部的宝丰、黄渠桥,石嘴山高庄、惠北、灵沙等8个乡划出建立惠农县。1945年,平罗县属宁夏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两个月后,宁夏第三专员督察区撤销,改置为银北专区,平罗县归其管辖。

县属五堆子一带的狭长地带,1784年黄河向西改道,此块土地被甩在黄河东岸。后经陕甘总督奏准该地仍归平罗县,并立碑为界。1930年,当时的绥远省在此处设置沃野设治局;宁夏为争此地,在此设置陶乐设治局(一说,1929年,宁夏省在此设置陶乐设治局。绥远省反对,并于此年8月在此设置沃野设治局)。后经国民政府内政部派员查勘后,于1937年裁定沃野设治局归宁夏管辖,仍名为陶乐设治局(一说,裁定沃野设治局撤销,此地归宁夏省管辖)。1941年将陶乐设治局升格为陶乐县,驻高仁镇。1945年属宁夏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49年,宁夏解放,平罗县、陶乐县直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设置银川专区,平罗县、陶乐县归属银川专区管辖。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专区撤销,平罗县、陶乐县直属自治区管辖。1972年,设立银北地区,平罗县、陶乐县隶属银北地区。1975年,银北地区撤销,平罗县、陶乐县划归石嘴山市。2004年撤销陶乐县,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其余区域划归平罗县管辖。

 

1949年以前为乡、保、甲制。平罗县共辖8个乡、1个镇,41保,651甲。陶乐县辖2乡7保:其中第一乡南起横城清水沟,北止甘草坑,驻高仁镇;第二乡南起马太沟,北止劳石旦,驻察罕埂。1949年初,陶乐县将2乡7保50甲调整为4保42甲。解放后,平罗县设8个区,不久后8个区调整为6个区。陶乐县设置2个区4乡13个村:其中第一区驻高仁镇,辖高仁镇乡(驻高仁镇)和六顷地乡(驻六顷地),各辖3个村;第二区驻察罕埂,辖铁面乌素乡(驻铁面乌素,辖3个村)和红崖子乡(驻红崖子,辖4个村)。

1950年1月2日,平罗县将6个区调整为5个区36个乡,其中第一区驻县城内,辖9个乡;第二区驻头闸,辖7个乡;第三区驻五香,辖7个乡;第四区驻姚伏,辖7个乡;第五区驻崇岗,辖6个乡。1950年6月,陶乐县撤销区级建制,全县设5个乡,其中第一乡驻高仁镇,第二乡驻马太沟,第三乡驻沟湾子,第四乡驻察罕埂,第五乡驻白银套海。1952年春,陶乐县第五乡的渡口村、石嘴山渡口东岸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管辖;10月,从第二乡分出一乡,定名为第三乡,驻六顷地;原第三乡改为第四乡,驻地迁至铁面乌素;原第四、五乡分别改称第五、六乡。1953年初,陶乐县驻地迁至马太沟。1954年初,陶乐县第三乡的西梁村划归第二乡;第四乡的铁面乌素划归第三乡;第三乡驻地迁至王家庄子西龙王庙附近;第四乡驻地迁至察罕埂;第五乡驻地迁至红崖子。

1955年10月,平罗县撤区并乡,先将第一、二、三、四4个区撤销,所辖30个乡合并为14个乡1镇。1956年4月,平罗县撤销第五区,将其所辖6个乡合并为3个乡;全县共辖合作、老户、惠威、周城、大兴墩、姚伏、五香、渠口、六羊、六中、大寨子、头闸、外红岗、通伏、崇岗、大武口、下庙等17乡和城关镇1镇;同年夏,平罗县将头闸、外红岗、渠口、六羊、五香、六中、大寨子、通伏合并为头闸、渠口、五香、通伏等4个乡;11月,陶乐县组建新星乡,驻月牙湖。1957年,陶乐县马太沟乡改置为马太沟镇;10月,新星乡更名为月牙湖乡。

1958年秋,平罗县组建灯塔(后改名为姚伏)、红旗(后改名为黄河)、红星(后改名为大武口)和前进4个公社,原14个乡(镇)同时撤销。同年,陶乐县组建3个公社,下设12个生产大队,其中灯塔公社由原马太沟镇、六顷地乡组建,驻马太沟,辖六顷地、新华、新村、东采、义和、马太沟6个生产大队;红星公社由原月牙湖乡和高仁镇乡组建,驻高仁镇,辖月牙湖、高仁镇、杨柜3个生产大队;红旗公社由五堆子、红崖子、白银套海3个乡合并组建,驻红崖子,辖五堆子、红崖子、白银套海3个生产大队。1959年4月,陶乐县的灯塔、红星、红旗3个公社分别更名为马太沟、高仁镇、红崖子公社。

