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区大典》资料(需进一步核对错误),面积、人口数据统计年份不详、仅供参考】
德钦县[Deqin Xian]迪庆藏族自治州辖县。“德钦”系藏语,意为“极乐太平”。位于自治州西北部,西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与四川省相邻。面积7504平方千米,人口5.8万人。辖1镇7乡。县政府驻升平镇,距州政府驻地中心镇182千米。唐属吐蕃神川都督府;清雍正五年(1727)划入云南省,由维西通判辖,称阿墩子。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设阿墩子弹氏委员,1913年改为行政委员,1933年设德钦设治局。1951年成立德钦藏族自治区,1952年改德钦县。
地处滇西横断山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居民多分在金沙江西岸和澜沧江两岸平台和山区。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澜沧江及其支流珠巴龙河、中玉河、格亚顶河,有湖泊42个。矿藏有赤铁、石棉、铬铁等。水能及森林资源丰富。214国道过境,农产小麦、青稞、玉米、大麻,牲畜有犏牛、牦牛、山羊、绵羊等,工业有机械、建材、电力、森工、轻工、食品加工等。境内有清时滇、川、藏划界的石碑,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海拔6740米,被滇、川藏民奉为神山,也被列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旅游点之一。1991年1月3日,中日联合梅里雪山登山队员因雪崩而遇难。为纪念登山史上这一壮举,在飞来寺立有纪念碑。县内还有藏传佛教寺东竹林寺和清时法国传教士所建茨中教堂,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05年,曾在德钦县发生过反洋教斗争的阿墩子教案,境内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的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
升平镇[Shengping Zhen]德钦县辖镇,县政府驻地。1950年5月建升平乡,1962年改称镇,1969年建高峰公社,1984年改升平镇。位于县境中北部,面积265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巨水、阿东、街道3个行政村。214国道过境。1905年发生过阿墩子教案。明、清时为“茶马古道”驿站。
佛山乡[Fushan Xiang]德钦县辖乡。1969年建红山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区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70千米。面积808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巴美、钠古、鲁凡、江坡、淄简江5个行政村。214国道过境。1948年由丽江县商人赖跃彩发起并捐款,在淄简江村澜沧江上架设了境内唯一的铁索吊桥,名普渡桥。
燕门乡[Yanmen Xiang]德钦县辖乡。1967年建万东公社,1976年改燕门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澜沧江东岸。距县城68千米。面积580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谷扎、禹动、石底、春多乐、拖拉、茨中、巴东7个行政村。德(钦)维(西)公路过境。清同治时,由法国传教士所建的教堂先在茨姑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羊拉乡[Yangla Xiang]德钦县辖乡。1968年建羊拉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1087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辖茂顶、甲功、归吾、羊拉4个行政村。不通公路,距县城人马驿道里程80千米。渡伐过金沙江可至四川省的巴塘县和德荣县境内。
奔子栏乡[Benzilan Xiang]德钦县辖乡。1950年为维西县第六区,1956年设办事处,1959年划归德钦县并设区,1987年区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02千米。面积1452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达日、叶日、书松、奔子栏、夺通5个行政村。214国道过境。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竹林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茫雪山之部分跨乡境。
拖顶乡[Tuoding Xiang]德钦县辖乡。1975年5月,霞若区析建拖顶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金沙江西南岸。面积270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是县内的傈僳族乡聚居。通公路,并有渡口。辖洛沙、左力、洛玉、拖顶、大村5个行政村。
霞若乡[Xiaruo Xiang]德钦县辖乡。1962年建霞若公社,1967年复改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1341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是傈僳族乡聚居。辖茨卡通、夺松、石茸、霞若、月仁、施羬、各磨茸7个行政村。森林覆盖率76%。国家级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区在乡境内。
云岭乡[Yunling Xiang]德钦县辖乡。1958年建云岭公社,1984年改建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38千米。面1942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辖斯农、西当、采念、红坡、查里通5个行政村。德(钦)维(西)公路过境。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和低纬度、低海拔现代冰川明永恰在乡境内。有藏传佛教寺庙羊八景寺,俗称红坡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