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县

[行政区划代码]530124 [邮编]650400 [区号]0871 [拼音]Fùmín xiàn [英文]Fumin County

位置面积 富民县是昆明市辖县。位于昆明市西北部,距昆明23千米。东与嵩明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相邻,北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相连,西与禄丰市、武定县接壤,南靠西山区。全县总面积1060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5.37%,比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全县户籍人口153169人,比上年末减少121人。其中,男性75720人,女性77449人;乡村人口86528人,城镇人口66641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6.5%和43.5%。少数民族人口26461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17.3%。其中,彝族14197人,苗族8557人,白族1267人,回族634人。

政区划分 全县辖1个街道、5个镇:永定街道、罗免镇、赤鹫镇、东村镇、款庄镇、散旦镇。县政府驻永定街道永定街88号。

名胜古迹 宝石洞、河上洞,觉海寺、皇亭子、文庙、白龙寺、魁阁和净源寺等

地名由来 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富民县,据民国《富民县志册》:“按富民二字取义,以境内尚觉富庶,故以富民称之。”

历史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秦臧县,属益州郡,富民一带属秦臧县辖地。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仍辖秦臧县。晋设宁州,秦臧县属宁州建宁郡。东晋时改建宁郡为晋宁郡,仍辖秦臧县。南朝属宁州晋宁郡。唐初秦臧属昆州,武德四年(612)属姚州,武德七年(624)在富民地方置利浪驿。贞观九年(635),西宁地改称黎州,仍辖秦臧,称富民坝子为黎瀼甸。

大历十年(775),富民地方曾被乌蛮酋些门些所据,在灢水南筑马举龙城,又名梨灢城,富民地方自号梨灢甸。宋为大理国拓东节度所辖,梨灢属鄯阐府地。大理国后期,高贤明专政梨灢。元至元四年(1267)置黎瀼千户所(地址在今旧县村),至元十二年(1275)改千户所建富民县,属中庆路,县治设今旧县村。至元十三年(1276),滇池地区置中庆路,领四州十一县,富民属之。

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改中庆路为云南府,领四州九县,富民县属之。洪武十七年(1384),沐英派兵到富民设12营屯田,并在富民置沐氏勋庄。永乐十五年(1417),置富民汛,属云南域守营分防,下设黄坡、永定桥、左右所、南营、清水河6塘,哑口、羊圈、响地、石关4哨。隆庆元年(1567),武定军民府在麻地设一铺,小甸设一堡,有堡夫50人,专与往来官军抬运物资。万历二年(1574)县治移置螳螂川北岸(今址),后因水患,于万历十年(1582)迁至土主峰三里许(今旧城村),后因饮水不便,万历四十二年(1614)仍将县城迁还螳螂川北岸旧址,垒土为垣,取名永定。清沿明制。光绪二十四年(1898),成立县总团,下辖4个分团。同年,清查户口,编联保甲,以土著居民十家为牌,置牌长一;十牌为甲,置甲长一;十甲为保,置保长一。

民国初年属滇中道,后废道直属云南省。民国13年(1924)由昆明、篙明、富民三县划出临近部分乡村,在散旦街成立龙田县。民国17年(1928)富民行政公署改称富民县政府。民国20年(1931)撤销龙田县,原划出之地仍归各县。民国21年(1932)勘查富民边界,昆明县的杉牢园和束刻插花地(居住户)、禄丰县飞地石板沟地区一并划归富民管辖。民国33年(1944)6月,省民政厅测绘的《云南省各县地图册》出版。其中富民县地图简述载:“富民县属三等县,土地面积554平方千米。辖5乡3镇66保,598甲,6810户,男17048人,女17100人。

