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晋宁区

[行政区划代码]530115 [邮政编码]650600 [区号]0871 [拼音]Jìnníng Qū [英文]Jinning District

位置面积 昆明市晋宁区位于昆明市西南部,滇池南岸。西临安宁市,北接西山区、呈贡区,东、南、西南分别与澄江市、玉溪市红塔区、江川区、峨山彝族自治县、易门县接壤。全区总面积1336.77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7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63%。全区户籍人口29.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9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4.5%。2022年末,全区少数民族人口3.62万人。

政区划分 昆明市晋宁区辖3个街道、3个镇、2个民族乡:昆阳街道、宝峰街道、晋城街道、二街镇、上蒜镇、六街镇、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区政府驻昆阳街道郑和路365号。

名胜古迹 石寨山古墓群、马哈只墓碑、河泊所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988),寒武纪线界线层型剖面、观音洞壁画等

地名由来 据《徐霞客游记》:“至唐武德中,以其为晋时宁州统会之地,置晋宁县,此州名之所由始也。”

历史沿革 晋宁历史悠久,为古滇国文化发祥地之一。汉武帝时设立益州郡,郡治设在滇池县(今晋宁县晋城镇);昆阳则属于建伶县。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迁往味县(今曲靖市内),滇池县和建伶县仍归建宁郡管辖。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为晋宁郡,郡治在滇池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晋宁州,属昆州管辖。昆阳改称望(一作万)水县,属钩州管辖。天宝后期,两地为南诏所有,晋宁改称晋川,昆阳改称渠滥川。大理国时,晋宁称阳城堡,昆阳叫巨桥城,同属鄯阐府。元代设晋宁州和昆阳州,明、清袭用,直到民国初。1913年废道改州为县,设晋宁县和昆阳县。

1949年12月18日,成立昆阳县人民政府,1950年1月27日,成立晋宁县人民政府。两县同属滇中区,后改玉溪专区。1958年2月,昆阳、晋宁两县合并,县名为晋宁,县城设在昆阳,属玉溪专区。1960年划归昆明市。2016年,撤销晋宁县,设立昆明市晋宁区。

 

晋宁、昆阳两县“夏商属梁州,周属雍州”。公元前277年,楚国大将庄蹻开滇,因秦攻楚,断了归路,“变服从其俗”,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修筑苴兰城,自称“滇王”,建都于今晋宁县晋城附近。秦使常颊略通五尺道,置隶昆阳为河西县(今古城镇一带),属滇国。西汉,元鼎初(公元前116~111)属群舸、越嵩。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派郭昌率巴、蜀兵攻滇,在击灭滇国联盟部落劳浸、靡莫(今曲靖地区)后,挥军直指滇国,第十代滇王尝羌率众“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武帝仍封之为滇王,“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以其领地设益州郡,滇王国都和益州郡治均设于滇池县(今晋城地区),同时置建伶县(今昆阳地区)。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治所由滇池县(今晋城)迁往味县(今曲靖市)。晋泰始七年(271),将建宁、永昌等四郡从益州郡划分出来建立宁州。永嘉二年(308),改宁州郡为晋宁郡,晋宁仍称滇池县,昆阳则由建伶改为冷邱(地域增加昆阳至玉溪一带),东晋初又改冷邱为建伶。其后没于李特,又没于符氏,太和八年(484)复为东晋所有。隋开皇十五年(595)昆阳为昆州驻地,不久废除。从元封二年至隋初的7个多世纪间,滇池县一直作为历代王朝的郡治。

唐武德四年(621),于东部以晋朝曾为宁州治所的滇池县置晋宁县,属昆州,晋宁县名从此始。于西部置望水县(昆阳),属钩州。天宝后没于南诏,晋宁称晋川,昆阳称渠滥川。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大理国在晋城置阳城堡部,在昆阳设巨桥部,同属鄯阐府。元宪宗七年(1257),晋城置阳城堡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在昆阳置巨桥万户府(驻堡孜)。至元十二年(1275),巨桥万户府改昆阳州,同时在古城置河西县,至元十七年(1280)废河西县。至元十三年(1276),赛典赤改阳城堡万户府为晋宁州,州治在晋城。【一说为:元至正七年(1347),立阳城堡为万户府。十一年(1351)设巨桥万户府,领三泊(今安宁市的县街一带)、易门2县,同属中庆路。不久又将阳城堡万户府、巨桥万户府改为晋宁州和昆阳州。】

