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0126 [区号]0871 [拼音]Shílín Yízú Zìzhìxiàn
[邮政编码]652200 [英文]Shilin Yi Autonomous County
位置面积 石林彝族自治县(简称石林县)是昆明市辖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境东南部,东、南与泸西县、弥勒市接壤,北与陆良县相邻,西、西北与宜良县毗连。全县总面积1679.7029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56130人。其中,城镇人口115954人,户籍城镇人口比重为45.27%。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94247人,占总人口的36.80%,其中彝族人口90118人,占总人口的35.18%。 全县常住人口23.91万人,城镇化率46.05%。
政区划分 石林彝族自治县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即鹿阜街道、石林街道、板桥街道、西街口镇、长湖镇、圭山镇、大可乡。县政府驻鹿阜街道双龙山18号。
名胜古迹 #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世界文化遗产,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2)、石林5A级旅游景区、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石林岩溶峰林国家地质公园[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风景区、芝云洞风景区、奇风洞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
地名由来 据《元史·地理志》:“路南州,夷名路甸”,“路”字可能是彝族古代落蒙部住地之略称或他称“倮”之转音异写。“甸”字在彝语意为平南、平地。元代命名路南州,或因其位于迤东路之南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在路南设立谈稿县。三国蜀汉属建宁郡。唐设泉麻县,属南宁州。南诏属河阳郡。宋(大理)前期设路甸,属善阐节度,后期设落蒙部,属石城郡。元初置为落蒙万户府,其辖地达弥勒、陆良、师宗等地。至元十三年(1276),元政府设立云南行省调整政区之机,将落蒙万户府消弱为州,并命名为路南州,下辖邑市、弥沙二县,隶属于澄江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并弥沙入邑市县,路南州领邑市县。
明因元制,仍设路南州,隶属于澄江府。弘治三年(1490)废县入州。清袭明制。民国二年(1913)废州设县置路南县,先隶滇中道,后废道隶于省。民国卅七年(1948)隶于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属宜良专区,1954年属曲靖专区。1956年改为路南彝族自治县,1958年并入宜良县。1964年复置路南彝族自治县,仍隶属于曲靖专区。
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复((83)国函字189号)同意将曲靖地区的路南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管辖。1998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民行批〔1998〕45号)批复同意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
1999年,石林彝族自治县辖2个镇、8个乡,即鹿阜镇、石林镇、北大村乡、路美邑乡、西街口乡、维则乡、板桥乡、亩竹箐乡、圭山乡、大可乡。县政府驻鹿阜镇。
2003年末,石林彝族自治县辖2个镇、8个乡,4个社区、88个村委会,459个村民小组、49个居民小组,377个自然村。
2006年,撤销北大村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石林镇,镇政府驻原北大村乡政府驻地;将路美邑乡清水塘村委会划归鹿阜镇管辖,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路美邑乡改设为路美邑镇,镇政府驻原路美邑乡政府驻地;将板桥乡新宅村委会划归鹿阜镇管辖,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板桥乡改设为板桥镇,镇政府驻原板桥乡政府驻地;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鹿阜镇管辖原鹿阜镇管理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路美邑乡清水塘村委会,原板桥乡新宅村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亩竹箐乡,其所辖糯衣、格渣2个村委会划归西街口乡管辖,所辖亩竹箐、红路口、水补衣、小板田、矣维哨、法块6个村委会划归圭山乡管辖,将圭山乡所辖海宜、乍龙2个村委会划归维则乡管辖,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维则乡改设为长湖镇,新设立的长湖镇管辖原维则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圭山乡的海宜、乍龙2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维则乡政府驻地;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圭山乡改设为圭山镇,新设立的圭山镇管辖原圭山乡额冲衣、糯黑、和合、小圭山、尾乍黑、普拉河、当甸、海邑8个村委会和原亩竹箐乡的亩竹箐、红路口、水补衣、小板田、矣维哨、法块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圭山乡政府驻地;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西街口乡改设为西街口镇,西街口镇管辖原西街口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亩竹箐乡的糯衣、格渣2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西街口乡政府驻地。