1950年1月11日,成立富民县临时人民政府,全县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5月20日,成立富民县人民政府,属武定专署。9月,全县5个区政府合并为3个区公所,10月又合并为2个区公所。同年昆明县玉案乡的谷律箐、栗子园、撬东、大浪田划归富民县松林乡。1951年11月27日,武定县飞地荞地山、麦家营、腊水田、庄房(后并入荞地山村)4村和嵩明县的束刻上村及在中村居住的插花户同时划归富民。1953年3月10日,富民县随武定专署并归楚雄专署。1955年11月13日,武定县一区小甸乡的小甸、鸡街、撒嘎拉、打马卡、总管营划属富民(1958年8月仍划归武定)。1957年1月,撤区建7乡人民委员会;年内(一说1月24日),禄劝县龙潭乡划归富民县。1958年5月1日,嵩明县之散旦、三营两乡划归富民。

1958年9月8日,富民县划归昆明市(文件为10月10日)。1958年10月,全县8个乡分别合并为勤劳、革新(者北)、永进(赤就)3个公社。1961年5月,勤劳公社划出散旦地区,成立富强公社,富民县有4个公社。10月,全县4个公社除勤劳公社仍用原名外,革新公社更名者北公社,永进公社更名为赤就公社,富强公社更名为散旦公社;34个管理区调整为57个生产大队。1962年8月,全县4个公社划分为21个小公社,不久又合并为勤劳、永定、大营、者北、罗免、赤鹫、散旦等7个公社,57个大队并为51个大队,387个生产队划分为631个生产小队。

1963年初,石坝、车完、瓦窑3个大队合并建立瓦窑大队,拖担、清河两大队合并为清河大队,鲁南、甸头两大队合并为鲁南大队,麦家营大队与罗免大队合并为罗免大队,麦场大队与松林大队合并为松林大队。合并后全县有51个大队。同年夏,将7个公社的51个大队按原管理区域改为若干小公社,撤销7个公社和大队建制。月余,又恢复7个公社和51个大队建制。11月6日(文件为1964年1月),寻甸县的款庄区(含东村地区)划归富民县,恢复麦家营大队,新建玉屏大队。12月,全县有1区、7个公社,下辖54个大队。1964年全县辖1区、7个公社,62个大队,809个生产队。1966年4月,武定县小甸和麻地大队再划归富民。

1966年将运动前的53个大队划为69个,869个生产队合并为657个;4月1日,撤销款庄区,成立款庄与东村两个公社,款庄公社分为马街等11个大队,东村公社分为乐在等9个大队;同年从武定划入小甸大队,同时合并束刻中、上村大队为束刻大队,西邑与丁家营大队合并为西邑大队;年末全县有9个公社,69个大队,657个生产队。1968年3月29日,成立富民县革命委员会。1971年4月30日,武定县小甸(含麻地)划归富民管辖。

1975年,勤劳公社的仓前大队划出旧县村成立旧县大队。1978年5月,禄丰县碧城镇胜利大队的河底和小松棵两个生产队划归富民县辖。1978年7月12日,西山区瓦恭、迤禄两大队划归富民。1979年,从罗免公社的小甸大队中划出麻地诸村,建立麻地大队;3月26日,嵩明县门前地大队划属富民;年底全县有9个公社,73个大队。1980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富民县人民政府。1980年11月瓦恭、迤禄两大队划还西山区。

1984年3月,永定公社改为永定镇,下辖8个大队更名为办事处;全县9个公社改为1镇8区,73个大队改为8个办事处,65个乡。1987年1月,云南省地矿局八一四地质勘探队共600余人迁往大营区(镇)大营村,大营集市由当年形成;4月,大营区改为大营镇,其余7个区改为乡、64个乡改为办事处,加原永定镇辖的9个办事处全县共73个办事处。1992年末,全县辖2镇7乡,73个办事处,562个自然村。

1996年,富民县辖2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永定镇、大营镇、东村乡、款庄乡、赤鹫乡、罗免彝族苗族乡、勤劳乡、散旦乡、者北乡。县政府驻永定镇。