明清时晋宁、昆阳县同属云南府。其间,晋宁于明初领呈贡、归化2县。清康熙七年(1668)裁归化附呈贡。不久昆阳裁三泊附安宁,易门设县。明代为里(乡)制,晋宁划分为4里,昆阳划分为5里。弘治十四年(1501),原晋宁州有550户,8634人。清前期为路,后期为区。晋宁划为中、南、西、北4个区。县城及其近郊为中区,六街一带为南区,上蒜公路以下为西区,新街一带为北区。昆阳划为4个区。县城及近郊为中区,宝峰一带为南区,凤踪以东为东区,双河一带为西区,海口、二街片为北区。清乾隆二十五年(1703),人口为44216人;道光二十年(1840),人口达90164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人口为33522人,宣统三年(1911),原晋宁州有36194人,原昆阳州有59698人。

民国初称晋宁州和昆阳州,属滇中道;民国2年(1913)废道改州为县。民国元年(1912),晋宁县城及近郊设州前乡。民国18年(1929)昆阳县改为5区制。民国19年(1930),昆阳居仁等四铺划为第一区。民国21年(1932),晋宁县改为4区制,昆阳县改为6区制。民国26年(1937)昆阳县废闾邻制改为保甲制。民国29年(1940),晋宁县辖1镇、3乡:晋益镇、河东乡、河西乡、永宁乡,昆阳县辖1镇、4乡:城关镇(县城及近郊),内甸乡(双河一片),仁德乡(二街),平定乡(海口片),河西乡(古城镇片)。1949年,晋宁县辖38个保,133个甲,昆阳县辖69个保,246个甲。

1949年底,晋宁县按原1镇3乡建立4个区:第一区为晋城近郊,驻地晋城;新街片为二区,驻地新街;河泊片为三区,驻河泊所;段七片为四区,驻段七。同年5月,将四区的六街片划出建立第五区,人民政府驻地六街。1950年5月晋宁县调整为3个区,第四、五两区合并为三区,驻地段七;原二、三区合并为第二区,驻地新街;第一区不变。1950年1~6月,昆阳县建1镇7区人民政府。即:中和镇(驻县城)、中宝区(驻南村)、宝山区(驻上方新街)、仁德区(驻二街)、河西区(先驻大河街,后迁下方古城)、海口区(驻中兴街)、内甸区(驻椿树营)、九渡区(驻夕阳街)。1950年6月至1951年3月,昆阳县中宝、宝山、中和镇合并,改称中和区,区政府驻县城;仁德、河西两区合并改称仁河区,区政府驻二街;内甸与九渡合并称内九区,区政府驻椿树营;海口区不变。1951年4月,昆阳县中和、仁河、海口、内九4个区顺序改为第一、二、三、四区,区公所驻地未变。

1952年,晋宁、昆阳两县,在区下设乡人民政府(习称小乡),昆阳建立49个小乡,晋宁建立31个小乡。1953年10月,昆阳县第四区的贾姑乡9平方千米划归易门县;将四区的夕古牙、法毫两个乡共21平方千米划归峨山县。1953年12月由澄江县划出南山、化乐、河涧、大西4个乡,共64平方千米入晋宁县。1954年,由昆阳县划出白鱼、里仁、和平、中平、青哨5个小乡175.7平方千米入昆明。1月,昆阳县第三区(海口片)15个乡划归昆明市第十区,第四区(内九区)改为第三区。7月,晋宁县第二区(今新街乡)划并第一区,驻地晋城;将第一区所属的化乐、大河3个乡(一说为石碑~河涧乡)划归第三区改为第二区,驻地段七。

