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代码]532600 [区号]0876 [拼音]Wénshān Zhuàngzú Miáozú Zìzhìzhōu

[邮政编码]663000 [英文]Wenshan Zhuang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位置面积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接壤,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南(麻栗坡、马关、富宁3个县)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全州总面积31456平方千米(云南年鉴2023数据)。

文山州总面积31408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其中,文山市2967.17平方千米,砚山县3869平方千米,西畴县1491.17平方千米,麻栗坡县2357.59平方千米,马关县2665.9平方千米,丘北县5038平方千米,广南县7730平方千米,富宁县5289.69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州常住人口339.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7万人。其中,男性178.6万人,女性166.8万人;城镇人口134.75万人,乡村人口204.9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9.67%。全州有汉族、壮族、苗族、彝族、瑶族、回族、傣族、布依族、蒙古族、白族、仡佬族等11个世居民族。

政区划分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7个县,即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共有3个街道、42个镇、59个乡(其中16个民族乡)。州政府驻文山市卧龙街道华龙北路2号。

名胜古迹 普者黑风景名胜区(国家级,2004),老君山、砚山浴仙湖、麻栗坡老山、八宝、富宁驮娘江等风景名胜区(省级),大王岩岩画、侬氏土司衙署、牡宜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山市平坝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南县民族博物馆

地名由来 

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开西南夷后置牂柯、越寓等郡。牂柯郡辖17县,其中11县在今云南东南部,今文山、砚山、马关县属进桑县地,西畴、麻栗坡属都梦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东汉时期,今文山州仍隶牂牁郡,其中,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属进乘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兵平定益州、越嵩、群舸、永昌4郡后,将4郡改建为建宁、朱提、云南、永昌、兴古、越嶲、牂牁7郡,隶縻降都督。今文山州8县分别隶兴古郡的进乘县地(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丘北),句町县地(广南、富宁)。

西晋泰始六年(270),设宁州领南中7郡。太康三年(282),废宁州并入益州设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复置宁州,全国设19州,形成州、郡、县三级建制。今文山州各县属宁州兴古郡的进乘县地(文山、砚山、马关),都篖县地(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丘北),句町县地(广南、富宁)。东晋时期将宁州又划为17郡,今文山州各县分属兴古郡的句町县地(广南、富宁),西安县地(西畴、麻栗坡),梁水郡的镡封县地(丘北),新丰、建安县地(文山、砚山、马关)。自东晋永和三年(347)到北周大定元年(581)的二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南中大姓爨氏据地称雄,郡县设置经常改变。

隋统一全国后,今文山州属南宁州总管府辖。隋开皇四年(584),取消总管府,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设昆州、恭州、协州,废兴古郡。今文山州属昆州地。唐初期,置南宁州都督府(治所曲靖),今文山州分属严州、汤望州、归武州、奏龙州、英州、声州、勤州地。唐南诏国时今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为通海都督管辖,广南、富宁属唐岭南道(冶所邕州)安南都护府管辖。宋代,除今广南、富宁隶属广南西路广源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的特磨道及广源州的左江道(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外,其余6县属大理国政权范围内的最宁镇部地(丘北)、王弄山部地(文山县部份地区)、教合三部地(马关县八寨、文山县古木)、矣尼迦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

元至元十一年(1274),设云南行省、政区为路、府、县。至元十二年(1275)、十四年(1277),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治所在今广南县。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改称广南西路宣慰司,后改为宣抚司,辖今广南、富宁。今文山市属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属矣尼迦部地,隶宁远州。元大德四年(1300),今丘北县隶属广西路(治所在今泸西)维摩州。广南、富宁仍属广南西路宣抚司辖。文山为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为矣尼迦部,隶宁远州。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广南西路宣抚司改为广南府,辖今广南、富宁两县。临安路改为临安府,辖教化长官司(文山、砚山)、八寨长官司(马关、麻栗坡)。丘北县属广西府维摩州。

清康熙六年(1667),在平定教化、枯木、八寨、王弄等土司与滇南诸土司联合反清的基础上,改土归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设开化府,辖开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东安、江那、乐龙八里。原广南府辖广南、富州(富宁)。丘北仍隶属广西府维摩州。康熙八年(1669)裁广西府之维摩州,将其部分辖地划入广南府和开化府。清雍正八年(1730)七月,开化府增设马白同知及文山县附郭。开化府辖逢春里(今文山市部分地区)、东安里(今西畴县及麻栗坡县部分地区)、永平里(今马关县及河口县部分地区);文山县附郭管辖开化里(今文山市部分地区)、王弄里(今文山市及屏边县、金平县部分地区)、乐龙里(今文山市部分地区)、安南里(今文山市及蒙自县部分地区)、江那里(今砚山县一带)。

乾隆二年(1737),广南府添设宝宁县附郭,治所设今广南县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化府设安平厅(今马关),辖逢春、东安、永平3里。清道光三年(1823),文山县增设江那(今砚山)县丞管江那里。清道光二十年(1840),丘北县丞升正县,隶属广西州。光绪十三年(1887),设临安开广道辖临安、开化、广南3府。同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规定将今马关县都龙、麻栗坡县南温河等南山地区归中国,设归仁里隶安平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今麻栗坡猛硐山及猛硐上中下三村划归中国,属开化府安平厅归仁里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麻栗坡交涉副督办署及河口(时属安平厅)交涉副督办署。

