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官渡区

[行政区划代码]530111 [邮编]650200 [区号]0871 [拼音]Guān Dù Qū [英文]Guandu District

位置面积 官渡区是昆明市辖区。位于昆明主城东南、滇池北岸。东邻宜良县,南接呈贡区,东北与嵩明县交界,西南频临滇池,西北与盘龙区相接,西与西山区相连。全区总面积632.95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含滇池水面)。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62.9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2.1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99.49%。全区户籍户数230899户,户籍人口588551人。数量居前三的少数民族是:彝族、白族、回族。

政区划分 昆明市官渡区辖12个街道:吴井街道、关上街道、金马街道、太和街道、官渡街道、小板桥街道、大板桥街道、矣六街道、六甲街道、阿拉街道、长水街道、小哨街道(其中,大板桥、长水、小哨3个街道由滇中新区管理)。区政府驻关上街道云秀路2898号。

名胜古迹 地藏寺经幢、妙湛寺金刚塔、#赛典赤·赡思丁墓[纪念冢]、凤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筑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988),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

地名由来 官渡区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官渡古称蜗洞,系滇池东岸突起的一个小丘。彝语称“阿勾娄”,意为“螺蛳城”。唐南诏阁罗凤筑拓东城(昆明城)后置东都,便往返于此,取道水路,遂在蜗洞建渡口。渔舟官船都在此停靠以入昆明城。这个建立在螺蛳壳上的村落,从此而得“官渡”之名。宋大理封开国元勋高方泰为岳侯,封地于鄯阐(今昆明),子孙世袭,至高智升时,在蜗洞筑城郭,置府第,建法定禅寺。元阿佐梨杨庆创建妙湛寺,普祥撰《创建妙湛寺碑记》云:“……乡士大夫游赏缆船於渡头,吟啸自若,陶陶而忘返,故有停舟之赋,乃古拓东演习高侯之苗裔生世攸之所也。”。

历史沿革 战国前,“滇在梁州境内”。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因“滇王降汉,置益州郡”,辖二十四县,汉将军郭昌筑郭昌城,以名命县名,后改名为“谷昌县”,今之官渡区当在其范围之内。东汉因之,仍名谷昌。蜀汉时,县名仍旧,隶廉降都督统辖之建宁郡。晋永兴二年(305),建宁郡改属宁州。东晋隆安年间设立晋宁郡,谷昌为其所属。南朝时,宋齐皆袭之。南朝梁元帝时,为爨氏所据。隋初建昆州,不久即废。唐武德元年(618),废谷昌,复置昆州,置益宁县,属剑南道辖之戎州都督府,今区境属州治益宁。开元二十六年(738),南诏并五诏为一。永泰元年(765),南诏王阁罗凤命其长子凤迦异于昆川(州)置拓东城。城址在今五里多、佴家湾、吴井桥、前卫营一带,位于今官渡区境,“既而改称鄯阐府”,属于六节度之一的拓东节度。

五代至宋大理国仍称鄯阐府。宋元丰三年(1080),大理国岳侯高氏起兵平定内乱有功,加封德侯,出镇鄯阐,高氏于蜗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鄯阐府改置善州,领昆明、官渡二县,其中官渡县治在今官渡秀英村。至元十三年(1276)设云南行中书省,滇池地区置中庆路,改善州为昆明县(官渡县并入)。省治、路治昆明。明代,改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云南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县名因之,为府治。县境设六卫,即左、右、中、前、后卫及广南卫。清代,改云南布政使司为云南省,设云南府,昆明县隶府治。

民国17年(1928)市县划界,以城内为市。昆明县划分为8个区,其中:一、二、三、四、五及八区之一部分在今区境内。民国24年(1935),昆明县仍为8区,区下划为39乡6镇。今官渡区地域内有5镇23乡。民国29年(1940)昆明县撤区,设10乡6镇,今官渡区域内有5镇6乡。解放初期属昆明县的一、二、三、四、七区地域。1950年4月6日昆明县人民政府成立,隶武定专署,县政府驻如安街12号。全县分为6个区,今官渡区属县之一、二、三、四区。区设区公所,乡镇袭旧。同年8月30日,昆明县由武定专署划归昆明市领导,县辖区建制因之。区下设乡,今区境内有54乡(“土地改革”时划为79乡)。1951年3月,昆明市将9个乡划入昆明县。