1955年峨山县将第二区的上保安、下保安、田心、田房、雷响田及马鞍村共5.5平方千米划入昆阳县。1956年1月,由呈贡县划出安江、富有、化城、中卫、白云、马金铺、大营、横冲、海晏9个乡141平方千米入晋宁县。1956年将后河村17.1平方千米划归玉溪县。1956年1月由呈贡划来的9个乡归晋宁成立第三区;至此,晋宁县共3个区。1956年6月,晋宁县撤销原3个区的建制,将区属下的31个小乡合并为8个大乡1个镇。即:上蒜、六街、新街、小海、小寨、大河、化乐、石碑乡和晋城镇。1957年8月12日,昆阳县撤销3个区及所属27个小乡(当时有22个小乡的夕阳地区划归峨山县)合并为9个大乡1个镇,即:二街、甸头、古城、南村、兴田、兴旺、昌韩、宝峰、双河乡和城关镇。1957年12月26日将昆阳县的木鲜乡划归易门县;同时将杨柳河、夕阳、保安3个乡,共89.8平方千米由昆阳划归峨山县。1958年1月,江川县划出关岭、干海、新寨3个乡入晋宁县。

1958年7月,呈贡县的龙街、洛羊、七甸、吴家营、马金铺5个区(公社)及其下属的45个小乡共340.15平方千米,69878人,并入晋宁县。1958年9月将19个大乡(不包括原呈贡县部分)合并成4个公社:上蒜公社(1958年后先后改称小寨、晋城3社)包括上蒜、六街两个乡及小寨乡的部分;红旗公社包括化乐、大河、石碑、小海、新街、小寨(大部分)6个大乡和晋城镇;东方红公社(后改南村、昆阳公社)包括南村、兴旺、兴田、宝峰、双河、昌韩6个大乡和城关镇;卫星公社(后改古城、二街公社)包括二街、甸头、古城3个大乡。全县4个公社下辖44个管理区。1959~1960年4月,将4个公社划为8个:上蒜公社划分为上蒜、六街两个公社;晋城公社划分为晋城、新街两个公社;昆阳公社划分为昆阳、宝峰两公社;双河、古城两个公社不变。

1960年2月8日,晋宁县由玉溪专区划归昆明市管辖。1960年4月,公社又由8个合并为5个,六街并入上蒜,新街并入晋城,宝峰并入昆阳,其余不变。1961年2月3日,易门县将木蚱乡(44.9平方千米),峨山县将保安、夕阳、打黑、白马龙4个管理区共89.8平方千米划回晋宁县。1961年4月将5个公社分为11个,即:二街公社分为二街、古城两个公社;昆阳与宝峰分开;上蒜与六街分开;晋城分为晋城、新街、化乐3个公社;夕阳地区从峨山县划回新建夕阳公社;双河公社不变。

1961年5月,呈贡从晋宁县划出,设昆明市呈贡县。1964年10月6日及1966年,先后将时属双河公社的老鹳箐、法寨两个村共34.2平方千米划入玉溪市。1965年,由昆阳公社划出城关大队建立昆阳镇。至此,全县共辖1镇11乡132个大队。1967年3月,全县11个公社和1个镇先后成立公社、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管委会,下辖133个大队、812个生产队。

 

1983年4月,撤销公社建制,改建为3个镇和8个乡。即:二街、宝峰、双河、夕阳、上蒜、六街、新街、化乐8个乡及昆阳、晋城、古城3个镇(这时,原县直辖镇并入昆阳公社建为昆阳镇),原公社所辖133个大队改为134个村民委员会。1983年6月建的8个乡3个镇,改为11个区公所和两个区辖镇。即:二街、河西、中和、宝峰、双河、夕阳、六街、上蒜、晋城、化乐、新街区公所,晋城区辖晋城镇,中和区辖昆阳镇。原乡辖134个村委员会改建为125个乡、4个办事处(两城区)。

1987年4月(1988年1月),晋宁县撤区改乡,全县设二街、中和、宝峰、双河、夕阳、上蒜、六街、化乐、新街9个乡,昆阳、晋城、古城3个镇。下辖129个办事处、4个居委会、596个农业合作社。(一说,原区公所下辖125个乡改为办事处,4个城镇办事处不变)

