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

[行政区划代码]530722[邮编]674200[区号]0888[拼音]Yǒngshèng xiàn[英文]Yongsheng County

位置面积 永胜县是丽江市辖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00°22′~101°11′、北纬25°59′~27°04′之间。东与华坪县交界,东南和大姚县接壤,西临金沙江与鹤庆县、丽江市古城区一衣带水,北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毗邻,南与宾川县相连。全县总面积4925.4229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3.71万人,城镇化率36.22%。全县户籍总人口402092人,其中:城镇人口101959人;少数民族人口139856人。世居傈僳族、彝族、纳西族、藏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

政区划分 永胜县辖9个镇、6个民族乡:永北镇、仁和镇、期纳镇、三川镇、程海镇、涛源镇、片角镇、顺州镇、鲁地拉镇、羊坪彝族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东山傈僳族彝族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松坪傈僳族彝族乡、大安彝族纳西族乡。共有151个行政区(社区)。县政府驻永北镇文明南路40号。

名胜古迹 营盘村墓群、观音阁石刻造像、#金龙桥、期纳古建筑群[清水瑞光寺、黄家宗祠、阮家大院、阮家宗祠、阮家佛堂、袁家宗祠、东岳庙、街西宝月寺、文凤果园何家大院]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水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地名由来 

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永胜县为遂久县地,属越南郡,首府设在至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直至东汉。蜀汉建兴三年(225),丞相诸葛亮南征,设置郡县,将遂久县改属云南郡,首府在今大理州。东晋时名姑复县,仍属云南郡,直至梁、陈。唐武德七年(624),置靡州,属姚州都督府。唐贞元十一年(795),南诏设置北方,后改名成偈,先后属剑川和铁桥节度。后晋石敬塘天福二年至南宋末年(937-1277),设成纪镇、善巨郡,属大理国。

元朝初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施州(辖今永胜、华坪两县),至元十七年(1280),改称北胜州,属丽江路宣抚司。“北胜”一名的来历为:忽必烈从甘肃出兵,自北而来,到大渡河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其中一路首先占领永胜,以自北而来,首战取胜之意,取名“北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北胜州为府,管辖金沙江东岸的北胜、永宁、蒗蕖、顺州等地,仍以高氏为知府,属丽江路管辖。

明洪武十五年(1382),征南大军进云南,土酋高、章、子氏降明。开初,仍以北胜府治理。洪武十六年(1383),改北胜府为北胜州,降章氏为北胜州副同知,高氏为北胜土知州,属鹤庆军民府管辖。洪武二十九年(1396),云南行都军民指挥使司,实行“改土司流”。除管辖北胜、永宁、蒗蕖、顺州外,又在永胜县城区、三川坝(金官、梁官)、南区(今程海、期纳、涛源、片角等乡镇)推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分设千户所5个,百户所50个,以及前后马军、黑伍、东西马场。正统六年(1441),升北胜为直隶州,属云南省布政使司,从此不属澜沧卫管辖。

清顺治十六年(1659)六月,清兵入云南,北胜等地官府附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永胜、华坪仍称北胜州。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奏准开辟北胜关,与西藏达赖喇嘛、青海根都台吉在此以茶换马,被称之为“茶马古道”。康熙五年(1666),北胜州属大理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取消澜沧卫屯伍制,军屯土地、户籍人口、赋税等统属北胜州管辖。康熙三十一年(1692),再升北胜直隶州为永北府,永宁、蒗蕖、顺州隶属。“永北”二字的来历,实为永宁、北胜之综合。

