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0502 [邮编]678000 [区号]0875 [拼音]Lóngyáng Qū [英文]Longyang District
位置面积 隆阳区是保山市辖区,市政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东岸,横断山南段,地跨东经98°43′~99°26′、北纬24°46′~25°38′。东邻永平县、昌宁县,南接施甸县、龙陵县,西与腾冲市相连,北与泸水县、云龙县交界。总面积4849.65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0.5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0.17万人,城镇人口40.3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6%。全区户籍人口94.5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1.3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4.31%;城镇人口43.2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5.69%。彝、白、傣、傈僳、苗、回、德昂、佤、纳西等少数民族共有15.5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6.48%。
政区划分 保山市隆阳区辖6个街道、5个镇、10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兰城街道、永昌街道、河图街道、永盛街道、九隆街道、青华街道、板桥镇、蒲缥镇、汉庄镇、潞江镇、瓦窑镇、金鸡乡、辛街乡、西邑乡、丙麻乡、瓦渡乡、水寨乡、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区政府驻九隆街道永昌路泰龙小区281号。
名胜古迹 汉庄城址、保山玉皇阁、#茶马古道[水寨平坡梯云路、水寨铺古街道及马店、官坡古道石板路、一碗水西坡古道石板路、石马山至乌头塘古道、冷水箐七十六道坎古道石板路、盘蛇谷古道石板路、惠人桥遗址、芒宽双虹铁索桥、高黎贡山北斋公房东坡古道、高黎贡山南斋公房东坡古道石板路、高黎贡山大风口东坡古道石板路、高黎贡山大风口东坡古道、高黎贡山城门洞东坡古道、黄竹园铺遗址、博南山古道]、保山光尊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山博南古道风景名胜区(省级),保山市博物馆,金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地名由来 隆阳古称永昌,有“永世良久、昌盛繁荣”之义。明嘉靖三年(1524)定名为保山县,以县治西太保山得名(原名松山,为纪念时为太子太保的永昌举人文澍而更名)。2000年保山撤地设市,设立隆阳区,以当地名胜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故称“隆阳”。《九隆山记》载:“昔人称永昌府城为隆阳郡,谓其在九隆山之阳也。”
历史沿革 周朝时期属哀牢国首邑。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不韦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王柳貌相率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建永昌郡。辖高唐、不韦、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弥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腾冲、龙陵)、博南(今永平)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为全国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开始。三国时,永昌郡属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下平叛后,置南七郡,将永昌郡之云南、邪龙、叶榆三县分出,合建宁郡之四县立云南郡。永昌公领五县。
至晋以后,永昌郡只“有名无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废置。这时南诏部土长趁机崛起,哀牢王自今腾龙移居永昌,后又迁至蒙化,与叶榆部族融合为西南夷民族。唐初,南诏民族渐强,南诏得唐助。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开元二十年(738),南诏破施浪诏,余众走永昌,皮罗阁追击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时永昌人户稀少。天宝年间(742~756),阁罗凤强迁二十万户于永昌,贞元年间(785~805)异牟寻又迁口剑川、野共川、异栋蛮于永昌。永昌成为南诏西境重镇,设永昌节度。
唐天复二年(902)郑氏纂南昭建长和国,后又历赵氏天兴国,杨氏义宁国,凡三十五年,皆领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国(时值两宋时期),改永昌节度为永昌府。元初平滇,置大元帅镇大理。分设十九万户府,万户以下,设千户、百户以统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设云南行中书省,改万户、千户为路、府、州、县。永昌千户改州,后又为府,领永平县。行省所属路、府、州、县为政治组织,另有军事组织,设宣慰、宣抚、安抚等官,初设宣慰司于大理,又设金齿两路宣抚司于建宁(今干崖、镇康)。至元二十二年(1285),将大理金齿宣慰司为都元帅府,设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齿东西两路、都元帅坐镇永昌,至元末未废,为一方重镇。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永昌府隶布政司、金齿卫属都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革府,改设金齿军民指挥司,兼理民事,领千户十二、安抚司一(潞江)、县一(永平)、长官司二(施甸、凤溪)。永乐元年(1403)九月,置永昌守御千户所,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成化十二年(1476)置金腾兵备道(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领导,督察军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设永昌。嘉靖元年(1522)十月,罢军民司,复设永昌军民府。嘉靖三年(1524)三月,改永昌,金齿二千户所为保山县,领州一(腾冲)、县二(保山、永平)、安抚司一(潞江)、长官司二(施甸、凤溪),保山之名称自此始。万历十一年(1583),添设永昌参将,驻永昌、龙腾、蒙化(今巍山)等处。万历十三年(1585),添设金腾参将、姚关守备。