2003年末,全县辖2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73个村委会,562个自然村。

2006年,撤销勤劳乡和者北乡,将勤劳乡所辖西山、仓前、永安、黄坡、元山、松林、麦场7个村委会划归永定镇管辖,所辖旧县村委会划归大营镇管辖;将者北乡所辖南营、北营、龙马3个村委会划归永定镇管辖,所辖河东、白石岩2个村委会划归大营镇管辖,所辖者北、高仓2个村委会划归罗免彝族苗族乡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永定镇管辖原永定镇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勤劳乡的西山、仓前、永安、黄坡、元山、松林、麦场7个村委会以及原者北乡的南营、北营、龙马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大营镇管辖原大营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勤劳乡的旧县村委会,原者北乡的河东、白石岩2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罗免彝族苗族乡管辖原罗免彝族苗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者北乡的者北、高仓2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者北乡政府驻地。调整后,富民县辖2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永定镇、大营镇、东村乡、款庄乡、赤鹫乡、罗免彝族苗族乡、散旦乡。共有3个居委会、72个行政村。

2009年7月,撤销大营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永定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永定镇管辖原永定镇和大营镇的行政区域范围,永定镇政府驻地不变。

2011年1月14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罗免彝族苗族乡、赤鹫乡、款庄乡、东村乡、散旦乡,设立罗免镇、赤鹫镇、款庄镇、东村镇、散旦镇;2月17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永定镇,设立永定街道。调整后,全县辖永定1个街道和罗免、散旦、款庄、东村、赤就5个镇,共有73个行政村、2个社区,497个自然村。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5.37%,比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全县户籍人口153169人,比上年末减少121人。其中,男性75720人,女性77449人;乡村人口86528人,城镇人口66641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6.5%和43.5%。少数民族人口26461人,占户籍人口的17.3%。其中,彝族14197人,苗族8557人,白族1267人,回族634人。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8.1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3.86%,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全县户籍人口153290人,比上年末增加61人。其中,男性75797人,女性77493人;乡村人口86682人,城镇人口66608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6.5%和43.5%。少数民族人口26372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17.2%,其中,彝族14154人,苗族8564人,白族1252人,回族635人。从年龄结构看,17岁及以下人口28581人,18-34岁人口32171人,35-59岁人口62709人,60岁以上人口29829人。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3.7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6.98万人。男性人口7.78万人,女性人口7.32万人。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口2.59万人,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9.80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2.7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万人)。全县户籍人口153229人,比上年末增加323人。其中,男性75859人,女性77370人;乡村人口91579人,城镇人口61650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9.8%和40.2%;少数民族人口26202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17.1%。其中,彝族14066人,苗族8525人,白族1241人,回族630人;从年龄结构看,17岁以下人口29831人,18-34岁人口31881人,35-59岁人口63752人,60岁以上人口27765人。

2020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4.9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9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8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2.77%,比上年提高11.58个百分点。全县户籍人口152906人,比上年末减少802人。其中,男性75693人,女性77213人;乡村人口91416人,城镇人口61490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9.8%和40.2%;少数民族人口25916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16.9%。其中,彝族13912人,苗族8477人,白族1210人,回族625人;从年龄结构看,17岁以下人口30347人,18-34岁人口32085人,35-59岁人口63460人,60岁以上人口27014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149506人。其中:永定街道50325人,大营街道40373人,罗免镇11866人,赤鹫镇7612人,东村镇12388人,款庄镇18171人,散旦镇8771人。

201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53708人,比上年末增加581人。其中,男性76144人,女性77564人;乡村人口100032人,城镇人口53676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分别为65.1%和34.9%;少数民族人口25817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16.8%。其中,彝族13875人,苗族8459人,白族1196人,回族627人。从年龄结构看,17岁以下人口30903人,18-34岁人口32129人,35-59岁人口63686人,60岁以上人口26990人。

2011年末,富民县总户数52353户,户籍总人口149437人,比上年增11470人,其中男性74296人,占总人口的49.7%,女性75141人,占总人口的50.3%;非农业人口数18848人,占总人口的12.6%;农业人口130589人,占总人口的87.4%;少数民族22831人,占总人口的15.3%;其中:彝族12370人,苗族7884人,回族549人,白族959人,其他少数民族1069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1.74‰,人口自然增长率5.26‰。