雍正二年(1724),丽江土知府木氏“改土归流”;次年,木氏所属梓里、睦科、大弯、米厘、松坪、喇嘛、楼子海等地(即今松坪、大安两乡)划属永胜。乾隆三十二年(1767),改永北府为永北直隶厅,属迤西道,其地域、赋役、学制不变。主要官员品级则由四品降为五品。下设流官衙坪经历司、永宁土知府阿氏、蒗蕖土知州阿氏、顷土州同子氏、羊坪土千总李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并华荣旧衙坪两经历署,设荣坪县(民国二年称华坪县),仍属永北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地方政权仍沿清制,称永北直隶厅。民国2年(1913),全省各府、厅、州一律改县,省以下留道。划永北直隶厅为永北、华坪二县,属滇西道(一说永北属胜越观察道使管辖)。民国3年(1914)改观察使为道尹,永北县以下设金江、仁里、宁蒗县佐(又名分县),再辖土司约甲。民国18年(1929)8月,县公署改名县政府,县知事改名县长。废道制,直属省。民国21年(1932)3月,中央通令废除县佐。永北所属县佐始行撤销,以宁蒗为设治局,直属省。民国23年(1934),正式批准永北更名为永胜。据《云南省各县疆资料》:“永北之名,因永宁,北胜而起。”然永北有永远败北之意,故改名永胜,以求祥瑞征兆。

1950年属丽江专区管辖。1958年永胜县、华坪县合并设永华县;1959年复设永胜县。1970年属丽江地区管辖。2002年底属地级丽江市管辖。

1996年,永胜县辖5个镇、13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永北镇、期纳镇、仁和镇、梁官镇、金官镇、松坪傈僳族彝族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羊坪彝族乡、大安彝族纳西族乡、顺州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板桥乡、程海乡、太极乡、东山傈僳族彝族乡、东风傈僳族乡、涛源乡、片角乡。县政府驻永北镇。

2000年,程海乡撤乡设镇。至此,永胜县辖6个镇、12个乡:永北镇、仁和镇、期纳镇、梁官镇、金官镇、程海镇、片角乡、太极乡、涛源乡、顺州乡、板桥乡、羊坪彝族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东山傈僳族彝族乡、东风傈僳族乡、大安彝族纳西族乡、松坪傈僳族彝族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

2005年8月4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金官镇和梁官镇,合并设立三川镇,镇政府驻原金官镇政府驻地;撤销板桥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顺州乡,顺州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太极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涛源乡,涛源乡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10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永北镇、仁和镇、期纳镇、程海镇、三川镇、羊坪彝族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东山傈僳族彝族乡、东风傈僳族乡、涛源乡、片角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松坪傈僳族彝族乡、大安彝族纳西族乡、顺州乡。

2006年,永胜县辖5个镇、10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8个居委会、139个行政村。

2011年,撤销涛源乡,设立涛源镇。2014年,撤销东风傈僳族乡,设立鲁地拉镇;撤销片角乡,设立片角镇;撤销顺州乡,设立顺州镇。

全县现辖9个镇、6个民族乡:永北镇、仁和镇、期纳镇、三川镇、程海镇、涛源镇、鲁地拉镇、片角镇、顺州镇、羊坪彝族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东山傈僳族彝族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松坪傈僳族彝族乡、大安彝族纳西族乡。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02092人,其中:城镇人口101959人,占25.4%;少数民族人口139856人,占总人口的34.8%。全县常住人口33.71万人,城镇化率36.22%。

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03403人,其中:城镇人口102397人,占25.4%;少数民族人口140016人,占总人口的34.7%。全县常住人口33.62万人,城镇化率35.19%。

202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05733人,其中:城镇人口103084人,占25.4%;少数民族人口140012人,占总34.5%。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336832人。其中:汉族人口219171人,少数民族人口117661人(其中:傈僳族人口47810人,彝族人口45803人);城镇人口106881人,乡村人口229951人。乡镇常住人口:永北镇61932人,仁和镇20667人,期纳镇28875人,三川镇47808人,程海镇33241人,涛源镇31031人,鲁地拉镇11514人,片角镇20332人,顺州镇24769人,羊坪彝族乡5696人,六德傈僳族彝族乡12670人,东山傈僳族彝族乡6551人,光华傈僳族彝族乡12074人,松坪傈僳族彝族乡7184人,大安彝族纳西族12488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永胜县常住人口392024人,其中:永北镇60099人,仁和镇24903人,期纳镇36823人,三川镇56345人,程海镇39766人,羊坪彝族乡7312人,六德傈僳族彝族乡14446人,东山傈僳族彝族乡8310人,东风傈僳族乡13008人,涛源乡34655人,片角乡24575人,光华傈僳族彝族乡15221人,松坪傈僳族乡8545人,大安彝族纳西族乡15942人,顺州乡32074人。