1996年,晋宁县辖3个镇、9个乡:昆阳镇、晋城镇、古城镇、二街乡、化乐乡、中和乡、宝峰乡、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上蒜乡、六街乡、新街乡。县政府驻昆阳镇。

2000年末,晋宁县辖3个镇、9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4个居委会、129个村委会,528个自然村,618个村民小组。

2001年,宝峰乡撤乡设镇。2001年,全县辖4个镇、8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昆阳镇、晋城镇、古城镇、宝峰镇、中和乡、二街乡、上蒜乡、六街乡、化乐乡、新街乡、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

2006年1月20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中和乡及古城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昆阳镇,镇政府驻原中和乡政府驻地;撤销化乐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晋城镇,晋城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昆阳镇、晋城镇、宝峰镇、二街乡、新街乡、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上蒜乡、六街乡。共有4个居委会、129个行政村。

2009年7月,撤销宝峰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昆阳镇;同年,撤销二街乡、上蒜乡、六街乡、新街乡,设立二街镇、上蒜镇、六街镇、新街镇(云政复〔2009〕43号)。

2011年2月17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昆阳镇,设立昆阳街道。2011年末,全县辖1个街道、4个镇、2个民族乡:昆阳街道、晋城镇、二街镇、上蒜镇、六街镇、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共有5个居委会、129个村委会。

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云南省调整昆明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87号):同意撤销晋宁县,设立昆明市晋宁区,以原晋宁县的行政区域为晋宁区的行政区域,晋宁区人民政府驻昆阳街道郑和路365号。

2017年,昆明市政府批复同意晋宁区设立宝峰街道(昆政复〔2017〕15号)。

2021年,省政府(云政复〔2021〕2号)批复同意撤销晋城镇,设立晋城街道。至此,晋宁区辖3个街道、3个镇、2个民族乡:昆阳街道、宝峰街道、晋城街道、二街镇、上蒜镇、六街镇、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77万人,乡村人口16.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63%。全区户籍总户数12.90万户,户籍总人口29.25万人,比上年增长0.4%;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5.9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4.5%,与上年末持平。

2022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34.8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24%。全区户籍总户数12.28万户,户籍总人口29.14万人,比上年增长0.3%;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5.8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4.5%,与上年末持平。少数民族人口3.62万人。

2021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34.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5%。全区户籍总户数12.21万户,户籍总人口29.04万人,比上年增长0.6%;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5.8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4.5%,比上年末提高3.5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3.59万人。

2020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34.6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5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5%。 全区户籍总户数12.10万户,户籍总人口28.88万人,比上年增长0.3%;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4.7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1.0%,比上年末提高9.6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3.54万人;男性14.30万人,女性14.58万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晋宁区常住人口346268人,其中:城镇人口174998人,占50.54%;乡村人口171270人。各乡镇(街道)人口:昆阳街道127302人,宝峰街道20440人,晋城镇121802人,二街镇17728人,上蒜镇34727人,六街镇10935人,双河彝族乡7498人,夕阳彝族乡5836人。

2019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1.06万户,户籍总人口28.79万人,比上年增长0.6%;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1.9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4%,比上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3.50万人。

2014年末,全县面积1336.6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9.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61万人,城镇化率39.1%,农业人口19.01万人,占总人口的67.70%。有彝族、回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

2011年末,全县面积1336.6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53万人,户籍人口27.9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5万人,农业人口23.35万人,非农业人口4.59万人。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彝族、回族、哈尼族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晋宁县常住人口283784人,其中,昆阳镇111142人,晋城镇62057人,二街镇15350人,新街镇34510人,上蒜镇33287人,六街镇11374人,双河彝族乡8538人,夕阳彝族乡7526人。

2000年末,晋宁县人口83916户265812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晋宁县常住人口267739人,其中,昆阳镇22521人,古城镇24623人,晋城镇40784人,二街乡15035人,中和乡37538人,宝峰乡16518人,双河乡9682人,夕阳乡10696人,上蒜乡33388人,六街乡12132人,化乐乡13252人,新街乡31570人。

1964年7月1日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36005户,145001人。

1953年7月1日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晋宁、昆阳两县共有30816户,121025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