2010年末,富民县总人口148290人,其中农业人口129448人,非农人口1884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富民县常住人口145554人,其中:永定镇79078人,罗免乡13583人,赤鹫乡8984人,东村乡12538人,款庄乡21102人,散旦乡10269人。

2004年末,富民县总人口137898人,其中男性人口69877人,女性人口68021人;汉族123311人,占全县总人口89%;少数民族14587人,占全县总人口11%;农业人口1245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

2003年末,富民县总人口13.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45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8.87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富民县常住人口140046人,其中:永定镇28076人,大营镇19057人,勤劳乡13196人,者北乡11567人,罗免乡9015人,赤鹫乡9298人,东村乡13188人,款庄乡20727人,散旦乡15922人。

1992年末,富民县总人口127960人。其中:永定镇23306人,大营镇17221人,勤劳乡13416人,者北乡11689人,罗免彝族苗族乡9423人,赤鹫乡9611人,散旦乡10219人,款庄乡20265人,东村乡13080人。

1954年7月1日零时,开始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10730户,42338人。

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二十六日统计,全县有5133户、24585人(不含石板沟地区和后划入地区)。

【以下乡镇资料为本站早期整理,待更新】

 

2009年7月,撤销大营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永定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永定镇管辖原永定镇和大营镇的行政区域范围,永定镇政府驻地不变。2010年撤镇改设街道。

原大营镇位于富民县东南部。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2.28万人(2006年)。辖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大营,距县城2千米,距昆明21千米。108国道纵贯镇境。【沿革】民国2年(1913)设东区,民国22年(1933)废区分设永仁乡、伏龙镇。1950年仍复东区,后改为二区,1952年末并一区。1953年撤区,分为6个乡。1955年并为大营乡,原6乡改为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秋废乡,属勤劳公社,10月并归富民公社。次年3月分属勤劳公社。 1963年成立大营公社。1984年公社废。改为大营区。1988年改区为大营镇。1992年,大营镇驻大营,辖5个坝区、3个山区共8个办事处,57个自然村,81个生产合作社,总面积128平方千米,总户数4669户、17221人。1996年,面积128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大营、奎南、东元、三村、茨塘、束刻、麦依甸等8个行政村。东接西山区,南连勤劳乡,西以螳螂川为界与永定镇相望,北靠者北、赤鹫两乡。辖8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2006年,将原勤劳乡所辖旧县行政村,原者北乡所辖河东、白石岩2个行政村划归大营镇管辖,全镇辖大营、麦垅、奎南、东元、三村、茨塘、束刻、麦依甸、旧县、白石岩、河东11个行政村。【邮编】650400【2008年代码】530124102:~201大营村 ~202麦垄村 ~203奎南村 ~204东元村 ~205三村村 ~206茨塘村 ~208麦依甸村 ~209旧县村 ~210河东村 ~211白石岩村【2006年代码】530124102:~201大营村 ~202麦垄村 ~203奎南村 ~204东元村 ~205三村村 ~206茨塘村 ~207束刻村 ~208麦依甸村 ~209旧县村 ~210河东村 ~211白石岩村

