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96年)

【《中国政区大典》资料(需进一步核对错误),面积、人口数据统计年份不详、仅供参考】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Xundian Huizu Yizu Zizhixian] 曲靖地区辖县。位于区境西南部。面积3598平方千米,人口46.3万人。辖6镇11乡。县政府驻仁德镇,距曲靖市区97千米。唐为寻甸部。元称仁地府,后改寻甸府、州。民国2年设寻甸县。1956年设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58年嵩明、寻甸合并,仍称寻甸县。1979年置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河流众多,牛栏江贯穿县境。工业以化工、食品等为重点,矿产有褐煤、磷矿等。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马铃薯、烤烟、油菜籽、麻类,也产菜牛、猪、羊、禽、蛋、淡水鱼。贵(阳)昆(明)、昆(明)东(川)铁路,213、320国道,昆(明)曲(靖)高速公路纵横县境。境内有明代镇守使武德将军墓碑,清代杨姓公墓。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县城西部柯渡丹桂村,为云南省昆明地区近现代史革命国情教育基地。六甲之战纪念碑位于先锋贾白山,白山岩仙人洞位于县境东北河口乡白石岩境内,钟灵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8100亩。寻甸有四景:东有双潭,南有温泉,西有车湖,北有龙湖。

仁德镇[Rende Zhen]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县政府驻地。1958年建火箭公社,1961年改为仁德大队,1971年为城关公社,1988年建仁德镇。位于县境东部,牛栏江西岸。面积11.9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南钟、学府、东发3个行政村。公路和昆(明)东(川)铁路纵横交错。

功山镇[Gongshan Zhen]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1994年前称吉龙乡,1949年后为寻甸第六区,1951年为燎源公社,1964年设功山区,1988年建功山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409.3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辖棵松、八岔哨、功山、菜地、三保、甸头、以则、朵马嘎、横山、羊毛冲、纲纪、杨柳、白龙、云龙、尹武、哨上16个行政村。213国道过境。 ?柯渡镇[Kedu Zhen]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1949年称桂华乡,1950年为柯渡五区,1958年改柯渡公社,1984年设柯渡区,1988年建柯渡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272.2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辖磨腮、可郎、新沙、新庄、猴街、乐郎、甸尾、柯渡、丹桂、长箐、木刻、松林、新村13个行政村。丹桂有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

羊街镇[Yangjie Zhen]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1949年前称果马乡,1952年为第三区,1958年建大风暴公社,1966年改羊街公社,1984年设羊街区,1987年建羊街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160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辖羊街、新街、甸龙、甸心、多合、三元庄、甜荞地、黄土坡、清水沟、长冲、大刘所、纳郎12个行政村。213国道过境。

倘甸镇[Tangdian Zhen]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民国33年(1944)称瑞和乡,1949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三支队司令部,属寻禄县巧边区中共昆明中心县委驻地,1952年为寻甸县第四区,1958年建马街公社,1963年改为马街区,1966年为马街公社,1984年设倘甸区,1988年建倘甸镇。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259.3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辖鲁嘎、碑庄、白章、马街、海子、新华、新平、德著、竹园、虎街、骂秧、计施宽12个行政村。7204公路通过此地。

塘子镇[Tangzi Zhen]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1949年称凤悟乡,1952年为寻甸二区,1958年成立建设公社,1961年设仁德区,1966年更名建设公社,1981年改塘子公社,1984年设塘子区,1988年建塘子镇。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155.9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云集、团结、塘子、易隆、三支龙、钟灵、坝者、麦场8个行政村。贵昆线和东川支线铁路、320国道和昆曲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塘子村内有一温泉,自西汉以来就享有盛名。在易隆行政村有古城遗迹。

