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县

[行政区划代码]532528 [邮编]662400 [区号]0873 [车牌]云G [拼音]Yuányáng Xiàn [英文]Yuanyang County

位置面积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南岸。地处东经102°27′~103°13′,北纬22°49′~23°19′,东接金平县,南连绿春县,西邻红河县,北与建水县、个旧市、蒙自市隔红河相望。全县总面积2213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县城南沙距省会昆明284千米,距州府蒙自71千米。

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地连绵,无一平川。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红河、藤条江两干流自西向东逶迤而下,地貌呈中部突起,两侧低下,地形呈“V”形发育。最高点位于嘎娘乡境内东观音山主峰白岩子山顶,海拔2939.6米;最低点位于逢春岭乡境内红河出境处,海拔144米;县城南沙海拔232米。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元阳县常住人口34.13万人,城镇化率为18.11%。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

政区划分 元阳县辖3个镇、11个乡:南沙镇、新街镇、牛角寨镇、沙拉托乡、嘎娘乡、上新城乡、小新街乡、逢春岭乡、大坪乡、攀枝花乡、黄茅岭乡、黄草岭乡、俄扎乡、马街乡。县政府驻南沙镇元桂路12号。

名胜古迹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坝达片区、多依树片区、老虎嘴片区](世界遗产),元阳观音山风景名胜区(省级),红河哈尼梯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由来 元阳因地处红河上游元江之南,故得此名。

历史沿革 西汉属益州郡,东汉属益州益州郡,三国蜀汉属益州兴古郡,两晋及南朝梁属宁州兴古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岭南道和蛮部,唐南诏国时属通海都督。宋大理国时属秀山郡。元属临安广西元江宣慰司和泥路。明清属临安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纳楼茶甸第九副长官司辖“三江八里”(“三江”即红河、藤条江、黑江,“八里”即永顺里、乐善里、安正里、崇道里、敦厚里、复盛里、太和里、钦崇里),疆界东至交趾(越南),西至石屏云台里,南至元江直隶州,北至临安纸房铺。洪武年间,设纳更山土巡检。疆界辖今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大坪区等地。万历四十二年(614)设宗瓦掌寨,疆界辖今多依树、大瓦遮乡一带。崇祯十二年(1639)设水塘掌寨,辖今五邦乡水塘村。

清顺治十五年(1658)设五亩掌寨,辖今槟榔园、五亩、南沙、南沙新寨等四村,后又设五邦掌寨,辖今五邦、五邦新寨、沙仁沟等村。雍正年间,设稿吾土把总,辖今逢春岭、大坪两区及小新街区部分地区。雍正十三年(1735),设猛弄掌寨。乾隆二十年(1755),设马龙掌寨。嘉庆二十四年(1819)纳更土巡检,稿吾土把总划归蒙自。嘉庆十二年(1807),宗瓦掌寨分裂为宗哈、瓦遮、宗瓦三掌寨。光绪九年(1883年),纳楼茶甸划分为四土舍。长舍普卫本分管乐善里、永顺里,兼管三猛地区;二舍普文礼分管崇道里、安正里;三舍普应元分管复盛里、敦厚里;四舍普应隆分管钦崇里、太和里。

民国时期分属建水、蒙自、个旧三县。民国元年(1912年)纳楼辖地敦厚里划归建水,为建水县第九区。民国2年(1913)民国政府在红河南岸土司地区推行保甲制,稿吾、纳更划归个旧,为个旧县外西区。将敦厚里等地划归建水县南区。民国7年(1918),马龙掌寨分为马龙、六呼两掌寨。民国11年(1922),太和里改为建水县第九区太和乡;乐善里、永顺里改为建水县永乐乡;五邦、水塘两掌寨划归建水县瑞云乡;宗瓦、瓦遮、宗哈、六呼、马龙、五亩六掌寨划归建水县六合乡;猛弄掌寨改为建水县猛弄乡。

1950年1月27日成立设立新民县,隶属蒙自专区,其辖区为:建水县在红河两岸的水乐乡、猛弄乡、太和乡、瑞云乡、六和乡、敦厚镇、崇安乡的一个保和五亩、五帮2个独立保;个旧县在红河两岸的和邻乡;蒙自县在红河两岸的纳更镇、稿吾镇。县人民政府驻地新街。9月20日改称蒙自专区新民办事处(县级)。1951年3月24日,政务院批准新民县更名为元阳县。全县设5乡3镇,即团结乡、和邻乡、永乐乡、太和乡、猛弄乡和敦厚镇、纳更镇、稿吾镇。1952年9月,成立麻栗寨哈尼族自治乡;11月,成立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乡。1953年8月,建立芭蕉岭彝族自治乡。