原永定镇位于富民县西南部,富民坝子中部,螳螂川穿镇而过。县政府驻地。面积152.6平方千米,人口4.56万人(2006年)。辖城南、城北2个社区,永一、永二、瓦窑、北邑、西邑、兴贡、清河、拖担、西山、松林、麦场、黄坡、仓前、元山、永安、北营、南营、龙马1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前街108号。海拔1679米。古迹有河上洞、皇亭子、文庙和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永定桥。【沿革】明朝设左右所,清朝沿袭。民国2年(1913)属南区,民国8年为中心区,民国22年(1933)撤中心区,分设玉屏、逢源、西华3乡(镇)。1950年设中心区,后改属一区。1952年改为永定镇。1958年秋撤镇,属勤劳公社。10月并归富民公社,次年3月仍分属勤劳公社。1963年成立永定公社。1984年恢复永定镇。 1992年全镇面积61平方千米,共有7066户、 23306人,驻前街,辖5个坝区、两个半山区、1个山区共8个办事处、65个自然村、16条街。1996年,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辖永一、永二、瓦窑、西邑、北邑、拖担、清河、兴贡8个行政村。地处东经102°13′-102°47′、北纬25°08′-25°37′,东邻大营镇,南连勤劳乡和西山区,西与禄丰县接壤,北靠者北乡。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共68个自然村、73个村民小组。2006年,将原勤劳乡所辖西山、仓前、永安、黄坡、元山、松林、麦场7个行政村,原者北乡所辖南营、北营、龙马3个行政村划归永定镇管辖。【邮编】650400【2008年代码】(没有2个社区代码,其他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4101:~001城南社区 ~002城北社区 ~201永一村 ~202永二村 ~203瓦窑村 ~204北邑村 ~205西邑村 ~206兴贡村 ~207清河村 ~208拖担村 ~209西山村 ~210仓前村 ~211永安村 ~212黄坡村 ~213元山村 ~214松林村 ~215麦场村 ~216南营村 ~217北营村 ~218龙马村

附:原勤劳乡位于富民县南部,距县城3千米。昆(明)富(民)公路过境。古迹有建于元、明时的古寺觉海寺、净源寺。民国2年(1913)属南区,民国22年(1933)分为伏龙镇(部分村)与永庆乡。1950年恢复南区,后并一区。1955年撤区,分设仓前、西山、松林3个乡。1956年并为仓前乡,下设仓前、黄坡、永安、西山、松林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夏建立勤劳公社。10月并归富民公社,次年3月仍恢复勤劳公社。1961年10月划出散旦地区,成立散旦公社。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改为勤劳区。1988年改区为乡。1992年,总面积55方千米,总户数3682户、13416人,乡政府驻大西山村南海马湾,辖6个坝区,2个半山区共8个办事处,39个自然村,84个生产合作社。1996年,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仓前、旧县、黄坡、西山、元山、永安、松林、麦场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大西山。2006年撤销勤劳乡,所辖西山、仓前、永安、黄坡、元山、松林、麦场7个行政村划归永定镇管辖,旧县行政村划归大营镇管辖。

 

2010年撤乡设镇。

罗免彝族苗族乡位于富民县西北部,距县城18千米。面积136平方千米,人口1.43万人(2006年)。辖罗免、小甸、麦加营、麻地、糯支、石板沟、则核、西核、者北、高仓10个行政村。乡政府驻者北街。109国道过境。

【沿革】民国2年(1913)罗免乡属北区。民国21年(1932),禄丰县飞地石板沟地区归属富民县北区辖,民国22年改北区为兴隆镇,仍辖罗免地区。1950年属北区。1951年改北区为三区,仍辖罗免地区。同年11月划入武定县飞地麦家营、荞地山、腊水田、庄房等村归三区辖,1952年12月并属一区。1955年划人武定县鸡街、撒嘎拉、总管营、小甸等4村为一区的小甸乡。1956年撤区,罗免、小甸、西核、则核、糯支、石板沟、麦家营等地合并为罗免乡。1958年秋属革新公社,10月并归富民公社,小甸、鸡街等4村划还武定县。次年3月仍分设革新公社。1961年改为者北公社,仍辖罗免地区。1962年成立罗免公社,辖6个生产大队,1972年原小甸诸村和麻地诸村再次划归富民县,分属罗免公社的小甸与麻地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4月,改公社为区,1988年2月,改区为罗免彝族苗族乡。1992年末,总面积101平方千米,共2225户、9423人,乡政府设在大罗免村,辖2个半山区、6个山区共8个办事处,69个自然村、73个合作社。1996年,面积101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罗免、小甸、麦家营、麻地、西核、糯支、则核、石板沟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罗免村大罗免村民小组。2006年,将原者北乡所辖者北、高仓2个行政村划归罗免彝族苗族乡管辖。

