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县

[行政区划代码]532928 [邮编]672600 [区号]0872 [拼音]Yǒngpíng Xiàn [英文]Yongping County

位置面积 永平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澜沧江东岸,东邻漾濞彝族自治县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接昌宁县,西与保山市隆阳区隔江分治,北与云龙县山水相连。全县总面积2789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37万人,其中:男性9.33万人,女性9.04万人;少数民族8.13万人,占总人口的44.3%,其中:彝族5.28万人,回族1.47万人,白族0.73万人,傈僳族0.40万人,苗族0.25万人。

政区划分 永平县辖3个镇、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博南镇、杉阳镇、龙街镇、龙门乡、厂街彝族乡、水泄彝族乡、北斗彝族乡。县政府驻博南镇博南东路1号。

名胜古迹 #茶马古道[博南古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硐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地名由来革 东汉置博南县。“博南”一词,系境内一座大山之名,因为博南山山势雄峻,绵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经的重要山脉,故以山名,取名博南县。

元置永平县。据《永平县志》载,“永平”二字的含义有两种说法:其一、元代为纪念东汉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县的功绩,故以汉明帝年号“永平”二字为县名。其二、元代为安定社会秩序,故取县名“永平”,寓意社会“永远安定太平”。

历史沿革 先秦属西南夷。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置博南县,属永昌郡。”是为永平立县之始。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永昌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武德七年(624年),永平隶属匡州管辖,但时间不长,治所置于何处,亦无从考据。唐开元年间属剑南道姚州。唐贞元十年(794年),南诏国改永昌郡为永昌节度,在汉置博南县地设置胜乡郡,隶属永昌节度。宋大理国为胜乡郡,属永昌府。

元宪宗七年(1257)改置永平千户所,属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改置永平县,至元十五年(1278)属大理路永昌府辖。明洪武十五年(1382),永平县属永昌府。洪武十八年(1385)置金齿卫于永昌府,洪武二十三年(1391)永昌府与金齿卫合并设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平县改属金齿使司。景泰年间(1450~1456),废使司置永昌镇,永平县属永昌镇。嘉靖元年(1522)复置永昌军民府,永平县属永昌府。清初沿明制,为永平县属永昌军民府。雍正八年(1730)7月,永昌军民府属迤西道(治大理府)。乾隆三十年(1765)永昌军民府去“军民”二字,永平县属永昌府。

民国2年(1913)迤西道改为滇西道,民国3年(1914)滇西道改称腾越道,永平县均隶属之。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直属省。民国37年(1948),永平县属云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永平县属云南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1949年12月28日,经中共滇西北地委呈报中共桂滇黔区党委批准,永平县由保山划归滇西专区。1950年1月,永平县正式划归滇西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3月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撤销大理专区,设立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属大理州。

1952年5月,永平县属瓦草河村(40户、180人,耕地318亩)划归云龙县。1958年10月,云龙、永平两县合并,称永平县。1961年3月21日,又恢复原永平、云龙两县原建置,原云龙县团结公社的荣禄乡(面积188平方千米)划归永平县龙门公社。

1996年,永平县辖2个镇、7个乡:老街镇、龙门乡、曲硐回族镇、杉阳乡、永和彝族乡、厂街彝族乡、北斗彝族乡、龙街彝族乡、水泄彝族乡。县政府驻老街镇。

2000年10月1日(一说6月23日,待核对),《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永平县杉阳乡撤乡设镇的批复》(云政复〔2000〕99号)同意杉阳乡撤乡设镇。至此,永平县辖3个镇、1个乡、5个民族乡。

2001年,龙街彝族乡撤乡设镇。至此,全县辖4个镇、1个乡、4个民族乡:老街镇、曲硐镇、龙街镇、杉阳镇、龙门乡、厂街彝族乡、永和彝族乡、水泄彝族乡、北斗彝族乡。

2005年10月24日,撤销老街镇和曲硐镇,设立博南镇,并将杉阳镇东庄村委会和厂街彝族乡岔路村委会里海冲上村、下村一社、下村二社3个村民委员会划归博南镇管辖,镇政府驻原老街镇苏屯;将永和彝族乡松坡村委会免粮库村民小组划归厂街彝族乡管辖。12月24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永平县永和彝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杉阳镇,镇政府驻原杉阳镇政府驻地。