1954年1月1日,设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地级),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元阳县新街,元阳县划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4年6月15日,成立万漠(今排沙)傣族自治乡。1956年8月,建立采山坪苗族自治乡;全县共设七个区,即新街区、牛角寨区、新城区、逢春岭区、攀枝花区、黄茅岭区、马街区,共75个乡。1957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元阳县划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970年,全县7个区划分为13个公社,即朝阳、红旗、东风、曙光、红峰、胜利、新城、前进、跃进、卫东、小新街、逢春岭、大坪人民公社。1974年,由新街公社划分出南沙公社,攀枝花公社划分出黄茅岭公社。全县辖新街、胜村、嘎娘、新城、小新街、逢春岭、大坪、牛角寨、沙拉托、攀枝花、黄茅岭、黄草岭、俄扎、南沙、马街15个公社,下设129个生产大队、2个居民委员会。

1981年,由新街公社划出城关大队设城关镇,下设2个居民委员会。1984年2月6日,开展区乡体制改革,原生产大队改为乡,全县设15个区(其中新城区更名为上新城区)、1个镇,131个乡(含一个区属镇)。

1988年1月,撤区建乡,城关镇与新街区合并为新街镇,南沙区改建为南沙傣族乡。元阳县辖1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即新街镇、南沙傣族乡、嘎娘乡、上新城乡、小新街乡、大坪乡、逢春岭乡、攀枝花乡、俄扎乡、黄茅岭乡、黄草岭乡、胜村乡、牛角寨乡、沙拉托乡、马街乡。乡以下设村公所,镇以下设办事处,共有12个办事处、119个村公所,933个自然村。县政府驻新街镇。

1988年元阳老城(新街镇)发生的大面积山体滑坡。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在南沙建设新县城。1995年4月,元阳县政治中心转移至南沙。县政府驻南沙傣族乡。

1999年4月,南沙傣族乡撤乡设立南沙镇。调整后,全县辖2个镇、13个乡:南沙镇、新街镇、马街乡、牛角寨乡、沙拉托乡、攀枝花乡、黄茅岭乡、黄草岭乡、俄扎乡、嘎娘乡、胜村乡、上新城乡、小新街乡、逢春岭乡、大坪乡。县政府驻南沙镇。

2000年9月,全县实行“村改委”,乡以下设村民委员会,镇以下城区设居民委员会,农村设村民委员会。2002年9月,南沙、新街两镇撤销原居委会,设立4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7月3日,省政府批准同意俄扎乡政府驻地从俄扎下寨迁移至哈播。2005年10月13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新街镇和胜村乡,设立新的新街镇,镇政府驻原新街镇政府驻地

2006年,元阳县辖2个镇、12个乡:南沙镇、新街镇、牛角寨乡、沙拉托乡、嘎娘乡、上新城乡、小新街乡、逢春岭乡、大坪乡、攀枝花乡、黄茅岭乡、黄草岭乡、俄扎乡、马街乡。共有4个社区、133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南沙镇。

2017年,撤销牛角寨乡,设立牛角寨镇(云政复〔2017〕25号)。至此,元阳县辖3个镇、11个乡。

历年人口(部分) 

2021年末,全县总户数108820户,户籍人口459610人,其中乡村人口437503人;城镇人口22107人。男性245709人;女性213901人。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其中汉族46622人,占10.1%;少数民族412988人,占89.9%。少数民族人口中,哈尼族254997人,占55.5%;彝族107558人,占23.4%;傣族19315人,占4.2%;苗族17025人,占3.7%;瑶族9878人,占2.1%;壮族3961人,占0.9%。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元阳县常住人口359155人。其中,城镇人口59418人,乡村人口299737人;汉族43115人,哈尼族189225人,彝族84891人。人口分布:南沙镇41358人,新街镇65819人,牛角寨镇25025人,沙拉托乡18178人,嘎娘乡16579人,上新城乡21763人,小新街乡24286人,逢春岭乡27924人,大坪乡20575人,攀枝花乡16062人,黄茅岭乡16161人,黄草岭乡26862人,俄扎乡17151人,马街乡2141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元阳县常住人口396777人,其中:南沙镇26476人,新街镇74572人,牛角寨乡28830人,沙拉托乡20005人,嘎娘乡20522人,上新城乡23249人,小新街乡26406人,逢春岭乡34592人,大坪乡26813人,攀枝花乡17089人,黄茅岭乡18732人,黄草岭乡33218人,俄扎乡20314人,马街乡25959人。

2002年,全县总人口365321人,其中农业人口345646人,占总人口的94.6%;非农业人口19675人。少数民族人口321328人,占总人口的87.96%;其中,哈尼族194472人,占总人口的53.23%;彝族85290人,占总人口的23.35%;傣族17950人,占总人口的4.9%;苗族12004人,占总人口的3.29%;瑶族8127人,占总人口的2.23%;壮族3369人,占总人口的0.92%。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元阳县常住人口362950人,其中:南沙镇20232人,新街镇36207人,胜村乡34770人,牛角寨乡29999人,沙拉托乡20375人,嘎娘乡17334人,上新城乡19661人,小新街乡22638人,逢春岭乡29902人,大坪乡23290人,攀枝花乡15714人,黄茅岭乡16214人,黄草岭乡31213人,俄扎乡18036人,马街乡27365人。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人口301442人。

1964年7月1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人口82054人。

1953年7月1日,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人口158833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