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

[邮编]671200 [代码]532930 [区号]0872 [拼音]ěryuán Xiàn [英文]Eryuan County

县情概览 洱源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在北纬25°41′-26°16′,东经99°32′-100°20′之间。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千米,南北最大直线距离68千米,县境周长340千米,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县政府驻茈碧湖镇,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389千米,距州府下关公路里程69千米。

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3支主山脉由北至南纵贯全境,点苍山北延尾脉天马山一支独出县境中南部,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三大主山脉及其支脉海拔多在2500~3000米,东北部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坝区海拔多在2000~2200米,黑潓江河谷区海拔多在1700~2100米,江水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是县境最低点,海拔1645米。东部有凤羽、三营、洱源、右所4个高原盆地(坝子),分布有凤羽、牛街、三营、茈碧湖、右所、邓川6个乡镇;西部高山峡谷,分布有乔后、西山、炼铁3个乡镇。县城海拔2060米。

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两大水系,均归属澜沧江流域:东部是弥苴河水系,由弥茨河、凤羽河、海尾河、弥苴河、罗时江和永安江等6条主要河流,以及与之连通的海西海、茈碧湖、东湖、西湖4个湖泊组成,水流南注洱海;西部为黑潓江水系,境内干流长60千米,汇入支流40余条。国道214线、省道平甸公路纵贯县境。名胜古迹有西湖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2月23日获批)、茈碧湖、海西海、鸟吊山、邓赕诏古城遗址、段信苴宝摩岩碑等。

 

政区划分 2023年,洱源县辖6个镇、3个乡:茈碧湖镇、邓川镇、右所镇、三营镇、凤羽镇、乔后镇、牛街乡、炼铁乡、西山乡。县政府驻茈碧湖镇。

 

人口民族 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99438人,其中:城镇人口87795人,乡村人口211643人;按性别分:男性150477人,女性148961人;按民族分:白族188957人,汉族85963人,彝族13466人,回、傈僳、纳西、藏、傣等其他少数民族11052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洱源县常住人口248147人,其中:茈碧湖镇57023人,邓川镇15412人,右所镇47758人,三营镇35221人,凤羽镇23378人,乔后镇17290人,牛街乡19833人,炼铁乡20122人,西山乡12110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洱源县常住人口268313人,其中:茈碧湖镇56246人,邓川镇17730人,右所镇53233人,三营镇36048人,凤羽镇27630人,乔后镇20406人,牛街乡21507人,炼铁乡22806人,西山乡12707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洱源县常住人口315003人,其中:玉湖镇27577人,双廊镇17067人,江尾镇37988人,邓川镇15486人,右所镇50026人,三营镇42948人,凤羽镇28487人,乔后镇20233人,牛街乡22478人,茈碧乡19100人,炼铁乡21239人,西山乡12374人。

 

历史沿革 洱源即洱海之源,因高原明珠洱海发源于此而得名。

西汉属益州郡叶榆县。东汉属益州永昌郡叶榆县。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叶榆县。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云南郡叶榆县。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麟德元年(644)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六诏中境内有浪穹、邓赕、施浪,属剑南道姚州。南诏国时为浪穹州,属剑川节度。宋大理国时分属宁北赕、邓赕、凤羽郡。

元宪宗七年(1257)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浪穹千户所后改置浪穹州),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置邓川州,领浪穹县,凤羽县,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邓川州,裁凤羽县入浪穹县设凤羽乡巡司;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制,顺治初年浪穹县改直属大理府,雍正八年(1730)7月大理府属迤西道。

民国二年(1913)4月(一说为民国元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属迤西道。同年迤西道改为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滇西道改为腾越道,洱源、邓川县均属之。民国十八年(1929),废腾越道,洱源、邓川县直属省。民国卅七年(1948),洱源县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邓川县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卅八年(1949),洱源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邓川县属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50年,洱源县、邓川县属大理专区。1951年2月19日,大理专员公署批准,将云龙县第六行政村第七自然村之花椒树、立庄登等18个小村划归洱源县。1953年10月,原属邓川县的大会庄乡,面积1.25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12月,原属宾川县的火山乡、双廊乡、长育乡划归洱源县。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邓川县属大理州。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洱源、邓川2县,将原洱源、邓川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剑川县,县城设在牛街区三营(实际已于1958年10月撤并)。1960年永平县云龙片长新公社新罗地区(13个自然村,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228户、903人)划归剑川县洱源片乔后公社。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洱源县,以合并于剑川县的原洱源、邓川2个县行政区域为洱源县的行政区域,并将原属剑川的乔后、源安邑等划归洱源县(实际已于1961年9月分设)。