2013年末,全县辖博南镇、龙门乡、杉阳镇、厂街乡、水泄乡、北斗乡、龙街镇共3镇4乡,1个社区、72个行政村,1230个村民小组,1543个自然村。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37万人,其中:男性9.33万人,女性9.04万人;少数民族8.13万人,占总人口的44.3%,其中:彝族5.28万人,回族1.47万人,白族0.73万人,傈僳族0.40万人,苗族0.25万人。

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42万人,其中:男性9.36万人,女性9.05万人;少数民族8.26万人,占总人口的44.8%,其中:彝族5.27万人,回族1.46万人,白族0.73万人,傈僳族0.40万人,苗族0.25万人。

202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44万人,其中:男性9.38万人,女性9.06万人。少数民族8.25万人,占总人口的44.7%,其中:彝族5.27万人,回族1.47万人,白族0.73万人,傈僳族0.40万人,苗族0.26万人。

202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46万人,其中:男性9.39万人,女性9.07万人。少数民族8.23万人,占总人口的44.6%,其中:彝族5.27万人,回族1.46万人,白族0.73万人,傈僳族0.40万人,苗族0.25万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常住人口)164613人。民族人口:汉族93816人,占56.99%;少数民族70797人,占43.01%。城乡人口:城镇人口40020人,占24.31%;乡村人口124593人,占75.69%。人口分布:博南镇58650人,杉阳镇33006人,龙街镇20672人,龙门乡10211人,厂街彝族乡16048人,水泄彝族乡14405人,北斗彝族乡11621人。

2013年末,全县总面积2884平方千米。总人口18.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万人,占总人口的23.5%;汉族人口105305人,占总人口的56.99%;少数民族人口79484人,占总人口的43.01%。其中,北斗、厂街、水泄三个乡属彝族乡,彝族占三个乡总人口的54%以上。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永平县常住人口175163人,其中:博南镇55685人,杉阳镇37370人,龙街镇22650人,龙门乡11210人,北斗彝族乡13371人,厂街彝族乡18559人,水泄彝族乡16318人。

2005年末,全县辖7个乡镇,73个村委会(社区),其中有34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7.46万人,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汉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属世居民族。少数民族6.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9.6%。其中:汉族10.55万人,占总人口的60.42%;彝族4.45万人,占总人口的25.49%;回族1.43万人,占总人口的8.19%;白族0.53万人,占总人口的3.04%;傈僳族0.24万人,占总人口的1.37%;苗族0.22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其他民族0.04万人,占总人口的0.23%。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永平县总人口178438人,其中:老街镇26567人,曲硐镇19703人,杉阳镇31141人,龙门乡11685人,永和彝族乡11484人,厂街彝族乡18844人,水泄彝族乡16227人,龙街彝族乡22007人,北斗彝族乡12765人,大保公路永平现场指挥部8015人。

【以下乡镇为本站旧资料,待更新中】

 

北斗彝族乡位于永平县东北部。面积482平方千米,人口1.26万人(2006年),有汉、彝、傈僳、白、回、苗等民族。辖北斗、梅花、上寨、新、黄连、六米、黑豆场、双河、栗树坪9个行政村,120个村民小组,195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北斗,距县城19千米。地处高寒山区,是永平县三大林业乡之一。滇缅公路和320国道过境。

【沿革】相传驻地北斗村东面太保山上有七星石,面朝北,古有“七星朝斗”之说,故名“北斗”。1958年为北斗公社,1966年与省属云台山林业局合并称云台山公社,1970年复称北斗公社,1984年设区,1987年改北斗彝族乡。1996年,面积418.9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北斗、傈树坪、双河、黑豆场、六米、梅花、上寨、黄连、新村等9个行政村。2005年末,面积482平方千米,人口12565人,其中农业人口11616人;少数民族人口8779人,其中彝族6998人,白族1248人,傈僳族439人。