清初,沿用明制,设永昌军民府,其辖区包括明时兵摆道所属诸土司在内,废凤溪、施甸长官司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年(1765)省去“军民”二字,称永昌府,管辖区域为领州一、县二及周边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1770)又分设龙陵厅,“龙陵”之称自此始。嘉靖二十五年(1820)改腾越州为直隶厅。是时永昌府领二厅(腾冲、龙陵)、县二(保山、永平),及周边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镇康、湾甸)、宣抚司五(南甸、干崖、盏达、陇川、遮放)、安抚司三(潞江、芒市、猛卯)、长官司二(户撒、拉撒),共计十三个单位。
民国元年(1912)设永昌府,而省保山县。民国二年(1913)裁府复设保山县。民国初,分杉阳归永平。民国十八年(1929)以卯兴、鲁掌、登埂三土司归泸水设治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又划保山之东南境之福东、福西、均谣、三约地及都鲁洼甲、大田坝铁厂、铜厂、思拉宽、锅厂河、竹鲁洼等处,归新设之昌宁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因腾、龙陷于日寇,裁原设于腾龙边区的行监督署,另设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先暂设办事处于昆明,后将保山划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设于保山;1947年公署复设于腾冲。
1950年1月5日,成立保山县人民政府,辖十个区;保山专员公署驻保山。1956年,撤销保山专区,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县属州府所辖。1962年12月1日,将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等五个区析置施甸县。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德宏州与保山专区分治)。1967年,成立保山县军事管治委员会,各公社均成立军事管治领导小组,属地区军管会管辖。1968年,成立保山县革命委员会,各公社成立革委会,属保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改保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保山县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保山地区行政公署所辖。
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保山县为保山市(县级),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
1984年初,将26个公社、1镇,划为18个区和1个城关办事处。1987年,将18个区与城关办事处、金鸡村等设置为2个镇、18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1990年,汶上乡改为汶上彝族苗族乡。1991年,龙泉镇更名为永昌镇。1995年,坝湾乡改为潞江傣族乡。1996年,撤销河图乡、汉庄乡、蒲缥乡,设立河图镇、汉庄镇、蒲缥镇。
1996年,保山市辖5个镇、15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永昌镇、板桥镇、河图镇、汉庄镇、蒲缥镇、金鸡乡、辛街乡、西邑乡、丙麻乡、瓦渡乡、水寨乡、老营乡、瓦窑白族彝族乡、瓦马彝族白族乡、汶上彝族苗族乡、瓦房彝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道街乡、潞江傣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市政府驻永昌镇,为地区行署驻地。
2000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保山地区和县级保山市,设立地级保山市。保山市设立隆阳区,以原县级保山市的行政区域为隆阳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上巷街。
2001年,隆阳区辖5个镇、15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永昌镇、板桥镇、河图镇、蒲缥镇、汉庄镇、辛街乡、西邑乡、道街乡、丙麻乡、老营乡、瓦渡乡、金鸡乡、水寨乡、汶上彝族苗族乡、瓦窑白族彝族乡、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潞江傣族乡。区政府驻永昌镇。
2003年末,全区辖5个镇、15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306个行政村,2899个村民小组。
2004年末,全区辖5个镇、15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306个行政村,2999个村民小组。