2007年末,永胜县总人口3968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304人;少数民族总人口128951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永胜县常住人口375769人,其中:永北镇51325人,仁和镇23369人,期纳镇36092人,金官镇36732人,粱官镇24061人,程海镇40609人,羊坪彝族乡6638人,六德傈僳族彝族乡14498人,东山傈僳族彝族乡8006人,东风傈僳族乡12756人,涛源乡21100人,太极乡7961人,片角乡22418人,光华傈僳族彝族乡14353人,松坪傈僳族彝族乡8570人,大安彝族纳西族乡15171人,顺州乡19921人,板桥乡12189人。

1998年,永胜县总人口373687人。其中,农业人口349411人,占总人口的93.50%;非农业人口24276人,占总人口的6.50%。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11371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43%。其中:傈僳族45999人,占总人口的12.31%;彝族43991人,占总人口的11.78%;纳西族8642人,占总人口的2.31%;白族4809人,占总人口的1.29%;回族2557人,占总人口的0.68%;藏族、普米族、苗族、哈尼族、壮族、佤族、拉祜族、水族、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7717人,占总人口的2.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3人。

【以下为本站旧资料,有待更新】

 

永北镇位于永胜县东北部,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业中心。面积242.7(一说247.2)平方千米,总人口59133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38532人,外来人口2267人。辖西南街、东北街、胜利、凤鸣、凉水、南华、兴营8个社区,文化、大厂、黎明、灵源4个行政村,141个居(村)民小组。镇政府驻西街,海拔2140米。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寒温带型,年平均降雨量929.8毫米。祥宁公路与白石公路交会过境。名胜古迹有观音箐。

[沿革]永北镇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据《永胜县志》载:“当时系云南布政使司及云南指挥使司推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要地,是统辖北胜、永宁。蒗蕖等州军民。以及控制金沙江、澜沧江上游土司的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治所,故名澜沧卫城。”历代均为永北府州厅县驻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弘治九年(1496),北胜州署从旧州城迁人澜沧卫城西南隅,时为此城修建后100年,从此又称北胜州城。正德六年(1511),北胜发生8级地震,旧州城全部倾塌(今城北胜利乡大树坪遗址尚存),此城西北角亦遭灾害。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改北胜州为永北府。乾隆三十二年(1767),改府为厅,称为永北直隶厅城。1933年改永北为永胜,称为永胜县城。1950年7月以前为永北区,8月以后第一区所辖。1955年以后属县辖镇,名为永胜镇。1966年更名为城关镇,1982年恢复为永北镇。1988年北胜区并入。1997年,面242.7平方千米,人口4.7万,辖西南街、东北街、城外兴营、中和、胜利、灵源、文化、凤鸣、凉水、南华、黎明、大厂12个行政村。

[邮编]674200[2007年代码]530722101:~001西南街居委会 ~002东北街居委会 ~003胜利居委会 ~004凤鸣居委会 ~005文化居委会 ~006凉水居委会 ~007灵源居委会 ~008南华居委会 ~201中和村 ~202兴营村 ~203大厂村 ~204黎明村

 

仁和镇位于永胜县东北部。西与东山乡毗邻,北与六德乡相连,东与华坪县接壤,南与大姚县湾碧乡隔江相望。面积455.3(一说452.4)平方千米,人口7077户、25001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23438人;彝、傣、傈僳等少数民族人口13119人。辖仁和、高寨、良田、碧泉、新坪、新田、打红、朝阳、宏德、汇源、临江、山依拉12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仁里街,距县城52千米。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境内河谷区溪流网布。地貌呈山区、河谷走向,最高海拔2927米,最低海拔1063米,平均海拔1386米。仁里河由西向东流经境内后流入金沙江。气候呈立体型,年平均气温18.8摄氏度,年均降雨量891毫米。白石公路过境。

