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区

[行政区划代码]530112 [邮编]650118 [区号]0871 [拼音]Xīshān Qū [英文]Xishan District

位置面积 西山区是昆明市辖区。位于昆明市西面,东濒碧波荡漾的滇池,与官渡区、呈贡区隔水相望,与五华区接攘,西邻安宁市、禄丰市,南连晋宁区,北接富民县、嵩明县。全区总面积879.77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含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托管范围),其中滇池水域面积约111.81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8.31万人,城镇化率95.42%。全区户籍人口59.86万人。全区少数民族人口102489人,占总人口的17.12%,其中,彝族38850人,白族25063人,回族1705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21517人。

政区划分 昆明市西山区辖10个街道:金碧街道、永昌街道、前卫街道、福海街道、棕树营街道、马街街道、西苑街道、海口街道、碧鸡街道、团结街道。区政府驻西苑街道秀苑路188号。

名胜古迹 聂耳墓、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石龙坝水电站、大观楼、海口川字闸、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988年),云南民族博物馆

地名由来 因境内西山得名。

历史沿革 原属昆明县(1953年昆明县并入昆明市)。1956年10月设立西山区,辖原昆明市第八区、第九区所辖22个乡。

1983年2月17日,西山区管辖的虹山区域及居民住宅区划归五华区,并命名为“虹山新村”;其范围内农业户,仍归西山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8个公社改为办事处,大队改为小乡;全区辖8个农村办事处及马街、黑林铺、中滩3个城镇办事处,62个小乡(其中民族乡18个)。

1988年2月,乡镇体制改革,办事处改建乡(镇),改东风、海联为马街、黑林铺;建立马街镇、黑林铺镇、碧鸡镇、海口镇;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自族乡、沙朗白族乡、厂口乡,原小乡改称办事处;全区辖4镇4乡、1个街道办事处(乡级),13个城镇居委会、62个农村办事处,454个自然村,380个村委会,568个生产合作社。

1992年,全区总面积1053.3平方千米。辖1街道、4镇、1乡、3民族乡:棕树营街道、马街镇、黑林铺镇、海口镇、碧鸡镇、厂口乡、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白族乡、沙朗白族乡。共有13个城镇居委会、62个农村办事处,454个自然村,380个村委会,568个生产合作社。区政府驻马街镇。

2001年,全区辖1个街道、4个镇、1个乡、3个民族乡:棕树营街道、马街镇、黑林铺镇、碧鸡镇、海口镇、厂口乡、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白族乡、沙朗白族乡。2003年3月20日,云政复〔2003〕19号:撤销西山区马街镇、黑林铺镇,设立马街、黑林铺街道办事处;6月20日,马街镇、黑林铺镇正式撤镇设立街道。

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2号)调整昆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的行政区划。将西山区的沙朗、厂口2个乡;黑林铺街道办事处机关,黑林铺、普吉、大塘、海源、联家、普吉、团山7个村(居)委会,昭宗村委会部分;马街街道办事处的洪园、黄土坡2个社区居委会,红联、梁源、张峰3个村(居)委会部分;棕树营街道办事处的潘家湾居委会、棕树营东片区居委会部分划归五华区管辖。调整后,西山区总面积791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约8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近45万人。辖棕树营、马街、金碧、土桥、永昌、福海、前卫7个街道,碧鸡、海口2个镇,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白族乡。

2005年10月18日,撤销西苑综合开发区管委会,成立西苑街道。2006年3月22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团结彝族白族乡和谷律彝族白族乡,设立团结镇,镇政府驻原团结彝族白族乡政府驻地。2006年末,西山区辖7个街道、3个镇:马街街道、前卫街道、福海街道、金碧街道、永昌街道、棕树营街道、西苑街道、碧鸡镇、海口镇、团结镇。共有62个居委会、35个村委会。共有62个居委会、35个行政村。区政府驻西苑街道。