2005年11月28日,隆阳区行政区划调整如下(省政府2005年10月13日批准):1、撤销永昌镇,其行政区域与汉庄镇的汉营、沙河2个行政村和河图镇的红庙、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红花7个行政村合并设立兰城、永昌2个街道办事处。2、撤销汶上彝族苗族乡和瓦房彝族乡,合并设立瓦房彝族苗族乡,管辖原瓦房彝族乡的行政区域和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原瓦房彝族乡政府驻地;将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的汶上、小河、搭板桥、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岩脚、秧草、安邦10个行政村划归瓦马彝族苗族乡管辖。3、撤销道街乡和潞江傣族乡,合并设立潞江镇;管辖原潞江傣族乡行政区域和原道街乡的江东、道街、澡塘、登高、石头寨、三达地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原小平田;将原道街乡余下的大田、桤木林、红岩脚、核桃、秉塞5个行政村划归蒲缥镇管辖。4、撤销老营乡和瓦窑白族彝族乡,合并设立瓦窑镇,管辖原瓦窑白族彝族乡行政区域和原老营乡的老营、阿石寨、六合、旧寨、磨房、大薅、小浪坝、大浪坝、克恭、阿依寨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原瓦窑白族彝族乡政府驻地。将原老营乡余下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个行政村和金鸡乡的罗寨行政村及河图镇余下的长岭岗、柳上2个行政村划归板桥镇管辖。
2005年末,全区辖2个街道、6个镇、10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永昌街道、兰城街道、板桥镇、河图镇、汉庄镇、蒲缥镇、瓦窑镇、潞江镇、金鸡乡、辛街乡、西邑乡、丙麻乡、瓦渡乡、水寨乡、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潞江农场、新城农场。区政府驻兰城街道。
2016年,设立九隆街道、青华街道(保政复〔2016〕27号批复)。2017年,撤销河图镇,设立河图街道、永盛街道(云政复〔2017〕3号批复)。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0.5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0.17万人,城镇人口40.3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6%。全区户籍人口94.5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1.3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4.31%;城镇人口43.2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5.69%。全区少数民族15.5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6.48%。
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万人,乡村人口51.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3.34%。全区户籍人口94.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1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5.57%;乡村人口51.5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4.43%。全区少数民族15.5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6.41%。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隆阳区常住人口903081人,其中:城镇人口378240人,占总人口的41.88%;乡村人口524841人,占总人口的58.1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隆阳区常住人口935618人,其中:兰城街道90841人,永昌街道104137人,板桥镇97512人,河图镇47481人,汉庄镇72675人,蒲缥镇52676人,瓦窑镇37154人,潞江镇73380人,金鸡乡24709人,辛街乡66746人,西邑乡61282人,丙麻乡28027人,瓦渡乡24013人,水寨乡14453人,瓦马彝族白族乡24605人,瓦房彝族苗族乡32507人,杨柳白族彝族乡38704人,芒宽彝族傣族乡44716人。
201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4.4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1.7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4.79%;城镇人口42.72万人,占45.21%。少数民族15.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6.19%。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
2004年末,隆阳区总户数22.75万户,总人口85.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73.42万人,占总人口的85.99%;城镇人口17.95万人,区政府所在地永昌镇人口9.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48万人,占总人口的13.44%。
2003年末,隆阳区总户数22.41万户,总人口8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19人。其中:农业人口72.84万人,占总人口的86.08%,城镇人口16.61万人,永昌镇人口9.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18万人,占总人口的13.21%。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保山市常住人口846865人,其中:永昌镇97556人,板桥镇77682人,河图镇87003人,蒲缥镇42572人,汉庄镇76359人,金鸡乡28350人,辛街乡59589人,西邑乡57801人,丙麻乡26797人,瓦渡乡22528人,水寨乡12990人,老营乡20903人,瓦窑白族彝族乡20736人,瓦马彝族白族乡11221人,汶上彝族苗族乡23696人,瓦房彝族乡20967人,杨柳白族彝族乡36133人,道街乡23512人,潞江傣族乡52027人,芒宽彝族傣族乡43102人,大保公路53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