[沿革]旧名苗力,清道光初年设市。清代及以前属土司高氏邻地。民国初永北县于此设分县,县佐署,改名仁里。民国设第十区、仁里镇。1950年1月设仁里区,辖仁里河西部及今东山乡;同年8月划入六德,改第二区。1958年划出六德。1959年华坪县所辖仁里河东的良田、高寨、宏德、打红等地划归仁和镇。1960年划出东山公社,设仁和公社。1962年改区,1968年复改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设镇。1997年,面积455.3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打红、良田、山依啦、仁和、朝阳、碧泉、高寨、宏德、新坪、新田、汇源、临江12个行政村。

[邮编]674214[2007年代码]530722102:~201仁和村 ~202高寨村 ~203良田村 ~204碧泉村 ~205新坪村 ~206新田村 ~207打红村 ~208朝阳村 ~209宏德村 ~210汇源村 ~211临江村 ~212山依拉村

 

期纳镇位于永胜县南部。东与东风傈僳族乡接壤,西南与涛源乡为邻,北与程海镇毗连。面积234.8平方千米,人口11171户、37303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34705人,少数民族人口3730人。辖期纳、清水、街西、满官、大沟、文凤、刘官、习郎、半坪9个行政村,13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期纳街,距县城64千米(直距44千米)。是宽河谷区,平均海拔1430米。属亚热带气候。是云南省龙眼基地之一。祥宁公路贯通南北。

[沿革]期纳古代为土司领地。彝语“期”是村,“纳”是肥沃,意为肥沃之地,故名。清代设清邑约、栗山约、期纳约、满官约、刘官约。民国时设第七区、第八区、清水镇、云山镇。1950年1月设云山区、清水区,1950年8月至1958年设第三区。1958年改期纳公社,1962年改期纳区,1968年恢复公社,1984年恢复区制,1988年改镇。1997年,面积234.8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期纳、清水、街西、满官、大沟、习郎、半坪、文凤、刘官9个行政村。

[邮编]674203[2007年代码]530722103:~201期纳村 ~202清水村 ~203街西村 ~204满官村 ~205大沟村 ~206文凤村 ~207刘官村 ~208习郎村 ~209半坪村

 

三川镇位于永胜县北部,东与永北镇相邻,南与程海镇接壤,西与顺州乡、大安乡毗邻,北与光华乡相连。面积260.2(一说224)平方千米,人口16494户、63688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61677人。以汉族为主,纳西、白、藏等少数民族480人。辖金官、杨伍、清河、翁彭、军和、章斐、睦科、西湖、普枫、翠湖、大源、梁官、三友、中州、东河、清泉、四维、文祥、兴文19个行政村,140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金官街,海拔1570米,直距18.7千米。

属金沙梯级断陷盆地,地势呈南北走向,向西倾斜。除大源、文祥2个行政村属半山区外,其余17个行政村均为坝区。最高处芮官山海拔2437米,最低处总管田水文站海拔1545米。属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921毫米,年内无霜期在269天以上。交通便利,白石公路过境。

[沿革]明初,澜沧卫金鸣时伍屯于此,故名金官。清代设金官约、三分田约、陈广约、习甸约、沙河约、龙潭约、马军约、西川约等;梁官约、马伍约、黑伍约、中洲约、坡脚约。民国设第三区金美镇(今睦科民国属义和乡),第二区海梁乡。1950年属第四区、第五区。1958年属金官区,1960年设立金官公社、梁官公社,1962年改金官区,1968年改金官公社、梁官公社,1984年改金官区、梁官区,1988年改金官镇、梁官镇。1997年,金官镇面积155.8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金官、大源、睦科、章斐、翁彭、军和、杨伍、清河、普枫、翠湖、西湖11个行政村;梁官镇面积104.4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梁官、三友、中洲、东河、清泉、四维、兴文、文祥等行政村。2005年,撤销金官镇和梁官镇,合并设立三川镇。

[邮编]674207[2007年代码]530722104:~201金官村 ~202杨伍村 ~203清河村 ~204翁彭村 ~205军和村 ~206章斐村 ~207睦科村 ~208西湖村 ~209普枫村 ~210翠湖村 ~211大源村 ~212梁官村 ~213三友村 ~214中洲村 ~215东河村 ~216清泉村 ~217四维村 ~218文祥村 ~219兴文村