【邮编】672601【2007年代码】532928205:~201北斗村 ~202梅花村 ~203上寨村 ~204新村村 ~205黄连村 ~206六米村 ~207黑豆场村 ~208双河村 ~209栗树坪村

 

水泄彝族乡位于永平县南部。面积396平方千米,人口1.64万人(2006年),有彝、汉、苗、傈僳、白、回、纳西、景颇、阿昌等9个民族。辖水泄、阿林、阿波、文库、咱咧、世兴、乐把、瓦厂、狮子窝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牛街河,距县城42.2千米。有公路通县城,南连昌宁等地。

【沿革】1970年建水泄公社,1984年设区,1987年置水泄彝族乡。1996年,面积395.5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水泄、文库、阿波、阿林、咱咧、狮子窝、瓦厂、乐把、世兴等9个行政村。2005年末,面积395.5平方千米,人口16426人,其中农业人口15914人;汉族人口2401人,彝族12546人,苗族574人,白族423人,傈僳族428人,回族47人,纳西族2人,景颇族2人,阿昌族3人。

【邮编】672605【2007年代码】532928204:~201水泄村 ~202阿林村 ~203阿波村 ~204文库村 ~205咱咧村 ~206世兴村 ~207乐把村 ~208瓦厂村 ~209狮子窝村

 

厂街彝族乡位于永平县南部。面积363平方千米,人口1.9万人(2006年),有汉、彝、回、傈僳、白、苗等七个民族。辖杨柳树、岩北、七昌、岔路、炉塘、老鹰坡、三村、界面、瓦金、瓦畔、义路11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197个自然村。乡政府驻杨柳树村厂街一组,距县城21.5千米。古迹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双鹤桥。

【沿革】因明代在此办厂铜矿厂,形成集市,故名厂街。1950年设三区,1958年改厂街公社,1984年设区,1987年置厂街彝族乡。1996年,面积363.3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杨柳树、岩北、七昌、岔路、炉塘、义路、老鹰坡、三村、界面、瓦金、瓦畔11个行政村。2005年,将永和彝族乡松坡村委会免粮库村民小组划归厂街彝族乡管辖,将厂街彝族乡岔路村委会里海冲上村、下村一社、下村二社3个村民小组划归博南镇管辖。2005年末,面积363.3平方千米,人口18699人,其中农业人口18092人;彝族人口7779人、占总人口41.6%。

【邮编】672606【2007年代码】532928203:~201杨柳树村 ~202岩北村 ~203七昌村 ~204岔路村 ~205炉塘村 ~206老鹰坡村 ~207三村村 ~208界面村 ~209瓦金村 ~210瓦畔村 ~211义路村

 

龙门乡位于永平县北部。面积297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2006年),有汉、彝、白、苗、傈僳、回等9个民族。辖官上、石家、龙门、光映、大龙午、大坪坦、李子树7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官上村迤羊街,距县城5千米。地处银江河上游,森林、水利、煤炭资源丰富,是永平县三大林业乡镇之一。滇缅公路纵贯乡境。景点有龙潭箐。

【沿革】因境内有一著名的龙潭箐而得“龙门”之称。民国时称灵化乡,1970年称龙门公社,1984年设区,1987年置乡。1996年,面积297.4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官上、李树、龙门、大平坦、光映、石家村、大龙午等7个行政村。2005年末,面积297.4平方千米,人口12065人,其中农业人口11376人;汉族9070人,白族1192人,回族939人,彝族662人,傈僳族131人,苗族40人。

【邮编】672602【2007年代码】532928201:~201官上村 ~202石家村 ~203龙门村 ~204光映村 ~205大龙午村 ~206大坪坦村 ~207李子树村

 

龙街镇位于永平县东南部,地处山区半山区。面积464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2006年),有汉、彝、白、苗、傈僳、回、哈尼、傣、景颇、基诺、侗11个民族。辖龙街、古富、普渡、上、邑俚、贵口、田心、桂新、青禾早、安吉、羊街11个行政村,179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龙街村,距县城30千米。有公路北接320国道。