【邮编】650401【2008年代码】530124203:~201者北村 ~202高仓村 ~203罗免村 ~204小甸村 ~205麦家营村 ~206麻地村 ~207糯支村 ~208石板沟村 ~209则核村 ~210西核村【2006年代码】530124203:~201罗免村 ~202小甸村 ~203麦家营村 ~204麻地村 ~205糯支村 ~206石板沟村 ~207则核村 ~208西核村 ~209者北村 ~210高仓村

附:原者北乡位于富民县西北部,距县城15千米。108国道纵贯乡境。1950年设者北乡,1958年属革新公社,1961年设者北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置乡。原者北乡民国2年(1913)属北区,民国22年(1933)改称兴隆镇。1950年仍属北区,1951年改为三区。1955年改为者北乡。1958年夏成立革新公社,10月并归富民公社,次年3月仍分设革新公社。1961年改为者北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区。1988年改为者北乡。原驻址设于站上村与南营村之间,1990年7月迁者北街。1992年末,总面积75平方千米,总户数3000户、11689人,辖5个坝区和2个山区共7个办事处,65个自然村,81个合作社。1996年,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辖者北、高仓、河东、南营、北营、龙马、白石岩7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乡政府驻者北街139号,邮编650401。2006年,撤销者北乡,所辖南营、北营、龙马3个行政村划归永定镇管辖,河东、白石岩2个行政村划归大营镇管辖,者北、高仓2个行政村划归罗免彝族苗族乡管辖。

 

2010年撤乡设镇。

赤鹫乡位于富民县东北部。面积167平方千米,人口0.97万人(2006年)。辖永富、赤鹫、龙潭、玉屏、东核、咀咪哩、平地、普黑呢、普桥、啊纳宰10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正义村,距县城20千米。海拔1660―2673米,北(营)青(平)公路过境。

【沿革】民国2年(1913)属北区,分为8甲。民国22年(1933)设凤升乡,后因匪患,分设东山乡。民国24年东山乡废。民国38年(1949)8月建立凤升乡解放委员会,属寻(甸)禄(劝)边区人民政府所辖。1950年属富民县北区。1951年属三区。1953年属一区。1956年设永富乡。1958年成立永进公社,10月并归富民公社,次年3月仍分属永进公社。1962年设赤鹫公社,1984年改为区。1988年改为赤鹫乡。东临西山区飞地迤六和散旦乡,南靠大营镇,西连者北、罗免两乡和禄劝县,北与款庄乡相连。1992年末,总面积167平方千米,共2246户、9611人,辖10个办事处、64个自然村、70个合作社,乡政府驻正义村。1996年,面积167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赤鹫、永富、龙潭、玉屏、东核、咀咪哩、平地、普桥、普黑泥、阿纳宰10个行政村。

【邮编】650402【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4204:~201永富村 ~202赤鹫村 ~203龙潭村 ~204玉屏村 ~205东核村 ~206咀咪哩村 ~207平地村 ~208普黑泥村 ~209普桥村 ~210阿纳宰村

 

2010年撤乡设镇。

东村乡位于富民县东北部,距县城67千米。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1.31万人(2006年)。辖东村、新庄、杜朗、石桥、祖库、中民、东庄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东村街。

【沿革】明洪武年间,武定府土司备粮归顺武定府,洪武帝赐阿英姓凤,改授武定军民府土总管,凤氏势力扩大,与四马头(款庄东村)地区的土司安氏联姻,后凤朝文又与安氏联姻,安氏以寻甸之脚迫补、颇补河外之四马头地区为妆奁,地归凤氏,实属武定府禄劝县。嘉靖六年(1527),实行“改土归流”,四马头地区又归还寻甸县,清代为那厘里一、二甲,民国时期为太华乡。1949年5月建立太华乡解放委员会,隶属寻(甸)禄(劝)边区人民政府。1950年属寻甸县五区,在款庄设马街乡,东村设乐平乡。1958年成立跃进公社,辖东村、新庄、乐在、响石、杜朗、中民6个管理区。1963年成立款庄区,下分东村、乐在、中民3个公社。11月划归富民县。1966年撤区,成立款庄、东村两个公社。1984年4月改公社为区。1988年撤区分为款庄乡和东村乡。1992年末,总面积120平方千米,全乡7个办事处、62个自然村,共3176户、13080人,乡政府设东村街,辖7个办事处、62个自然村、81个合作社。1996年,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东村、乐在、杜朗、石桥、祖库、中民、新庄7个行政村。