调整后,石林彝族自治县辖7个镇、1个乡,即鹿阜镇、石林镇、路美邑镇、板桥镇、长湖镇、西街口镇、圭山镇、大可乡。共有4个社区、88个行政村。
2009年7月,撤销路美邑镇,其行政区域并入鹿阜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鹿阜镇管辖原鹿阜镇和路美邑镇的行政区域范围,鹿阜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1个乡,即鹿阜镇、石林镇、板桥镇、长湖镇、西街口镇、圭山镇、大可乡。
2011年9月6日,石林县召开昆明石林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管理委员会及鹿阜街道办事处成立大会。12月28日,鹿阜、石林、板桥3个镇的行政机构正式撤销,由新成立的鹿阜街道办事处接管。2011年末,全县辖1个街道、3个镇、1个乡,即鹿阜街道、西街口镇、长湖镇、圭山镇、大可乡。共有4个社区、89个行政村,50个居民小组、459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鹿阜街道。
2016年,市政府(昆政复〔2016〕72号)批复同意将鹿阜街道析置为鹿阜街道、石林街道、板桥街道。2017年1月16日,鹿阜街道正式析置为鹿阜、石林、板桥三个街道。同时将北大村和板桥村委会改设为居委会,其它村委会原则上暂不作改设。调整后,石林彝族自治县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即鹿阜街道、石林街道、板桥街道、西街口镇、长湖镇、圭山镇、大可乡。县政府驻鹿阜街道。
历年人口(部分)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石林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240827人。其中,城镇人口107107人,占总人口的44.47%;乡村人口133720人,占总人口的55.53%。按民族划分:汉族人口160110人,占总人口的66.48%;少数民族人口80717人,占总人口的33.52%。其中,彝族人口为76898人,占总人口的31.93%。
2011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6499户2443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601人,占总人口的11.70%;少数民族人口86031人,占总人口的35.21%,其中彝族人口83356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石林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246218人,其中:鹿阜镇104140人,石林镇40420人,板桥镇27621人,西街口镇18804人,长湖镇15753人,圭山镇26000人,大可乡13480人。
2005年,全县人口23362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681人;少数民族人口80825人,其中彝族人口78835人。
2003年末,石林彝族自治县总人口22931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125人;少数民族人口78642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石林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223978人,其中:鹿阜镇52574人,石林镇9632人,路美邑乡28612人,板桥乡31553人,大可乡15065人,北大村乡28741人,西街口乡14800人,维则乡13145人,圭山乡17217人,亩竹箐乡12639人。
【以下乡镇资料为本站早年整理,有待更新】
2009年7月,撤销路美邑镇,其行政区域并入鹿阜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鹿阜镇管辖原鹿阜镇和路美邑镇的行政区域范围,鹿阜镇政府驻地不变。
路美邑镇位于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北部,南与鹿阜镇接壤,西北与宜良县蓬莱乡相邻。面积95.07平方千米,人口2.89万人(2006年)。辖路美邑、大哨、小河、锁卜所、阿怒山、北山、麦地庄、堡子、鱼龙坝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路美邑村,距县城6千米。南(宁)昆(明)铁路过境并设南站,324国道、326国道过境。【沿革】1973年设路美邑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1997年,面积130.3平方千米,人口2.9万,辖路美邑、大哨、小河、阿怒山、鱼花坝、北山、堡子、麦地庄、清水塘等10个行政村。