2009年,昆明市决定将西山区盘龙江以西,广福路以南,船房河以东12.5平方千米区域划由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所涉及的移交范围包括隶属前卫街道的金河社区、太河社区、星海社区、金家社区,隶属福海街道的大坝社区、周家社区、陆家社区的部分居民小组,以及新河社区2个居民小组的部分区域。7月1日零时起,西山区将以上涉及区域内的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职责正式移交度假区接管。2009年,撤销碧鸡镇、海口镇、团结镇,设立碧鸡街道、海口街道、团结街道。至此,全区辖10个街道:西苑街道、马街街道、金碧街道、永昌街道、前卫街道、福海街道、棕树营街道、碧鸡街道、海口街道、团结街道。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8.31万人,比上年增长0.47%,城镇化率95.42%。全区户籍人口59.86万人,比上年增长1.18%。从年龄结构看,0-17岁人口101373人,18-34岁人口93671人,35-59岁人口238510人,60岁以上人口为165068人。全区少数民族人口102489人,占总人口的17.12%,其中,彝族38850人,白族25063人,回族1705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21517人。

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7.85万人,比上年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0.2‰。城镇化率94.17%。全区户籍人口59.16万人,比上年增长1.3%。少数民族人口100371人,占总人口的17.0%。年龄结构:0-17岁人口100158人,18-34岁人口96109人,35-59岁人口241221人,60岁以上人口为154131人。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38083人,白族24618人,回族16865人。其他少数民族合计20805人。

2021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6.60万人,城镇化率94.02%。全区户籍人口584077人,比上年末增长1.3%。年龄结构:0-17岁人口99080人,18-34岁人口98363人,35-59岁人口240561人,60岁以上人口为146073人。少数民族人口98275人,占总人口的16.8%。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37412人,白族24143人,回族16647人。其他少数民族合计20073人。

202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6.10万人。全区户籍人口576434人,比上年末增长1.1%。年龄结构:0-17岁人口96695人,18-34岁人口101319人,35-59岁人口236050人,60岁以上人口为142370人。少数民族人口96031人,占总人口的16.7%。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36601人,白族23642人,回族16483人。其他少数民族合计19305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西山区常住人口960746人,其中城镇人口893729人,乡村人口67017人。各街道、度假区人口:马街街道101761人,金碧街道104151人,永昌街道76502人,前卫街道129550人,福海街道164346人,棕树营街道66517人,西苑街道53148人,碧鸡街道39166人,海口街道69019人,团结街道34643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121943人。

2019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9.7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6%。全区户籍人口570292人,比上年末增长2.2%。年龄结构:0-17岁人口94596人,18-34岁人口101466人,35-59岁人口234812人,60岁以上人口为139418人。少数民族人口87757人,占总人口的15.4%。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34258人,白族21738人,回族15493人。其他少数民族合计16268人。(根据该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2019年末常住人口修订为93.20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西山区常住人口753813人,其中:西苑街道51558人,马街街道82100人,金碧街道130470人,永昌街道53600人,前卫街道58687人,福海街道122060人,棕树营街道52314人,碧鸡街道35705人,海口街道78163人,团结街道31737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57419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山区常住人口603363人,其中:棕树营街道82890人,马街镇237086人,黑林铺镇115598人,碧鸡镇33944人,海口镇76563人,团结彝族白族乡23101人,谷律彝族白族乡7525人,沙朗白族乡17536人,厂口乡9120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西山区总户数64210户,总人口288266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西山区总户数84493户,总人口332831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西山区总户数35704户,总人口185304人。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昆明县五、六、七区总户数20281户,总人口82476人。