1960年2月,惠农县的高庄、惠北、灵沙等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平罗县将其分别划归前进和黄河公社。同年10月,陶乐县撤销3个公社,全县组建为1个公社,下设月牙湖、高仁镇、六顷地、新华、新村、马太沟、义和、予安、五堆子、红崖子等10个生产大队。同年5月,陶乐县将原1个公社划分为5个公社,10月增设一个公社。此时,陶乐县共辖月牙湖、高仁镇、马太沟、新华、五堆子、红崖子等6个公社。1961年,平罗县4个公社调整为11个公社:其中将前进公社分为前进、城关、高庄3个公社;黄河公社分为头闸、渠口、灵沙、五香4个公社;姚伏公社分为姚伏、通伏2公社;大武口公社分为大武口和崇岗2个公社。

1962年4月,从前进、姚伏、头闸、灵沙4个公社各划出一部分组建周城、二闸、惠北3个公社;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10月,在石炭井工矿区成立大武口镇。同年,陶乐县撤销各公社所属生产大队,实行公社、生产队两级管理体制,9月撤销月牙湖、新华2个公社。1963年春,陶乐县由马太沟公社分设六顷地公社。1963年7月,将石嘴山市的黄渠桥、宝丰2个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平罗县的大武口镇(驻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划归石嘴山市。1966年春,陶乐县撤销六顷地公社,并入马太沟公社。1981年7月,陶乐县县城组建街道办事处。1982年,平罗县从五香公社分设六中公社,由崇岗公社分设下庙公社。

1984年,平罗县撤销所有公社,改为乡(镇),在工矿地区组建了汝箕沟、大水沟2个镇;陶乐县4个公社改称为乡,从马太沟乡分设六顷地乡。1985年1月,平罗县设置西大滩、火车站2个镇;3月,姚伏、头闸、宝丰、黄渠桥等4个乡改为镇;4月,陶乐县在县城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组建城关镇,至此,陶乐县辖城关镇和高仁、六顷地、马太沟、五堆子、红崖子等5乡。

1994年4月,火车站镇更名为太西镇;至此,平罗县辖城关、太西、西大滩、汝箕沟、大水沟、姚伏、头闸、宝丰、黄渠桥9个镇和前进、周城、通伏、五香、六中、渠口、灵沙、惠北、高庄、二闸、崇岗、下庙12个乡。

2001年,陶乐县国营农场改乡建制,成立东沙乡;同年年底海原县吊庄月牙湖开发指挥部成立月牙湖乡政府;至此,陶乐县辖1个镇、7个乡,4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35个村民小组、10个居民小组。

2002年10月19日,国务院国函〔2002〕96号文件批复,同意调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平罗县的隆湖吊庄乡及崇岗乡的长胜、九泉、潮湖3个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

2003年,平罗县将原有8个镇、12个乡调整为6个镇、4个乡:撤销原前进乡、太西镇,合并到城关镇;撤销原周城乡、西大滩镇,合并到姚伏镇;撤销原下庙乡、崇岗乡、汝箕沟镇,合并后新设崇岗镇;撤销原惠北乡,合并到黄渠桥镇;撤销原二闸乡,合并到高庄乡;撤销原六中乡,合并到渠口乡;撤销原五香乡,合并到通伏乡。宝丰镇、灵沙乡的行政区划不作调整。8月,陶乐县乡镇调整为1个镇、3个乡,即月牙湖乡、高仁乡、红崖子乡、马太沟镇,共有4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35个村民小组、10个居民小组。【注,另有资料:平罗县城所在地调整前涉及城关镇、前进乡、二闸乡三个乡镇,调整后城关镇地域面积由11平方千米增至154平方千米;下庙乡、崇岗乡合并后设立崇岗镇。实际调整情况资料待补充】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函〔2003〕139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划归平罗县管辖,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2004年1月,陶乐县撤销,将月牙湖乡、县牧场、县林场划归银川市兴庆区,高仁乡、马太沟镇、红崖子乡划归平罗县。2004年7月5日,马太沟镇更名为陶乐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