1999年,辖10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面积117.8平方千米。2004年末,辖大哨、小河、锁卜所、阿怒山、路美邑、北山、麦地庄、堡子、清水塘、鱼龙坝10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78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路美邑村;面积132.5平方千米,总人口数为313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78人;少数民族人口6518人。2006年路美邑乡撤乡设镇,并将原路美邑乡清水塘行政村划归鹿阜镇管辖。【邮编】652207【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6103:~201路美邑村 ~202大哨村 ~203小河村 ~204锁卜所村 ~205阿怒山村 ~206北山村 ~207麦地庄村 ~208堡子村 ~209鱼龙坝村
鹿阜镇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西部,巴江中游,县政府驻地。面积138.16平方千米,人口5.73万人(2006年)。辖东门、龙泉、南门、西北4个社区,大屯、小乐台旧、大乐台旧、东海子、三板桥、阿乌、山冲、宏图、铺兵、上蒲草、清水塘、新宅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县城阿诗玛西路。最低海拔为1666米,最高海拔为2076.4米,平均气温为16.4℃,年降雨量达947.1毫米。326国道纵贯全境。【沿革】1954年设城关镇,1958年设路南公社,1961年改区,1970年设东方红公社,1981年复设城关镇,1984年置鹿阜镇。东接维则乡,南接板桥乡,西与宜良县狗街镇相邻,北与路美邑乡接壤。1997年,面积87.1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东门街、西北街、东海子、大乐台旧、小乐台旧等13个行政村。1999年,辖宏图、山冲、阿乌、三板桥、大屯、上蒲草、东海子、大乐台旧、小乐台旧、铺兵、南门街、西北街、东门街共13个居(村)委会、47个自然村、8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004年末,辖山冲、宏图、铺兵、阿乌、三板桥、大屯、上蒲草、大乐台旧、小乐台旧、东海子10个行政村和东门、南门、西北、龙泉4个社区,62个村民小组、50个居民小组;面积86.7平方千米,总人口501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277人;少数民族人口为6801人。2006年将原路美邑乡清水塘行政村、原板桥乡新宅行政村划归鹿阜镇管辖。【邮编】652200【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6101:~001东门社区 ~002龙泉社区 ~003南门社区 ~004西北社区 ~201大屯村 ~202小乐台旧村 ~203大乐台旧村 ~204东海子村 ~205三板桥村 ~206阿乌村村 ~207山冲村 ~208宏图村 ~209铺兵村 ~210上蒲草村 ~211清水塘村 ~212新宅村
石林镇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西北部。面积283平方千米,人口3.85万人(2006年)。辖小箐、乐尔、和摩站、占屯、北大、天生关、林口铺、螺蛳塘、松子园、小密枝、长跨、小村、月湖、老挖、水塘铺1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北大村小寨,距县城15千米。324国道、326国道、北(大村)召(夸)公路,南(宁)昆(明)铁路过境,并设石林站。有云南石林航空站。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林。
【沿革】1958年设石林公社,1961年改区,1970年改公社,1984年设区,1987年改设石林镇、北大村区(1988年改乡)。2006年撤销北大村乡并入石林镇。
【邮编】652208【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6102:~201小箐村 ~202乐尔村村 ~203和摩站村 ~204占屯村 ~205北大村村 ~206天生关村 ~207林口铺村 ~208螺蛳塘村 ~209松子园村 ~210小密枝村 ~211长跨村 ~212小村村 ~213月湖村 ~214老挖村 ~215水塘铺村
附:原北大村乡位于石林县北部,距县城14千米,东邻西街口乡及陆良县大莫古乡,南连维则乡、路美邑乡,西与石林镇和宜良县北古城镇接壤,北与宜良县九乡交界。1997年,面积58.8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站屯、和摩站、小箐3个行政村。1999年,辖11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2004年末,辖北大村、天生关、林口铺、螺蛳塘、长夸、松子园、小密枝、小村、月湖、老挖、水塘铺共11个行政村,51个村小组,31个自然村;面积266.92平方千米,人口251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8人;少数民族13168人。乡政府驻北大村小寨。