【邮编】650405【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4205:~201东村村 ~202新庄村 ~203杜朗村 ~204乐在村 ~205石桥村 ~206祖库村 ~207中民村

 

2010年撤乡设镇。

款庄乡位于富民县东北部,距县城59千米,距市区60千米。面积185平方千米,人口2.22万人(2006年)。辖马街、热水、多宜、徐谷、新民、对方、青华、青平、和平、宜格、拖卓11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马街。北(营)青(平)、普(吉)东(村)公路过境。古迹有建于前清的魁阁和白龙寺。

【沿革】明洪武年间,武定府土司备粮归顺武定府,洪武帝赐阿英姓凤,改授武定军民府土总管,凤氏势力扩大,与四马头(款庄东村)地区的土司安氏联姻,后凤朝文又与安氏联姻,安氏以寻甸之脚迫补、颇补河外之四马头地区为妆奁,地归凤氏,实属武定府禄劝县。嘉靖六年(1527),实行“改土归流”,四马头地区又归还寻甸县,清代为那厘里一、二甲,民国时期为太华乡。1949年5月建立太华乡解放委员会,隶属寻(甸)禄(劝)边区人民政府。1950年属寻甸县五区,在款庄设马街乡,东村设乐平乡。1958年成立跃进公社,辖东村、新庄、乐在、响石、杜朗、中民6个管理区。1963年成立款庄区,下分东村、乐在、中民3个公社。11月划归富民县。1966年撤区,成立款庄、东村两个公社。1984年4月改公社为区。1988年撤区分为款庄乡和东村乡。1992年,全乡面积185平方千米,共5093户,20265人,辖11个办事处,104个自然村,112个合作社,乡政府驻地马街。1996年,面积185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马街、热水、青平、青华、和平、宜格、新民、多宜甲、拖卓、对方等11个行政村。

【邮编】650404【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4206:~201马街村 ~202热水村 ~203多宜村 ~204徐谷村 ~205新民村 ~206对方村 ~207青华村 ~208青平村 ~209和平村 ~210宜格村 ~211拖桌村

 

2010年撤乡设镇。

散旦乡位于富民县东部,与嵩明县和五华区厂口街道接壤。面积101平方千米,人口1.05万人(2006年)。辖散旦、汉营、沙营、翟家、甸头、门前地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散旦街87号,距县城19千米,距昆明44千米。普(吉)东(村)公路过境。

【沿革】原属嵩明县。民国13年(1924)匪患频繁,建立龙田县,县衙设散旦街。民国20年(1931),龙田县废,昆明县的迤六、瓦恭,富民县的束刻中村,仍各归其主,篙明县的散旦、鲁南、“三营”束刻上村,以及中村住户仍归篙明县的邵甸区,设龙泉乡管辖。1950年改为散旦乡,嵩明的束刻上村及中村住户划归富民。1958年4月1日,散旦乡划归富民,属勤劳公社管辖,10月并归富民公社,次年3月又分属勤劳公社。1961年10月,由勤劳公社划出成立富强公社。1962年改为散旦公社。1984年4月,公社废,改为散旦区。1988年2月改为散旦乡。1992年末,总面积101平方千米,共2487户、10219人,乡政府设散旦街, 辖6个办事处、37个自然村、64个合作社。1996年,面积101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散旦、汉营、沙营、门前地、甸头、翟家村6个行政村。

【邮编】650403【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0124207:~201散旦村 ~202汉营村 ~203沙营村 ~204翟家村村 ~205甸头村 ~206门前地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