【以下主要根据《西山区志》,略有改动】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置益州郡,设24县,今西山区域为谷昌县领地。三国时期归蜀,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晋时为晋宁郡,隋为昆州。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昆州于滇池西岸,今区境域属州治益宁县。广德二年(764)张建城于昆阳领属地海口,建拓东龟城(今白塔村),以统辖滇池沿岸。唐、宋时期入南诏、大理国,分别属拓东节度使、鄯阐府领地。宝祜三年(1255)大理国设鄯阐府,今区境域大部分为万户、千户和巨桥万户府辖地。元初设昆明二千户,隶属鄯阐万户府,此时,西山区域大部分为鄯阐万户府和巨桥万户府辖地。至元十二年(1275)改置善州及昆明、官渡两县。至元十三年(1276),改善州为中庆路,下设昆明县,不久,并官渡入昆明县,路治昆明,以昆明作为滇池地区行政区名沿用至今。当时今区域大部分为昆明县辖地,其余为昆阳州的一部分。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中庆路为云南府,云南府下设昆明、昆阳等11个州县。昆明为府治,附郭辖左、右、中、前、后五卫及广南卫。今区境域为右卫的一部分。昆明县乡村设置25里,其中的黑林里、沙浪里、班庄里、利一里、普坪里、石鼻里、高峣里等是今区域(指2004年区划调整前的西山区,下同)。清朝初期沿袭明制。清末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7),改里为堡,昆明县辖43堡,其中大渔堡、海源堡、西华堡、沙朗堡、厂口堡、土堆堡、大西堡、张家堡、高峣堡,明朗堡、多依堡、乐亩堡,头村堡,范竹堡、桃园堡等15堡为今西山区域。明、清至民国时期海口为昆阳州辖地。

民国初期,乡村区划沿袭清制。民国27年(1938),昆明县改堡为乡,设8区6镇39乡,今区境为第五区的范竹乡及莲花乡、北仓乡部分地;第六区的沙朗乡、厂口乡、龙庆乡、桃园乡;第七区的西马乡、西华乡、土堆乡、张家乡、云林乡、海源乡、碧鸡乡及大渔镇;第八区的多依乡、明朗乡、乐亩乡、永靖乡等4区1镇18乡。民国28年(1939),推行保甲制度,昆明县设10乡6镇,区内为大渔镇、灵源乡、北新乡、玉案乡、西碧乡及范的乡部分地。

1949年12月底,昆明市各区成立区民联谊会和基层街支会,取代民国时期8个区的行政职能(1951年3月撤销)。今区境域为昆明县玉案乡、西碧乡、灵源乡、苍竹乡、北新乡和大渔镇,人口为81330人。1950年3月23日,昆明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属武定专署。4月境内划为中共昆明县灵源区和高蛲区;8月30日昆明县由武定专区划入昆明市管辖,县名保留。9月14日昆明县在原16乡镇基础上建置6个区,今西山区为第五(原灵源区)、六区(原高蛲区),区公所分别在海源寺、高蛲。10月22日昆明县人民政府宣布废除保甲制度。1952年6月5日,昆明县改为10个区,第五、六、九、十区为今西山区辖地(原五、六区)。同年9月1日,昆明县又划为7个区,第五、六、七区为今西山区辖地。

1953年7月20日,昆明市县合并,撤销昆明县建制,昆明市建10个区,城区为第一、二、三、四区,郊区为第五、六、七、八、九区,第八、九区为今西山区辖地(原五、六、七区)。1954年1月,原昆阳县第三区(海口地区)划归昆明市,改称为昆明市第十区。第八、九、十区为今西山区辖地,区公所驻龙院村、马街、海口。1955年3月24日,昆明市第八区人民委员会成立;3月29日昆明市第九区人民委员会成立。1953年7月~1956年9月,昆明市第八区辖:团结、海源寺、联家、沙朗、梁源、桃源、龙庆、厂口、迄六、瓦恭乡共10个乡。第九区辖:积善、马街、碧鸡、风华、明朗、棋台、龙潭、永靖、雨花、律则、谷律、乐亩乡共12个乡。1954年1月~1956年9月,昆明市第十区辖:白鱼乡、和平乡、里仁乡、中宝乡、中平乡、双哨乡共6个乡。

1956年10月11日,设立西山区,辖原昆明市第八区、第九区所辖22个乡,驻地马街,辖区面积875.388平方千米。同月,昆明市第十区更名为海口区。1958年10月,西山区成立东风、团结、上游3个公社,分别驻梁家河、龙潭、厂口。原22个小乡和由五华区划入的近华、红联两乡改为管理区(注:红联乡、近华乡为红联管理区管理),共辖24个管理区,3个街道办事处,面积876.513平方千米。同年12月21日,海口区撤销区建制,划归安宁县管辖,原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海星公社。1959年海口改建为昆明市海口国营农场。