>附:原石林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8千米。地处东经103°17′10″~103°19′15″,北纬24°49′28″~24°52′24″之间。东南与路美邑乡接壤,西北与北大村相接。辖区内有石林和乃古石林风景区。属丘陵半山区,地势起伏多变,海拔高度1751米。1997年,面积277.6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北大村、长跨、松子园、螺蛳塘、盘江、小密枝、林口铺、小村、月湖、水塘铺、老挖、天生关12个行政村。1999年,辖小箐、和摩站、占屯3个办事处,10个自然村,1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004年末,辖小箐、和摩站、站屯、乐尔村4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8.6平方千米,总人口12284人,其中农业人口9557人。
板桥镇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西南部。东南与弥勒县西三镇接壤,南连大可乡,西与宜良县竹山乡,狗街镇相接,北与鹿阜镇接界。面积147.7平方千米,人口2.96万人(2006年)。辖板桥、龙潭、小屯、黄家庄、叠水、大叠水、龙溪、矣马伴、青山、小戈丈、冒水洞、者乌龙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板桥村马街,距县城9千米。景点有省级风景区大叠水瀑布。
【沿革】1961年设板桥区,1969年设公社,1984年复置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147.5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龙潭、小屯、者乌龙、新宅、叠水、龙溪、冒水洞、黄家庄、青山、小戈丈、矣马伴、板桥12个行政村。2004年末,总面积150.5平方千米,人口35259人,其中农业人口32779人,辖板桥、黄家庄、矣马伴、龙溪、叠水、大叠水、青山、冒水洞、小戈丈、者乌龙、新宅、小屯、龙潭13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84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板桥村马街。2006年板桥乡撤乡设镇,并将原板桥乡新宅行政村划归鹿阜镇管辖。
【邮编】652201【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6104:~201板桥村 ~202龙潭村 ~203小屯村 ~204黄家庄村 ~205叠水村 ~206大叠水村 ~207龙溪村 ~208矣马伴村 ~209青山村 ~210小戈丈村 ~211冒水洞村 ~212者乌龙村
西街口镇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东北部,面积275.7平方千米,人口1.92万人(2006年)。辖西街口、雨布宜、绿水塘、紫处、威黑、宜奈、新木凹、芭茅、糯衣、格渣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西街口村,距县城33千米。北(大村)召(夸)公路、南(宁)昆(明)铁路过境,设茂舍祖、西街口、沙坡三个车站。
【沿革】1950年属圭山区西街口乡,1958年属圭山公社,1963年属石林区,1970年设西街口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设乡。1997年,面积193.2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西街口、芭茅、雨布宜、绿水塘、宜奈、新木凹、威黑等8个行政村。2004年末,辖区东与陆良县的召夸镇和大莫古镇接壤,南与亩竹箐、维则乡毗邻,西接北大村乡;地处东经103°29′-103°28′,北纬24°21°-24°51′之间。东西长30多千米,南北宽13千米,总面积199.5173平方千米;辖雨布宜、绿水塘、紫处、威黑、芭茅、宜耐、新木凹、西街口8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西街口村;总人口15231人,其中非农人口510人;少数民族7966人。2006年西街口乡撤乡设镇,并将原亩竹箐乡所辖糯衣、格渣2个行政村划归西街口镇管辖,辖10个行政村。
【邮编】652209【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6105:~201西街口村 ~202雨布宜村 ~203绿水塘村 ~204紫处村 ~205威黑村 ~206宜奈村 ~207新木凹村 ~208芭茅村 ~209糯衣村 ~210格渣村
长湖镇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中部,面积296.27平方千米,人口1.69万人(2006年)。辖维则、雨胜、宜政、舍色、豆黑、蓑衣山、所各邑、祖莫、海宜、乍龙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维则村,距县城17.5千米。昆(明)河(口)高速公路、路(南)沪(西)公路穿境。有长湖、独石山风景名胜区。
【沿革】1969年设维则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置乡。东接圭山乡,西连板桥乡与鹿阜镇,南与弥勒县接壤,北与西街口乡和路美邑乡为邻,地处东经103°18′31″-103°31′14″、北纬24°36′03″-24°46′05″之间。1997年,面积244.9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维则、雨胜、祖莫、所各邑、舍色、宜政、豆黑、蓑衣山8个行政村。1999年,辖8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2004年末,辖祖莫、雨胜、宜政、舍色、蓑衣山、豆黑、所各邑、维则8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维则村;面积为134.5平方千米,总人口134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9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3.85%。2006年将原圭山乡所辖海宜、乍龙2个行政村划归维则乡管辖,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维则乡改设为长湖镇,辖10个行政村。