1953年7月,撤昆明县建制,并入昆明市。市府在区境置五、六、七3个区,1956年改称官渡区(五区)、板桥区(六区)、龙泉区(七区)。1956年10月19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市之第五、第六两区合并置官渡区建制,治所驻官渡秀英村土主庙内;七区仍为龙泉区,治所先驻波罗村,后迁龙头街。1958年又将划入城区的7个乡分别划归官渡区,龙泉区。12月21日,撤龙泉区建制,并入官渡区。1959年2月,区治由官渡镇迁驻关上。1960年12月,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小哨片区(小哨种畜场属集体的7个生产大队)由嵩明县成建制划归官渡区。1962年9月,昆明市国营一农场、二农场、三农场的部分生产大队划归官渡区,分别成立联盟公社、金马公社、矣六公社。

1980年1月,撤销区革委街道革委会,分别建立关上、茨坝、小坝三个街道办事处;1981年3月,新置牛街庄街道办事处,均以驻地命名。管理范围:1、茨坝街道办事处是龙泉、双哨、小河三个公社;2、小坝街道办事处是金马(大部分)、双龙公社及联盟公社的小坝地区;3、关上街道办事处是福海、前卫、六甲、官渡、矣六、云溪等公社及金马公社的一部分;4、牛街庄街道办事处是阿拉、大板桥、小哨等公社及云溪、金马公社各一部分。街道办事处下设居民委员会共9个。分别管理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居民。1981年前后,各公社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名称。6月撤销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区人民政府。1982年金马公社东华大队建制撤销。全区大队仍为135个。

1984年2月进行机构改革,将15个公社改为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农村)办事处。前135个大队部分合并后为122个乡(小乡),其中12个彝族乡。各乡设乡人民政府。合并的大队为:义路并入羊甫,时家湾并入云溪,织布营并入珥琮,土桥并入星东,麻苴并入普照,白马、罗丰并入金星,清泉并入云波,宝丰、谷丰并入宝云,水箐并入中坝,罗索坡并入北仓,秀英和螺峰合并改名官渡。

1988年1月,区委、区政府决定将15个农村办事处和4个城镇街道办事处改为9镇8乡。原办事处下设的122个小乡改为办事处,办事处下设536个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增为12个:1、划出前金马办事处的五里、关上两个乡和原前卫办事处的双桥、日新两个乡新置关上镇;2、划出前龙泉办事处的和平、花鱼沟两个乡新置茨坝镇;3、原龙泉、联盟、金马、前卫、大板桥5个办事处改为镇;4、云溪办事处改为小板桥镇,先锋办事处改为官渡镇;5、双哨、小河、小哨、双龙、福海、矣六、六甲7个办事处改为乡,阿拉办事处改为彝族乡;6、市二农场的青龙大队、市三农场的塔密大队改为办事处。

1993年全区辖27个居委会。1995年,全区总面积1025平方千米,辖9个镇、8个乡:关上镇、茨坝镇、龙泉镇、联盟镇、金马镇、大板桥镇、小板桥镇、官渡镇、前卫镇、矣六乡、六甲乡、小河乡、小哨乡、双龙乡、福海乡、双哨乡、阿拉彝族乡。共有122个农村办事处。区府驻关上镇。

2001年,全区辖9个镇、8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关上镇、前卫镇、官渡镇、茨坝镇、金马镇、龙泉镇、小板桥镇、大板桥镇、联盟镇、福海乡、六甲乡、小哨乡、双龙乡、小河乡、双哨乡、阿拉彝族乡。

2003年3月20日,省政府(云政复〔2003〕21号)批准同意官渡区撤销关上、前卫、金马、联盟、龙泉、茨坝6个镇和福海乡,设立关上、前卫、金马、联盟、龙泉、茨坝、福海7个街道。