1960年5月,调整社队规模,西山区改建成东风、海联、碧鸡、团结、谷律、上游、沙朗7个公社。公社驻地分别在梁家河、龙院村、高峣,龙潭、鲁伯祖、厂口、沙朗。1961年4月12日昆明市第四国营农场(海口国营农场)划归西山区管辖,改称西山区海口国营农场(后改为海口公社),驻地中新街。西山区面积增至1053.3平方千米。1961年6月8日,东风、团结、上游3个公社划建为东风、海联、碧鸡、团结、谷律、沙朗、厂口7个公社,加海口公社,全区共8个公社。

1962年,西山区辖8个公社。东风公社:驻梁家河,辖红联、洪园、明波、积善、张峰、大渔、普坪、马街、近华、梁源10个生产大队。海联公社:驻龙院村,辖团山、海源、大塘、联家、普吉、昭宗6个生产大队。碧鸡公社:驻高峣,辖碧鸡、龙门、长坡、猫猫箐、富善、西华、黑荞母、观音山8个生产大队。海口公社:驻中新村,辖中新、白鱼、海门、里仁、和平、中宝、桃树、中平、云龙、青鱼、双哨11个生产大队。团结公社:驻多依村,辖和平、大兴、白眉、棋台、妥吉、龙潭、雨花、花红园、永靖、下冲10个生产大队。谷律公社:驻鲁伯祖,辖朵亩、蔡家、乐亩、谷律、妥排、律则6个生产大队。沙朗公社:驻沙朗,辖大村、东村、桃园、三多、龙庆、陡坡6个生产大队。厂口公社:驻厂口,辖厂口、新民、陡普鲁、瓦恭、迤六5个生产大队。

1963年1月,西山区将8个公社划为21个公社,其中属三级所有制的有:东风、马街、碧鸡、凤华、海联、海口6个公社;属两级所有制的有:龙潭、厂口、瓦恭,迤六、沙朗、龙庆、桃园、永靖、棋台、雨花、红花园、明朗、谷律、乐亩、律则15个公社。1964年1月25日,西山区委将21个公社调整恢复原8个公社,下辖管理区改为62个生产大队。

1968年9月30日,西山区人民委员会改称西山区革命委员会,大队改称生产领导小组,62个生产大队改为62个生产小组。1977年11月,属西山区厂口公社的迤六、瓦恭两个大队划归富民县散旦公社,区境面积减少至994.991平方千米。1980年7月,迤六、瓦恭两地由富民县划入厂口公社,区境面积增至1053.3平方千米。1981年西山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区人民政府。

 

【以下街道资料为本站早期整理,待更新】

 

西苑街道辖5个社区。办事处驻西二环路。

【沿革】2005年10月18日,撤销西苑综合开发区管委会,成立西苑街道。2005年11月增设秀苑、凯苑2个社区。2006年,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3.67万人,辖秋苑、梁源小区、凯苑、碧鸡4个社区。?年,春苑社区由马街街道划入。

 

马街街道位于昆明市区西部城郊结合部,滇池西北岸。辖7个社区。办事处驻华苑路中段。320国道、成(都)昆(明)铁路过境,设有火车西站。

【沿革】明代为昆明县石鼻里、普坪里辖地。清末为大渔、土堆、张家、大西等堡。民国时为大渔镇及灵源乡部分地。1950年为昆明县第五、六区部分地。1954年为昆明市第八、九区部分地。1958年建西山区东风公社,1984年改东风办事处,1988年改建为马街镇。1996年,面积40.2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梁源、洪源、红联、近华、明波、积善、大渔、马街、普坪、张锋10个行政村。2003年,撤销马街镇,设立马街街道;同年6月20日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2006年,面积26.73平方千米,人口5.66万人,辖梁源、明波、马街、积善、张峰、大渔、普坪、春苑、西丽苑、德缘10个社区。?年,将春苑社区划归西苑街道。

【邮编】650106

 

金碧街道位于昆明市区西南部。面积4.44平方千米,人口20.24万人(2006年)。辖15个社区。办事处驻西昌路。文物古迹有东寺塔、锡安圣堂等。“金碧交辉”是昆明古八景之一,也是昆明的象征。