民国2年(1913),裁撤开化府,文山县附郭称开化县;丘北县增设一员五槽县佐。裁撤广南府,改称广南县;富州厅改富州县;安平厅改安平县。民国3年(1914)复文山县名,麻栗坡交涉副督办公署改为麻栗坡对汛特别区督办公署,直属云南省都督府。安平县改称马关县,原辖地东安里改设普兰行政公署,辖西洒、畴阳两地域,隶马关县。民国4年(1915)广南县在维摩设县佐。民国9年(1920)西洒、畴阳由马关析置设正县名西畴县。民国18年(1929),废道各县直属省。民国21年(1932),江那、小维摩两县佐辖地合并设砚山设治局,民国24年(1935)改设正县名砚山县。民国26年(1937),富州县改称富宁县。民国31年(1942)3月,设立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文山县),辖文山、砚山、西畴、马关、屏边、丘北、广南、富宁8县。

民国35年(1946),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除麻栗坡对汛督办署属省辖外,辖区未变。民国36年(1947)6月,第四行政督察区辖砚山、文山、马关、西畴、广南、富宁6县(驻砚山县);丘北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弥勒县);屏边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1949年2月,广南、西畴、马关3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权;3月,成立马列坡县人民民主政权;4月,文山、砚山、丘北3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富宁县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12月,河口县城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于西畴县西洒成立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

1950年1月7日,文山县城解放,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进驻文山县城;3月,改称文山专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3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麻粟坡对讯督办区,设立麻粟坡市(1950年6月1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文山专区辖麻栗坡市及文山、砚山(驻江那镇)、丘北、广南、富宁、西畴(驻西洒镇)、马关等7县,专署驻文山县。1955年1月3日,国务院批准:麻粟坡市改为麻粟坡县,县等列为丙等,由文山专署领导监督。文山专区辖8县。

1957年5月2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9次会议决定:设置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撤销文山专员公署。自治州的行政区域为原文山专区的文山、砚山、丘北、广南、富宁、西畴、马关、麻栗坡等8县,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文山县城。文山州于1958年4月1日正式成立。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砚山县,将原砚山县的行政区域并归文山县,治所文山城(1958年10月撤并);撤销麻栗坡县,将原麻栗坡县的行政区域并归西畴县,治所西畴兴街(1958年11月撤并)。全州共辖6个县。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砚山县,以合并于文山县的原砚山县行政区域为砚山县的行政区域(1961年8月分置);恢复麻粟坡县,以合并于西畴县的原麻粟坡县行政区域为麻粟坡县的行政区域(1961年10月分置)。全州辖8个县。

196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复: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仍驻文山县,辖文山、广南、西畴(驻西洒公社)、麻栗坡(驻麻栗坡镇)、马关(驻马白公社)、丘北、砚山(驻江那镇)、富宁等8县。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军事管制,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州人民委员会;8月先后成立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9月,经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各县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11月25日,文山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规定,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也先后恢复县人民政府称谓)至今。

2006年末,文山州辖文山、砚山、麻栗坡、西畴、马关、丘北、广南、富宁8县。共有42个镇、44个乡(一说,43个镇、43个乡)、16个民族乡,48个居委会、899个行政村。州政府驻文山县开化镇。

2010年12月2日,《民政部关于同意云南省撤销文山县设立文山市的批复》(民函〔2010〕295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文山县,设立文山市(县级),以原文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文山市的行政区域。文山市人民政府驻开化镇。

2014年,文山市平坝镇、马塘镇,砚山县平远镇、稼依镇、阿猛镇,西畴县兴街镇,麻栗坡县天保镇、董干镇,马关县八寨镇、都龙镇,广南县八宝镇、珠琳镇,富宁县剥隘镇、田蓬镇共14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历年人口(部分) 

2022年末,全州常住人口34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8.58%,比上年提高0.64个百分点。分性别看,男性178.6万人,女性166.8万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3503218人,其中:文山市623772人,砚山县476587人,西畴县203630人,麻栗坡县243587人,马关县318704人,丘北县468172人,广南县771948人,富宁县396818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3517946人,其中:文山县481505人,砚山县463261人,西畴县255286人,麻栗坡县277960人,马关县367507人,丘北县477441人,广南县787449人,富宁县407537人。

2005年末,文山州总人口3372278人,比上年增长22613人,其中乡村人口3054219人。少数民族人口1910826人,占总人口的56.7%,其中:壮族1009686人,苗族428414人,彝族328614人,瑶族83396人,回族23749人,傣族15376人,布依族6637人,白族7510人,蒙古族4235人,仡佬族1726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3268553人;其中:文山县429639人,砚山县437508人,西畴县236120人,麻栗坡县267986人,马关县350002人,丘北县434009人,广南县730376人,富宁县382913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