2004年6月3日,国务院(国函〔2004〕42号)批准同意调整昆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的行政区划。将原官渡区福海街道办事处的河北社区居委会;龙泉街道办事处的右营、岗头2个社区居委会,北仓社区居委会部分;茨坝街道办事处的和平社区居委会部分;原联盟街道办事处的虹山社区居委会,马村、桃源2个社区居委会部分划归五华区。原官渡区龙泉、联盟、茨坝(和平社区为部分)3个街道,双龙、双哨、小河3个乡划入盘龙区。原盘龙区太和街道、东站街道划入官渡区。调整后,官渡区辖关上、金马、东站、太和4个街道办事处,大板桥、小板桥、官渡3个镇,小哨、矣六、六甲3个乡和阿拉彝族乡。区划调整后,官渡区面积552.21平方千米,辖4个街道、3个镇、4个乡,30个社区、60个行政村,建成区面积由区划调整时的52平方千米增加到6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1万人左右。

2005年1月,东站街道更名为吴井街道。2006年1月20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小哨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板桥镇,镇政府驻原大板桥镇政府驻地;4月17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官渡镇和小板桥镇,分别设立官渡街道、小板桥街道。

2007年末,全区辖8个街道、1个镇、1个乡,53个社区、99个村(居)委会,189个自然村。

2008年5月,将阿拉彝族乡委托经开区托管。

2009年,大板桥镇撤镇改设街道。全区辖9个街道、1个民族乡:关上街道、太和街道、吴井街道、金马街道、小板桥街道、官渡街道、大板桥街道、矣六街道、六甲街道、阿拉彝族乡。其中,阿拉彝族乡由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

2010年1月12日,阿拉彝族乡撤乡设立街道办事处,仍由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

2023年2月8日,昆明市政府(昆政复〔2023〕8号)批复同意大板桥街道析置为大板桥、长水和小哨3个街道;5月30日,三个街道正式挂牌成立,由官渡区委托滇中新区管委会管理。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6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2.1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99.49%。全区户籍户数230899户,户籍人口588551人。

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62.31万人,城镇化率99.4%。全区户籍人口63.22万人,其中:男性31.28万人,女性31.9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8.00万人,占总人口的12.6%,数量居前三的少数民族是:彝族4.21万人,白族1.02万人,回族1.00万人。

2021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61.09万人,城镇化率99.3%。全区户籍人口62.18万人,其中:男性30.88万人,女性31.3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78万人,占总人口的12.5%,数量居前三的少数民族是:彝族4.13万人,白族0.99万人,回族0.98万人。

202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60.23万人,城镇化率99.2%。全区户籍人口61.02万人,其中:男性30.41万人,女性30.6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2.4%,居数量前三的少数民族是:彝族4.03万人,回族0.96万人,白族0.95万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官渡区常住人口1602279人,其中:城镇人口1589433人,占总人口的99.20%;乡村人口12846人,占总人口的0.80%。各街道常住人口:关上街道220097人,太和街道68632人,吴井街道64901人,金马街道188886人,小板桥街道231934人,官渡街道183624人,矣六街道255639人,六甲街道81499人,大板桥街道136672人,阿拉街道87545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82850人。

201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4.26万人,其中:男性27.03万人,女性27.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78万人,占总人口的10.7%,居数量前三的少数民族是:彝族2.71万人,回族0.87万人,白族0.85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官渡区常住人口853371人,其中:关上街道149039人,太和街道65309人,吴井街道73416人,金马街道125032人,小板桥街道96588人,官渡街道72775人,矣六街道48593人,六甲街道55030人,大板桥街道70349人,阿拉街道58517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38723人。

200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9.4万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官渡区常住人口1398305人,其中:关上镇153755人,前卫镇159650人,官渡镇26765人,茨坝镇48645人,金马镇260535人,龙泉镇157992人,小板桥镇52749人,大板桥镇32255人,联盟镇189878人,阿拉乡70153人,福海乡143553人,矣六乡37921人,六甲乡30228人,小哨乡17324人,双龙乡8445人,小河乡4556人,双哨乡3901人。

1995年,全区总人口522896人。

1993年,全区总人口511606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人口448515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区人口436712人。

1959年,全区总人口232104人。

洪武十五年(1382),云南广建卫、所,昆明与省府同城,城内置6卫,道光《昆明县志》载:左卫在城中五华山后,右卫在城西旧学西,中卫在城北世恩坊东,前卫在城西旧兵器库十字街,后卫在城东(原注:即今昆明县属),广南卫在城东绿水河东。6个卫以下设32千户所、2军堡、34军哨、4关[重关(今关上)、金马关、碧鸡关、高蛲关],城外的乡村为25里,其中14里在今区境内。