 

程海镇位于永胜县南部。东与东山乡接壤,南与期纳镇相邻,西与顺州乡交界,北与三川镇毗邻。面积443.5(一说408.64)平方千米,人口9666户、41567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39684人;少数民族4457人。辖星湖、海腰、崀峨、兴仁、兴义、潘崀、吉福、河口、凤羽、马军、季官、东湖12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吉福、崀峨2村为贫困山区,其余10个行政村均在程海坝区沿湖而居。镇政府驻王官村,海拔1530米,距县城46千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8.5℃,年均降水732.4毫。祥宁公路贯通南北。

[沿革]1960年设星湖公社,1962年属期纳区,1969年设星湖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更名程海乡。1997年,面积472.3平方千米,人口3.8万,辖星湖、海腰、吉福、莨莪、河口、东湖、季官、凤羽、马军、兴仁、兴义、潘莨12个行政村。2000年撤乡设镇。

[邮编]674202[2007年代码]530722106:~201星湖村 ~202海腰村 ~203莨峨村 ~204兴仁村 ~205兴义村 ~206潘莨村 ~207吉福村 ~208河口村 ~209凤羽村 ~210马军村 ~211季官村 ~212东湖村

[程海]境内程海湖是云南省9大高原湖泊之一,世界三大自然生长螺旋藻的湖泊之一。地处程海大断裂带中段,形成于1000多年前的沉陷大地震。明代中期以前,湖水南流30多千米汇入金沙江,形成程河水系。之后,由于水源减小枯竭,湖水下隆,渐渐成为封闭式内陆湖泊。湖面现呈现狭长形,南北长18千米、东西宽约4.5千米、水域总面积77.21平方千米、蓄水量19.8亿立方米,平均水深25.7米,最大水深35米,湖面海拔高1501米、湖水温度17.6—20.5℃之间。水产资源丰富,鱼类种多。

 

羊坪彝族乡位于永胜县东北部。面积164.1平方千米,人口0.67万人(2006年)。辖羊坪、分水岭、水柯乐、落雪坪、磨房沟5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中羊坪,距县城16.2千米。

地处高寒冷凉山区,海拔均在2600米以上。交通不便。农业以马铃薯、荞、燕麦种植为主。有天然牧场,宜牧。有苹果、青梅等果树。盛长野生中草药材。景点有羊坪水库,神秘的原始森林及山地广阔草场。

[沿革]1950年1月成立永胜县凉山区办事处,1951年6月办事处直属丽江专区统辖,1959年属宁蒗县,1960年因修水库划归永胜县,1979年成立羊坪片委会,1981年设兰坪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羊坪彝族乡。1997年,面积164.1平方千米,人口0.6万,辖羊坪、落雪坪、水柯乐、分水岭、磨房沟5个行政村。2003年,全乡有1657户、6460人。

[邮编]674200[2007年代码]530722201:~201羊坪村 ~202分水岭村 ~203水柯乐村 ~204落雪坪村 ~205磨房沟村

 

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位于永胜县东南部。东连仁和镇、华坪县,南接东山乡,西与永北镇相依,北与宁蒗县永宁坪乡接壤。面积330.8平方千米。人口14107人(2007年末),其中,傈僳族人口6615人,彝族支系他留人4377人。辖六德、河腰、营山、团结、玉水、北华、华祝、双河8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六德塘,海拔1800米,距县城30千米。

最高海拔3205米,最低海拔1400米。主要河流为金沙江支流他留河、马过河。属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年均降雨量788.4毫米。主要有水能、煤矿、石料、野生菌等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为42%。川缅公路丽攀干线、白石公路过境。世居境内双河、营山、玉水他留山的他留人,具有独特神秘的民俗文化,存有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留坟林和古城堡遗址及他留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他留文化。

[沿革]1958年成立六德区,1960年设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六德傈僳族彝族乡。1997年,面积330.8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双河、营山、玉水、北华、团结、华祝、河腰7个行政村。

[邮编]674213[2007年代码]530722202:~201六德村 ~202河腰村 ~203营山村 ~204团结村 ~205玉水村 ~206白华村 ~207华祝村 ~208双河村