【沿革】1956年设立金碧街道、土桥街道。1956年设土桥街道,1958年土桥、崇仁、东寺街道合并为金马公社,1962年分置土桥、崇仁街道,1969年并置金马地区革委会,1974年析置土桥街道。1996年,盘龙区金碧街道面积0.5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金碧路、崇善街、书林街、后新街、高地村、新桥村、云津市场、巡津新村、巡津街上段、巡津街下段、经贸厅、财政厅、市人民医院、市邮局、市橡胶公司、市服务公司16个居委会;五华区土桥街道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土桥、石桥铺、福荣里、东寺街中段、刘家营、柿花桥、东寺街下段、西岳庙上段、西岳庙下段、工人新村上段、工人新村中段、工人新村下段12个居委会。?年,土桥街道面积1.92平方千米,海拔1892-1894米,人口3.45万人,办事处驻西昌路4号。2006年,金碧街道辖金碧、复兴、得胜桥、巡津新村、书林街、西岳庙、工人新村、卢家营、立夏路、严家地、西坝北、西坝南、弥勒寺、气象路、河南15个社区。

 

永昌街道位于昆明市区西南部。面积3.48平方千米,人口6.65万人(2006年)。辖12个社区。办事处驻云兴路。

【沿革】1986年始建永昌街道。1996年,面积1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辖永昌路上段、永昌路中段、永昌路下段、永兴路上段、永兴路下段、南坝、黄瓜营、螺蛳湾、云坊、昆湖针织厂、虫胶厂11个居(家)委会。2004年由五华区划归西山区。2006年,辖永顺里、永兴路、益康路、黄瓜营、螺蛳湾、永宁里、云纺、金花针织、永和里、永联、马家11个社区。

 

前卫街道位于昆明市区南部。面积25.98平方千米,人口2.28万人(2006年)。辖红庙、金河、官庄、太河、拥护、南坝6个社区。办事处驻前兴路。文物古迹有太极宫。

【沿革】1953年属昆明市第五区,1956年属官渡区,1958年成立前卫公社,1984年改办事处,1988年设镇。1996年,面积26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辖马家、红庙、太河、拥护、金河、小街、双凤、福德、南坝、官庄10个行政村。

 

福海街道位于昆明市区西南部,距市中心2千米。面积15.17平方千米,人口2.68万人(2006年)。辖杨家、河北、船房、福海、陆家、新河、大坝、周家8个社区。办事处驻滇池路。安(宁)石(林)公路等过境。景点有庚家花园、西华园。

【沿革】1950年属昆明县第一区,1953年属昆明市第五区,1956年属官渡区,1958年属前卫公社,1961年设福海公社,1984年改办事处,1988年设乡。1996年,面积21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辖杨家、吴井、永联、河南、河北、船房、福海、陆家、新河、大坝、周家11个行政村。2003年撤销福海乡,成立福海街道。2004年划归西山区管辖。

530112006福海街道:~001船房社区 ~002河北社区 ~003杨家社区 ~004陆家社区 ~005福海社区 ~006新河社区 ~007大坝社区 ~008周家社区

 

棕树营街道位于昆明市近郊。面积2.96平方千米,人口7.84万人(2006年)。辖棕树营南区、棕树营北区、白马东区、白马西区、近华、鱼翅路、土堆、医学院8个社区。办事处驻丹霞路。有人民西路、环城西路、西园路、丹霞路、云山路、茭菱路、菱角塘路、红菱路等街路巷。

【沿革】原系马街镇近华、红联两个办事处范围。1988年建立街道(中国政区大典:1996年始设)。1996年,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辖潘家湾、棕树营、鱼翅路、丹宁、丹平、翠峰、翠华、翠微、晴沙、丹阳10个居委会。

 

碧鸡街道位于西山区中部,距市中心15千米。东临滇池,西接安宁市,南连海口街道,北与团结街道、马街街道毗邻。面积88.74平方千米,人口2.98万人(2006年)。最高海拔2551米,最低海拔1885米(滇池水面)。成(都)昆(明)铁路、320国道和高(跷)海(口)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西山森林公园、徐霞客纪念馆、升庵祠。

