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区总面积4093平方千米,总人口25.45万人。有汉、彝、哈尼、傣、苗、拉祜、佤、白、傈僳、回等民族。辖4个镇、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思茅镇、南屏镇、倚象镇、思茅港镇、云仙彝族乡、六顺乡、龙潭彝族傣族乡;曼昔农场、思茅农场。共有10个居委会、60个行政村。区政府驻思茅镇过街楼路。
思茅镇 [面积]195.49平方千米 [人口]9.38万人 [邮编]665000 [代码]530802101
辖7个居委会、5个行政村:过街楼、通商南路、西园路、五一路、通商中路、滇运、北郊;三家村、箐门口、莲花、平原、曼窝。镇政府驻边城东路12号。
清雍正七年(1729)于蛮络坡设通判。1735年升设同知。民国2年(1913)思茅废厅设县,始设镇。民国3年(1914)普洱道尹公署迁入思茅,民国15年(1926)又因避疟疾回迁普洱。1935年改称复兴镇,1951年改称复兴区,1955年思茅专区专员公署迁驻思茅,1956年复称复兴镇,1968年改称红武镇,1969年改为地区直辖思茅镇,1976年又划归普洱县复称思茅镇。1981年归思茅县,1993年归思茅市。
南屏镇 [面积]504.91平方千米 [人口]6.09万人 [邮编]665000 [代码]530802102
辖3个居委会、6个行政村:兰花、倒生根、凤凰路;曼连、三棵桩、整碗、曼歇坝、南岛河、大开河。镇政府驻小团山。
因南面玉屏山陡峭俨如屏障而得名。1949年前称南屏乡,同年改为区,1957年设乡,1958年改普洱县东风公社,1961年改为南屏区,1969年改公社,隶思茅镇,1975年归普洱县辖。1981年归思茅县辖。1984年改为区,1988年设乡,1997年设镇。
倚象镇 [面积]1050.53平方千米 [人口]4.58万人 [邮编]665001 [代码]530802103
辖16个行政村:大寨、下寨、永庆、半坡、石膏箐、菠萝、蚌弄、竜竜、鱼塘、干海子、营盘山、平掌村、大地山、踏箐河、柏木河、纳吉村。镇政府驻郭家寨。
民国2年(1913)为思茅县东区,民国16年(1928)改为第二区,民国20年(1931)改为倚象乡,民国32年(1943)改为乡。1950年改为区,1958年设乡,1958年10月与复兴镇、南屏、普文、永庆乡合并为东风公社,隶普洱县,1961年设区,1969年改为南屏公社,1981年划出南屏公社,改为大寨公社,1983年复名倚象公社,1984年改为区,1988年设乡,1997年撤乡设镇。
思茅港镇 [面积]683.93平方千米 [人口]2.04万人 [邮编]665005 [代码]530802104
辖7个行政村:橄榄坝、那澜、莲花塘、凉水箐、茨竹林、弯手寨、大车树。镇政府驻橄榄坝。
因国家级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思茅港而得名。明、清称四角地属六顺土司地。民国2年(1913)属第八行政区,民国16年(1927)为六顺县辖,称竹林乡。1949年改为第二区,1953年合并为思茅县竹林区,1958年与翠云区并为普洱县上游公社,1961年改分为竹林区,1969年改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撤区设乡(原辖乡改为行政村),1993年置竹林彝族傣族佤族乡,1998年改为思茅港镇。
云仙彝族乡 [面积]667.48平方千米 [人口]1.16万人 [邮编]665003 [代码]530802202
辖12个行政村:骂木、挖令、大石头、曼东山、坝塘、大箐、黄竹林、团山、桃子树、大地、干坝、芦山。乡政府驻黄竹林。
云仙因境内芦山顶有一仙人洞而得名。清代属六顺土司地。民国年间为六顺县云仙乡。1949年为六顺县第六区;1953年为思茅县云仙区;1957年改为云仙乡;1958年与震东合并为跃进公社,1961年恢复云仙区,1969年为云仙公社;1981年12月后为思茅县云仙公社;1984年改云仙区,1988年设云仙乡,1993年改为云仙彝族乡。原震东乡清代为六顺土司地。民国2年(1913)为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8区,民国16年(1927)为六顺县震东乡。1949年为四区,1953年为思茅县震东区,1957年改为乡,1958年与云仙合并为跃进公社,1961年改区,1969年改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2006年,撤销云仙彝族乡和震东乡,设立新的云仙彝族乡。
六顺乡 [面积]524.33平方千米 [人口]1.19万人 [邮编]665004 [代码]530802203
辖8个行政村:官房、高笕槽、南邦河、炮掌山、团结、那棵落、嘎里、竹山河。乡政府驻田房寨。
六顺又名小芦山。南宋时属威远睑领罗陀部。元属元江路。明属车里宣慰司勐拉地。清雍正7年(1729)属普洱府,雍正13年属思茅厅六顺土司地。民国元年(1912)为普思行政总局第8分局,民国16年(1927)改设芦山县,次年(1928)改为六顺县。1950年全县划为5个区,1953年整糯区划归西双版纳州,同年撤销六顺县并入思茅县为翠云区,1957年改乡,1958年与竹林并为普洱县上游公社,1967年恢复翠云区,1969年改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翠云乡。2004年,翠云乡更名为六顺乡。
龙潭彝族傣族乡 [面积]306.97平方千米 [人口]1.01万人 [邮编]665004 [代码]530802204
辖6个行政村:龙潭、老鲁寨、平掌寨、黄草坝、麻栗坪、大沙坝。乡政府驻龙潭。
因地下暗河从山脚涌出,形成天然湖泊(龙潭湖)而得名。民国年间属六顺县官房镇。1950年为翠云区龙潭乡,1953年划归思茅县,1961年改为公社;1969年并三尖山为翠云公社龙潭大队,1984年改为翠云区龙潭傣族乡;1988年12月,从翠云区划出4个乡(村)和竹林区老鲁寨乡(村)成立龙潭乡;1993年改为龙潭彝族傣族乡。
曼昔农场
思茅农场
【注:以上面积、人口(统计年份不详)数据仅供参考(部分数据待核对);沿革根据《中国政区大典》(部分根据其他资料加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