【邮编】652203【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6106:~201维则村 ~202雨胜村 ~203宜政村 ~204舍色村 ~205豆黑村 ~206蓑衣山村 ~207所各邑村 ~208祖莫村 ~209海宜村 ~210乍龙村
圭山镇面积368.4平方千米,人口2.36万人(2006年)。辖海邑、额冲衣、糯黑、当甸、尾乍黑、小圭山、和合、普拉河、亩竹箐、矣维哨、法块、红路口、水补衣、小板田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海邑中寨。路(南)泸(西)公路穿境。
【沿革】2006年撤销亩竹箐乡,所辖亩竹箐、红路口、水补衣、小板田、矣维哨、法块6个行政村划归圭山乡管辖;将圭山乡所辖海宜、乍龙2个行政村划归维则乡(现长湖镇)管辖;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圭山乡改设为圭山镇,辖14个行政村。
【邮编】652204【2008年代码】530126107:~201海邑村 ~202额冲衣村 ~203糯黑村 ~205尾乍黑村 ~206小圭山村 ~207和合村 ~208普拉河村 ~209矣维哨村 ~210法块村 ~211红路口村 ~212水补衣村 ~213小板田村 ~214蝴蝶村【2006年代码】530126107:~201海邑村 ~202额冲衣村 ~203糯黑村 ~204当甸村 ~205尾乍黑村 ~206小圭山村 ~207和合村 ~208普拉河村 ~210矣维哨村 ~211法块村 ~212红路口村 ~213水补衣村 ~214小板田村 ~215亩竹箐村
附:原圭山乡位于石林县城东南部38千米处,东经103°22′,北纬24°30′。1950年属圭山区,1958年设圭山公社,1961年复置区,1970年设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220.5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亩竹箐、格渣、小板田、糯衣、红路口、水补衣、矣维哨、法块8个行政村。1999年,辖10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2004年末,辖海邑、和合、普拉河、小圭山、尾乍黑、当甸、额冲衣、糯黑、海宜、乍龙10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40个自然村;总面积290.7平方千米,5133户、18025人,其中非农业户657户、961人;少数民族12592人。乡政府驻海邑中寨。
附:原亩竹箐乡位于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47.5千米,地处东经103°32′-103°41′,北纬24°35′-24°36′之间。东与泸西县旧城镇、三河乡接壤,西、南与圭山、维则乡相连,北与西街口乡及陆良县接界。乡因驻地得名。1950年设矣维哨乡,1956年属圭山区,1972年设亩竹箐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250.6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额冲衣、糯黑、海宜、和合、乍经、小圭山、尾乍黑、当甸、普拉河、海邑10个行政村。1999年,辖8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2004年末,辖亩竹箐、矣维哨、法块、小板田、糯衣、格渣、红路口、水补衣8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29个自然村;总面积220.5平方千米,总人口12872人,其中农业人口12413人;少数民族人口7494人。乡政府驻亩竹箐村。
大可乡位于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西南端,北与板桥乡毗邻,西与宜良县竹山乡接壤,东和南分别与弥勒县西一、西二、西三镇接界,全乡边界线长67千米。面积114.7平方千米,人口1.67万人(2006年)。辖大可、中龙、结胜、南大、水尾、岩子脚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大可村,距县城20千米。
【沿革】1958年设滴水公社,1961年并入板桥区,1972年设大可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114.5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大可、中龙、岩子脚、结胜、水尾、南大村6个行政村。1999年,辖6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2004年末,辖大可、中龙、结胜、南大、水尾、岩子脚6个行政村,48个村民小组,67个自然村;面积104.1平方千米,总人口16947人,其中农业人口有4431户、16069人。人口密度163人∕平方千米。
【邮编】652202【2008年代码】530126201:~201大可村 ~202中龙村 ~203结胜村 ~204南大村村 ~205水尾村 ~206岩子脚村【2006年代码】530126203:~201大可村 ~202中龙村 ~203结胜村 ~204南大村村 ~205水尾村 ~206岩子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