【沿革】相传这里曾有野生孔雀,当地的土著人不识,呼为碧鸡,碧鸡镇由此而得名。明、清两朝为昆明县高峣里。清朝后期为高峣堡、西华堡、长坡堡辖地。民国时为西碧乡。1950年属昆明县第六区。1954年属昆明市第九区一部分。1956年属西山区。1958年为东风公社的碧鸡、西华两个管理区。1962年建碧鸡公社。1984年2月更名为碧鸡办事处。1988年改建碧鸡镇。1996年,面积88.6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碧鸡、龙门、富善、西华、观音山、猫猫箐、黑荞母、长坡8个行政村。2006年,辖碧鸡、观音山、西华、龙门、富善、长坡、猫猫箐、黑荞母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高峣。2009年7月,撤镇改设街道。

【邮编】650111

 

海口街道位于西山区南端,东临滇池,南接晋宁县,西连安宁市,北与碧鸡街道毗邻。面积175.97平方千米,人口8.5万人(2006年)。南环铁路、高(跷)海(口)、安(宁)晋(宁)公路过境。螳螂川塬头滇池泄水口置有元代川字闸,可调节滇池水位。螳螂川上石龙坝水电站建于1910年,是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明代徐霞客游历过的“石城”已辟为风景游览地。

【沿革】因是滇池西南的出水口而得名。明代为昆阳州平定乡,清代改称平地乡。民国时属昆阳县。1951年为昆阳县第三区,1954年划为昆明市第十区,1956年10月为海口区, 1958年为安宁县海星公社,1959年为昆明市第四农场,1960年并入西山区,1961年设海口公社,1984年改海口办事处,1987年与中滩城镇办事处合并置海口镇。1996年,面积170.8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辖白渔、海门、里仁、海峰、中新、中宝、中平、桃树、云龙、青鱼、双哨11个行政村。2003年?,面积174.37平方千米,城镇人口50678人,农业人口24395人,流动人口1万余人,辖2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74个村民小组。2006年,辖海门、里仁、白渔、海丰、中新、中宝、桃树、中平、云龙、青鱼、双哨1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中摊街。2009年7月,撤镇改设街道。

【邮编】650114

 

团结街道位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西郊。面积424.39平方千米,人口3.08万人(2006年)。辖和平、龙潭、大兴、白眉、棋台、妥吉、雨花、花红园、永靖、下冲、朵亩、谷律、妥排、律则、乐亩、蔡家16个行政村。办事处驻龙潭街,距昆明市区17千米。浑(水塘)谷(律)、昆(明)富(民)、龙(潭)马(水河)公路过境。境内永胜河、永靖河、明朗河、下冲河、棋台河属金沙江水系。石英砂、储藏量丰富。

【沿革】明代及清中叶以前为昆明县石鼻里、高蛲里的部分地。清晚期为多依堡、明朗堡、永靖堡、乐亩堡辖地。民国时为玉案乡的一部分。1950年属昆明县第五区。1954年属昆明市第九区。1956年属西山区。1958年建公社,因少数民族聚居取名团结公社,辖5个管理区。1961年底划为10个大队。1962年析置谷律公社。1984年改为团结办事处、谷律办事处,1988年改团结彝族白族乡、谷律彝族白族乡(谷律为彝语,意为刺通树多的地方)。1996年,团结彝族白族乡面积254.7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和平、龙潭、雨花、花红园、妥吉、棋台、永靖、下冲、大兴、白眉10个行政村;谷律彝族白族乡面积191.6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谷律、朵亩、妥排、律则、乐亩、蔡家6个行政村。2000年前后,团结彝族白族乡面积254.8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83个自然村,人口2.1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1.2%;谷律彝族白族乡面积171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人口0.85万人,其中彝族0.48万人,白族0.12万人。2006年,撤销团结彝族白族乡和谷律彝族白族乡,设立团结镇,镇政府驻龙潭街。2009年7月,撤镇改设街道。

【邮编】650108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