【沿革】1952年划厂街区所属的龙街地区设第四区,1958年建龙街公社,1984年设区,1987年置龙街彝族乡。1996年,面积464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龙街、普渡、古富、上村、邑俚、田心、桂新、贵口、青禾早、安吉、羊街等11个行政村。2001年,龙街彝族乡撤乡设镇。2005年末,面积464平方千米,人口22108人,其中农业人口21082人;汉族6989人,彝族10833人,白族386人,苗族1253人,傈僳族356人,回族2270人。

【邮编】672600【2007年代码】532928104:~201龙街村 ~202古富村 ~203普渡村 ~204上村村 ~205邑俚村 ~206贵口村 ~207田心村 ~208桂新村 ~209青禾早村 ~210安吉村 ~211羊街村

 

杉阳镇位于永平县西部。面积472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2006年),有汉、白、回、苗、傈僳等16个民族。辖杉阳、普棚、阿海寨、岩硐、仁寿、兴隆、小寨、永和、金河、松坡、盘龙、抱龙12个行政村,25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杉阳,距县城20.4千米。地处澜沧江东岸,河谷气候较为明显。花卉尤以四季缅桂培植为最。320国道过境,有公路北接杉阳,东连厂街等地。名胜古迹有金光寺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霁虹桥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山寺文笔塔、凤呜桥等。

【沿革】1950年称二区,1958年改杉阳公社,1984年设杉阳区,1987年设立杉阳乡,1988年设立永和彝族乡。1996年,杉阳乡面积268.8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杉阳、普棚、阿海寨、东庄、岩洞、仁寿、兴隆、小寨8个行政村;永和彝族乡面积203.3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永和、抱龙、金河、盘龙等5个行政村,乡府驻地新街,距县城25千米。2000年杉阳乡撤乡设镇。2005年,将永和彝族乡松坡村委会免粮库村民小组划归厂街彝族乡管辖,将杉阳镇东庄村委会划归博南镇管辖,撤销永和彝族乡并入杉阳镇,镇政府驻原杉阳镇政府驻地,面积422.1平方千米,人口41359人。

【邮编】672607【2007年代码】532928103:~201杉阳村 ~202普棚村 ~203阿海寨村 ~204岩硐村 ~205仁寿村 ~206兴隆村 ~207小寨村 ~208永和村 ~209金河村 ~210松坡村 ~211盘龙村 ~212抱龙村

 

博南镇位于永平县中部。面积410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2006年)。辖老街1个社区,胜泉、苏屯、沙鲁、卓潘、坡脚、七屯、桃新、新田、花桥、初一铺、青羊厂、曲硐、东庄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老街。320国道过境公路远通昆明、大理、保山、德宏等地。矿藏资源有煤和花岗岩等。游览地有玉皇阁、大碱塘水库、天然温泉等。

【沿革】民国年间为镇,1950年称一区,1958改银江公社,1970年分设老街公社、银江公社(1982年改称曲硐公社),1984年设老街区、曲硐区,1987年改老街镇、曲硐回族乡,1996年曲硐撤乡设镇。1996年,老街镇面积188.2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老街、苏屯、胜泉、卓潘、沙鲁5个行政村;曲硐镇面积221.5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曲硐、七屯、桃新、新田、花桥、坡脚、青羊厂、初一铺等8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老街镇和曲硐镇,设立博南镇,并将杉阳镇东庄村委会和厂街彝族乡岔路村委会里海冲上村、下村一社、下村二社划归博南镇管辖,镇政府驻原老街镇苏屯。2005年末,博南镇总面积466.3平方千米,总人口51425人,其中农业人口39501人;汉族有38595人,回族9549人,白族1446人,彝族1413人;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261个村(居)民小组、284个自然村;镇政府驻老街社区。

【邮编】672600【2007年代码】532928101:~001老街社区 ~201胜泉村 ~202苏屯村 ~203沙鲁村 ~204卓潘村 ~205坡脚村 ~206七屯村 ~207桃新村 ~208新田村 ~209花桥村 ~210初一铺村 ~211青羊厂村 ~212曲硐村 ~213东庄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沪ICP备13003942号-1

©2001-2024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