 

东山傈僳族彝族乡位于永胜县东部。南与东风乡相连,西与程海镇接壤,北与六德乡、仁和镇相邻,东与楚雄州大姚县隔江相望。面积379.2平方千米,人口1859户、7293人(2007年末),其中傈僳族4050人,彝族2191人。辖东山、毛牛坪、东江、向阳、河东5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70个自然村。乡政府驻东山村千旦河,海拔2240米,距县城88千米(直线距离36千米)。

境内群山起伏,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100米—3390米。山高谷深,形成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2.7℃,年降雨量1100毫米。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荞麦和其它杂粮,主要农特产品有核桃、花椒、白芸豆等。森林密布,素有林海之称。交通不便。

[沿革]1950年属第二区,1960年设东山公社,1962年改区,1968年复设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设东山傈僳族彝族乡。1997年,面积379平方千米,人口0.7万,辖毛牛坪、东山、向阳、河东、东江5个行政村。

[邮编]674215[2007年代码]530722203:~201东山村 ~202牦牛坪村 ~203东江村 ~204向阳村 ~205河东村

 

东风乡位于永胜县东南部。地处丽江、大理、楚雄三市州的交结部,东与大姚县相连,南与宾川县隔江相望,西与永胜县期纳、涛源乡镇毗邻,北与东山乡接壤。面积488.1平方千米,人口3330户、12968人(2007年末)。有傈僳、彝、汉、白、壮五种民族,其中傈僳族占总人中的87%。辖东乐、麦叉拉、东坪、东红、格克、闷龙河、大长坪、关房、治读坪9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瓦房,距县城104千米。

地势北高南低,带状沟壑分布,气候特殊。最低处格克河门口海拔1100米,最高处东坪北端的西南伟山海拔3393米。金沙江环绕东南。境内地形复杂,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752.5毫米,年平均气温18.1摄氏度,年平均日照9小时。

[沿革]1962年成立东风公社,1962年与东山合并称东山区,1966年分设东风区,1968年设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东风傈僳族乡。1997年,面积488.1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东乐、关防、治读坪、闷龙河、东坪、大长坪、格克、麦叉拉、东红9个行政村。

[邮编]674204[2007年代码]530722204:~201东乐村 ~202麦叉拉村 ~203东坪村 ~204东红村 ~205格克村 ~206闷龙河村 ~207大长坪村 ~208关房村 ~209治读坪村

 

涛源乡位于永胜县西南部。东与期纳镇、东风乡接壤,南临片角乡,西与鹤庆县隔江相望,北与顺州乡毗邻。面积442.4平方千米,人口8900户、33939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31698人。傈僳、彝、纳西、(摩梭)等少数民族共9725人。辖涛源、东安、安坪、金江、保和、沿江、上六、太极、嘉禾、西安、甘庄11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罗家,距县城76千米(直距55千米)。自然条件优越,是县内天然温室。金沙江环流境内110余千米,居民沿金沙江河谷区、半山区居住。属高原河谷燥热山地季风气候。是省龙眼基地之一。县道永鹤公路穿境36千米,省道祥宁二级公路穿东境11千米。

[沿革]1958年属太极、期纳两区,1960年成立涛源公社、太极公社,1962年合并为涛源区,1968年改涛源公社,1984年改涛源区。1988年撤区,分设涛源乡、太极乡。1997年,涛源乡面积257.2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沿江、保河、金江、东安、上六、安坪、涛源7个行政村;太极乡面积185.2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太极、嘉禾、西安、甘庄4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太极乡,并入涛源乡。

[邮编]674205[2007年代码]530722205:~201涛源村 ~202东安村 ~203安坪村 ~204金江村 ~205保和村 ~206沿江村 ~207上六村 ~208太极村 ~209嘉禾村 ~210西安村 ~211甘庄村

[鲁地拉电站]建设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预计总投资150亿元。淹没区涉及10个村委会60个村民小组,淹没影响区涉及农户的村民小组有54个。水库淹没影响征地范围内移民人口为13050人,其中企事业单位人口602人。主要集中在金江、安坪、涛源3个村26个村民小组,人口为9466人。嘉禾、太极、甘庄、沿江、保和、东安、上六等7个村28个村民小组移民人口为3584人。淹没陆地面积25.076平方千米。