清初,政区沿明制,以城郭外地分为25里6卫;同治、光绪年间改里为堡,初时分为四十八个堡,后又并为四十二个堡(一说43个)。其中的官渡、永福、饵琮、阿角、前卫、西岳、普自、望城、螺蛳、矣苴、严家、雄川、大树、敷泽、小庄、坡罗、金马、小坝、板桥、长坡、莲花、永丰等堡,均在2004年区划前的官渡区辖地之内。

清末县之乡村又以5路划分。

东路:距城70里,村庄193村。其中有小市场为长坡,县之板桥驿,(今官渡区境内)。距城40里。

南路:距城35里,76村。有小市场关坡,距城10里;西庄,距城20里;矣二,距城35里;矣六,距城35里(今区境内)。

西路:距城90里,125村。有小市场碧鸡关,距城30里(今西山区境内)。

北路:距城50里,94村。有小市场普吉,距城15里(今西山区境内);龙头村,距城20里;松华坝,距城35里(今区境内)。

中路:距城30里,99村。

民国初年,废清里、堡制,县之乡村按东、南、西、北、中设5大乡,以方位内外称呼乡名。民国十一年(1922)将5大乡改8区,一、二、三、四、五区在今区境内。民国15年(1926),昆明县区划为东乡9个区,南乡6个区,中乡8个区,北乡4个区。

民国19年(1930)8月,将县之8个区划分为210乡、1000余闾,今区境内1~5区共138乡,11镇。第一自治区:24乡、3镇;第二自治区:46乡、5镇;第三自治区:24乡;第四自治区:22乡、1镇;第五自治区:22乡、2镇。

民国24年(1935),废除闾,更改为村、里制。昆明县八区编为39乡6镇,369村7里,3445邻,经报省民政厅核准,于民国24年(1935)7月1日实行。民国29年(1940)2月,昆明县废区,将原39乡镇并为10乡6镇,乡镇下编组保甲,推行户政。

 

1950年7月昆明县实行划乡建政,废除保甲制,将旧的16个乡镇划编为8个区,30个乡。

1951年2月,昆明县划归昆明市领导,市政府将郊区的5个乡划归昆明县,全县共35乡,622个村政府,764个自然村。同年4月,村一级独立组织一律取消,将35个大乡打散,改为117个农民协会,代行乡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同年9月成立乡政委员会,其中54个乡政委员会在今区境内。

1953年,县市合并后,市府初将昆明县的一、二、三、四区合编为五、六、七区,同时调整小乡的行政区划,官渡区21个乡,板桥区15个乡、龙泉区22个乡在今区境内。

1956年10月,昆明市第五、第六两区合并,始置官渡区,辖31个乡镇,即:官渡镇、福海、杨家、马家、南坝、小街、金河、关上、土坝、六甲、后所、龙马、云溪、团结、珥琮、子君、宏仁、塔密、矣六、新发、小寨、长水、复兴、沙沟、瀛洲、高坡、石坝、阿拉、普莲、普照、方旺。第七区改为龙泉区辖10个乡,即:金马、云波、金白、银汁、宝台、松华、云龙、小河、双哨、和平。

1957年龙泉区在茨坝设街道办事处。

1958年末,全区5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建成10个公社,下设33个管理区。同时,将城区所辖乡划入;五华区的清泉、永联,盘龙区的吴井划入官渡区,盘龙区的敷泽划归龙泉区,东华、五里划入市第三农场管理。

1958年12月裁龙泉区,并入官渡区。全区计有4个公社,辖32个管理区,市属3个农场、辖27个生产大队。各公社(农场)管理区(生产大队)名称、地域不变。辖先锋(驻地官渡)、前卫(驻地官庄)、阿拉(驻地大板桥)、龙泉4个公社。

官渡区建先锋(驻地官渡)、前卫(驻地官庄)、阿拉(驻地大板桥)3个公社。先锋公社,辖龙马、后所、官渡、团结、云溪、珥琮、六甲、星海8个管理区;前卫公社辖马家、小街、拥护、福海、杨家、清泉、永联、吴井8个管理区;阿拉公社辖高坡、石坝、阿拉、沙井、板桥、新发、长水、小寨8个管理区。