 

1949年9月13日洱源县境解放,以民国末期的乡镇为基础改设为区,洱源县设10个区,邓川县设5个区。1950年并小区为大区,区下设行政村。1952年开展民主建政,县以下仍设区,各区以原行政村为基础建立乡人民政府,以序数称谓。1954年部分乡调整,一些乡改为镇,乡镇改用地名或新命名称谓,洱源县设4区、29乡3镇。是年3月原属宾川县的双廊、长育、火山3乡划归邓川县,邓川县设3个区,其中一、二区设29乡1镇,三区即姜寅地区所设乡镇数不详。1956年,乡镇改建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1月,撤销区建制,改设大乡镇,乡镇管理高级社,洱源县设8乡1镇1特区,邓川县设13乡1镇(含姜寅地区5乡)。

1958年1月,原鹤庆县的牛街地区10个乡(含南大坪彝族乡)划归洱源县。10月,建立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剑川(大)县在原洱源县境内建立红星、卫星、火箭、幸福、光辉等5个大公社,下辖38个管理区;在邓川县境内建立东风、红旗(姜寅地区)两个大公社,下辖39个管理区。1959年4月,红旗公社划入鹤庆县。9月,幸福、光辉两个公社合并称牛街公社,其余4个公社也分别以原地名西山、凤羽、茈碧和邓川作称谓。

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11月,剑川县的乔后公社(下辖12个管理区)划归洱源县,洱源县将6个大公社77个管理区改设为30个公社、156个生产大队。1962年4月将30个公社合并为18个。是年12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江尾、右所、三营、牛街、茈碧、凤羽、西山、乔后等8个区,下设94个小公社。1970年撤区,全县设双廊、江尾、右所、三营、牛街、茈碧、城关、凤羽、炼铁、西山、乔后等11个公社,原小公社改为生产大队,至1980年底调整为127个大队。

1984年4月,公社改区,大队改乡镇,全县设11个区,下辖11个镇和101个乡。1985年12月,将右所区的旧州乡、新州镇、腾龙乡,以及江尾区的中和乡划出,成立邓川镇(区级镇)。1988年6月,区改乡镇,小乡镇改为村公所、办事处,全县辖3个镇、9个乡,即玉湖镇、乔后镇、邓川镇、双廊乡、江尾乡、右所乡、三营乡、牛街乡、茈碧乡、凤羽乡、炼铁乡、西山乡。共有87个村公所和22个办事处。县政府驻玉湖镇。

1993年,牛街乡红星村民迁至勋庄等地,三营乡增设新龙村公所。2000年,村公所、办事处改建为村民委员会;8月,右所乡撤乡设镇;9月,凤羽乡撤乡设镇;同年,江尾、三营、双廊3乡撤乡设镇。至此,洱源县辖8个镇、4个乡:玉湖镇、双廊镇、江尾镇、邓川镇、右所镇、三营镇、凤羽镇、乔后镇、牛街乡、茈碧乡、炼铁乡、西山村,共有110个行政村。

2002年9月,玉湖镇的玉湖、九台两个行政村改为社区。2004年1月1日,原洱源县江尾镇和双廊镇划归大理市管辖,江尾镇更名为上关镇(省政府2003年12月22日批准)。至此,洱源县辖6个镇、4个乡,88个行政村、2个社区。

2005年12月,撤销茈碧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玉湖镇,并将三营镇永联村委会划归玉湖镇管辖,同时将玉湖镇更名为茈碧湖镇,镇政府驻原玉湖镇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全县辖6个镇、3个乡:茈碧湖镇、邓川镇、右所镇、三营镇、凤羽镇、乔后镇、牛街乡、炼铁乡、西山乡。共有2个居委会、88个行政村。

2010年末,洱源县总人口28783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745人,占总人口数的7.55%;白族179550人,汉族87431人,彝族11642人,回族6584人,傈僳族1116人,纳西族491人,藏族328人,傣族146人,其他民族545人。辖6个镇、3个乡,88个行政村、2个社区:茈碧湖镇13个行政村、2个社区,邓川镇4个行政村,乔后镇11个行政村,三营镇10个行政村,右所镇14个行政村,凤羽镇9个行政村,牛街乡11个行政村,炼铁乡11个行政村,西山乡5个行政村。

2014年,右所镇、凤羽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