 

片角乡位于永胜县最南端。东与宾川县接壤、西与鹤庆县毗邻,北与涛源、东风2乡隔江相望.面积381.8平方千米,人口23849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23140人。辖片角、卜甲、热河、下六、水冲、东华、红光、四角山8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片角街,距县城106千米。

金沙江深切北部,东西山丘连绵。属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8.7℃,年平均降雨量641毫米,热量充足。祥宁公路贯通南北,横跨金沙江。

[沿革]1958年设热河区,1960年设片角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1997年,面积381.8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片角、卜甲、热河、下六、水冲、东华、红光、四角山8个行政村。

[邮编]674206[2007年代码]530722207:~201片角村 ~202卜甲村 ~203热河村 ~204下六村 ~205水冲村 ~206东华村 ~207红光村 ~208四角山村

 

光华傈僳族彝族乡位于永胜县西北部。东北与宁蒗彝族自治县接壤,南与金官镇相连,东与松坪乡相邻。面积170.2平方千米,人口14445人(2007年末),其中傈僳、彝、傣、白等少数民族人口7345人。辖光华、新生、新民、光明、水井、楼海、柯乐、海联8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光华村古衣村民小组,距县城44千米。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山高箐深,河谷交错,海拔在1600-3200米之间。发源于宁蒗县的金沙江一级支流五郎河横贯全乡。海拔高差大,气候差异也大,形成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1.88℃。

[沿革]1988年1月撤区建乡时从松坪划出新设光华傈僳族彝族乡。1997年,面积170.2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光华、新生、新民、光明、柯乐、楼海、海联、水井8个行政村。

[邮编]674207[2007年代码]530722208:~201光华村 ~202新生村 ~203新民村 ~204光明村 ~205水井村 ~206楼海村 ~207柯乐村 ~208海联村

 

松坪傈僳族彝族乡位于永胜县西北部,东经100°27′、北纬26°27′。东与光华乡毗连,南邻大安乡以五郎河为界,西与古城区隔金沙江相望,北与宁蒗县西川乡接壤。南北长30千米,东西宽10千米,面积290.8平方千米。农业人口2292户、8716人(2007年末),其中傈僳、彝、普米、纳西、壮、藏、白、布依等少数民族占98.5%。辖松坪、米厘、树底、岩头、上啦嘛、下啦嘛、永红、撒坝子8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松坪村下箐头,距县城54千米。境内沟壑纵横,群山起伏,海拨1300-3570米。金沙江、五郎河环绕西南。

[邮编]674212[沿革]1958年成立松坪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松坪傈僳族彝族乡。1997年,面积290.3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松坪、岩头、树底、米厘、上啦嘛、下啦嘛、撒坝子、永红8个行政村。[2007年代码]530722209:~201松坪村 ~202米厘村 ~203树底村 ~204岩头村 ~205上啦嘛村 ~206下啦嘛村 ~207永红村 ~208撒坝子村

[米厘村]村委会驻寒托底,在乡政府北30千米。面积31平方千米(46593亩),辖朵络、纳络、火头箐、耳念地、公私炉房、寒托底、松林坪7个村民小组。傈僳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

[松坪村]村委会驻下箐头村民小组。东与光华乡柯乐村毗邻,南邻撒坝子村,西与上啦嘛和树底村为邻,北与宁蒗及四川接壤。辖陡脑子、炼山、小丫口、上箐头、下箐头、上村、大松坪、拉麻地和猪窝子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共373户、1463人。普米、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

[撒坝子村]村委会驻长蒲地,在乡政府南2千米。辖上撒坝子、中撒坝子、下撒坝子、长房子、长蒲地、撇石落6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有农户328户、1217人,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32%,彝族占57%,汉族占11%。

[永红村]全村山地土质红色,多为山坡地,松树较多,故得名永红。村委会驻下红地,在乡政府东南5千米。东与金官镇军和、章斐村委会相连,南与大安乡永乐村委会隔江相望,西与下啦嘛村委会接壤,北与撒坝子村委会相连。辖上红地、下红地、寒坡坡、沿锁4个村民小组。共203户、784人。有傈僳、壮、彝、汉、纳西、布依族等6个民族。