龙泉区建龙泉公社,辖金白、云波、宝台、松华、和平、小河、云龙、联盟(桃源、长青和胜利的部分)8个管理区。

国营昆明市第一、二、三农场扩大管理范围,划入附近的部分乡成立生产大队(集体所有制)。一农场划入银汁、虹山、岗头3个乡,二农场划入塔密、矣六、自卫、王官、关锁、渔村、宏仁、普自、五腊、子君、广卫11个乡;三农场划入青龙、云山、新迎、大营、金马、东华、五里、关上、牛街、方旺、十里、小坝、胜利(部分)13个乡,改乡为生产大队,并以序数为大队名称。

 

1960年昆明市在茨坝,小坝地区分设茨坝、金河(小坝)两个城市公社。

1961年5月,区委、区人委调整社队规模,将4个公社划为11个公社;将34个管理区和4个农场的30个生产大队,调整为13个生产大队,撤销管理区建制。

1961年5月,贯彻《农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调整社队规模,将4个公社调整为10个公社,撤销管理区,改设101个生产大队。

1962年4月撤销后,官渡区改设茨坝,金河(小坝)两个街道办事处。

1962年9月将昆明市国营一农场、二农场、三农场划出的25个生产大队成立金马、矣六两个公社;联盟农场划归官渡区;新建乌龙公社;将阿拉公社分为阿拉、石坝两个公社;大板桥公社析为大板桥、长水、新发、一朵云4个公社。

1964年1月,撤销乌龙、长水、新发、一朵云公社,并入板桥公社;撤销石坝公社,并入阿拉公社。

1966年4月,又在原乌龙公社范围内建双龙公社,联盟农场改称联盟公社。

1968年10月,省小哨畜牧场所辖7个生产大队31个自然村(集体所有制部分)划入官渡区,成立小哨公社。至此,全区有15个公社,辖135个生产大队(1968年行政区划一览)。市属二、三农场有青龙、塔密2个生产大队。

1968年10月,废区人民委员会及各公社管理委员会,区、公社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体制,各生产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区、公社、生产大队的专名和规模仍旧。

1968年12月,将金河、茨坝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官渡区革委街道革命委员会,驻地迁关上。

 

1968年,全区辖15个公社。

先锋公社:驻官渡,辖宝丰、海东、龙马、中营、后所、罗衙、季官、螺峰、秀英、西庄10个生产大队。

云溪公社:驻九门里,辖义路、羊甫、珥琮、鸣泉、土桥、星东、时家湾、织布营、团结、四甲、中闸、云溪12个生产大队。

六甲公社:驻六甲,辖六甲、新一、新二、福保、小河嘴、永胜、陈家、盘龙、金家、星海10个生产大队。

前卫公社:驻官庄,辖红庙、太河、拥护、金河、小街、双凤、日新、双桥、福德、南坝、马家、官庄12个生产大队。

福海公社:驻刘家营,辖周家、吴井、永联、船房、河南、河北、福海、杨家、陆家、大坝、新河11个生产大队。

龙泉公社:驻龙头村,辖白马、金星、罗丰、北仓、云波、清泉、谷丰、宝丰、宝云、源清、上坝、中坝、水箐、岗头、右营、和平、花鱼沟、落索坡18个生产大队。

小河公社:驻小河村,辖小河、回流、三家、团结4个生产大队。

双哨公社:驻双桥村,辖新街、双桥、大哨、大摆4个生产大队。

双龙公社:驻前卫屯,辖庄房、青龙、麦地塘、乌龙4个生产大队。

阿拉公社:驻小石坝,辖麻苴、普照、石坝、高坡、阿拉、海子、清水7个生产大队。

板桥公社:驻大板桥,辖板桥、李其、西冲、沙沟、复兴、花箐、长水、沙井、新发、一朵云10个生产大队。(1973年,板桥公社一朵云大队析为阿底、一朵云两个大队)

联盟公社:驻灵光街,辖桃源、长青、胜利、虹山、马村、小坝6个生产大队。

金马公社:驻金马寺,辖十里、东华、五里、关上、牛街、方旺、云山、新迎、大营、金马10个生产大队。

矣六公社:驻小新村,辖矣六、自卫、王官、关锁、渔村、宏仁、普自、五腊、子君、广卫10个生产大队。

小哨公社:驻白汉场,辖矣纳、小哨、乌西、中对龙、白汉场、兔耳、上对龙7个生产大队。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