[上啦嘛村]村委会驻迟加玛村民小组,在乡政府西30千米。东与光华乡毗邻,南与大安乡以五郎河为界,西与古城区隔金沙江相望,北与宁蒗县接壤。辖目此地、少中古、石格拉、利不罗、迟加玛、叫鸡古、阿真扒、亥子玛、黄泥坡、畜牧厂10个村民小组。人口314户、1155人,傈僳族、纳西族占总人口的97.2%。

[下啦嘛村]村委会驻叉叉古村民小组,在乡政府西南35千米。西隔金沙江与古城区龙山乡隔江相望,南临永胜县大安乡以五朗河为界,北与上啦嘛村委会接壤,东与撒坝子和永红两村接壤。辖看牦牛、叉叉古、大村和亚娥4个村民小组。有379户、1393人,纳西、傈僳、彝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0%。

[树底村]村委会驻弱碑村民小组,在乡政府西北58千米。辖弱碑、热咱、阿拉山、依玛、月落黑、卖波罗、小松坪、沙米夫8个村民小组。有207户、771人。傈僳族、纳西族占总人口的96%。

[岩头村]村委会在乡政府北59千米。北、东与宁蒗县接壤,南与树底村交界,西与古城区金山乡隔江相望。辖表马里、上岩头、桃子树、标扎里4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67户、656人,全部是傈僳族。丽宁旅游公路过境。

 

大安彝族纳西族乡位于永胜县西北部。面积240.7平方千米,人口15625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15078人。有汉、彝、纳西、白、苗、壮、傈僳、藏、普米等9个民族。辖大安、培元、永安、梓里、光美、永乐、宝坪、水坪8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曾家村,距县城53千米。

境内群山连绵、溪流网布,最高海拔3477米,最低海拔1400米,金沙江环绕西部。交通不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烤烟、魔芋、中药材、冬早蔬菜、经济林果等。

[沿革]1960年成立大安公社,1962所与顺州合并,1969年从顺州划出设大安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大安彝族纳西族乡。1997年,面积240.7平方千米,人口1.5万,辖大安、永乐、光美、梓里、培元、宝坪、水坪、永安8个行政村。

[邮编]674211[2007年代码]530722210:~201大安村 ~202培元村 ~203永安村 ~204梓里村 ~205光美村 ~206永乐村 ~207宝坪村 ~208水坪村

 

顺州乡位于永胜县西北部。北与大安乡为邻,东北与三川镇相接,东与程海镇毗连,南与涛源乡接壤,西隔金沙江与鹤庆县中江、丽江古城区金江相望。面积485.5平方千米,人口32916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31978人。有汉、彝、纳西、傈僳、白、普米、回、傣、独龙、藏、壮、苗、黎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1%。辖迪里、阳保、州城、西马场、会文、秀美、阳和、新河、龙门、锦江、板桥、金民、西山13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团街,距县城47千米。

境内山峦起伏,地势东高西低,南北走向,境内最高海拔大黑山3396米,最低海拔为金沙江边1200米。除顺州坝较平坦外,其它地方多山地、丘陵、河谷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立体气候突出,立体农业生产特征明显。金沙江流经境内41千米。森林覆盖率46%。交通不便。

[沿革]1958年属团街公社。1962年与板桥公社(1958年属太极区,1960年设板桥公社)合并为团街区。1984年改顺州区。1988年改为顺州乡、板桥乡。1997年,顺州乡面积276.3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迪里、会文、阳保、秀美、西马场、阳和、州城7个行政村;板桥乡面积209.2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龙门、金民、新河、板桥、锦江、西山6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板桥乡,并入顺州乡。

[邮编]674209[2007年代码]530722211:~201迪里村 ~202阳保村 ~203州城村 ~204西马场村 ~205会文村 ~206秀美村 ~207阳和村 ~208新河村 ~209龙门村 ~210锦江村 ~211板桥村 ~212金民村 ~213西山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