城关乡[Chengguan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49年前称凤悟乡,1952年为寻甸第二区,1958年建火箭公社,1959年为建设公社,1984年设城关区,1988年置城关乡。位于县境中南部,牛栏江西岸。面积124.3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建设、胜利、和平、北观、中桥、道院6个行政村。贵昆铁路、昆(明)东(川)支线过境。景点“海后庵”和“寻甸四景”之一的龙洞及双潭在境内。

河口乡[Hekou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58年建东风公社,1961年改河口区,1987年设河口乡。位于县境东北、牛栏江西岸。面积440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辖鲁冲、小街、营河、鲁撒格、化桃箐、海嘎、白石岩、双龙、撒米罗、水冒天、沙谷渡、米德长、十甲、黑箐、北大营、糯基16个行政村。境内北部2.5千米处有一溶洞,景观秀丽奇美。

金源乡[Jinyuan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58年建燎原公社,1966年改金源公社,1984年置金源区,1988年设金源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金源、沧溪、妥拖、小村、高峰、安秧、安丰、瓦房、龙潭9个行政村。

凤仪乡[Fengyi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明清时属倘甸里,1949年称寻新禄区,1952年为马街第四区,1958年改凤仪公社,1966年改红光公社,1969年为牛街公社,1984年置凤仪区,1987年设凤仪乡。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230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辖牛街、杨家湾、合理、大箐、务嘎、集城、积水、龙池、发来姑、新城、大麦地、多姑、驻基13个行政村。东(川)铜(矿)公路过境。

七星乡[Qixing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民国时属凤悟乡,1949年属河口区七星乡,1966年为五星公社,1988年设七星乡。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122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辖七星、腊味、戈壁、江格、江外、高田、必寨7个行政村。水利资源丰富,牛栏江、马龙河纵横贯穿全境,并有凤龙湾大水库。寻(甸)马(过河)公路穿境。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长征路居大汤姑,中央军委总部在此发布《抢渡金沙江命令》。

甸沙乡[Diansha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49年前属麒麟乡要三保,1952年置甸沙乡,1958年置甸沙管理区,1960年改甸沙公社,1965年划属金所公社,为甸沙大队,1980年更名甸沙乡。位于县境中部。面积210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甸沙、海尾、鲁六、苏撤破、麦地心、兴隆、红果树、老村、治租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地东南面有一天然形成的断陷湖盆“清水海”,即“寻甸”四景之一的车湖。

联合乡[Lianhe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58年以前,一半属东川县乌龙区北河乡,一半属寻甸第四区凤仪乡,1959年属凤仪公社,1966年成立联合公社,1984年设联合区,1988年更名为联合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165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辖马店、北河、松棵、联合、三界、凹子、法安、落水洞8个行政村。

六哨乡[Liushao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49年前属寻甸郎华乡二保,1952年设板桥乡,1965年为板桥区,1966年改板桥公社,1984年置六哨区,1988年更名六哨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276.5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板桥、白栎、横河、马鞍山、恩甲、拖期、五村、五星、大村、龙泉、龙街11个行政村。1936年4月7日红二方面长征路过横河,为纪念在此牺牲的红军烈士,1978年8月1日,在横河立红军烈士纪念碑。

鸡街乡[Jijie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民国时称九龙乡,1948年属禄新区,1952年属寻甸第四区,1958年建超英公社,1963年设马街区,1966年改燎原公社,1969年设鸡街区,1987年更名鸡街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204.7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鸡街、泽和、耻格、极乐、黑山、南海、拖姑、古城、彩已、北屏、四哨11个行政村。境内泽和古城两村有红军长征纪念亭和红军洞。此亭被定为昆明地区和曲靖地区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

先锋乡[Xianfeng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明清时称八甲,民国时为郎华乡,1949年称龙华乡,1952年设第五区,1958年建先锋公社,1963年为柯渡镇,1966年复称先锋公社,1984年设先锋区,1988年更名为先锋乡。位于县境南部。面积160平方千米,人口1.9万人。辖普鲁、鲁土、富鲁、木龙马、白子村、大窝铺、窑上、打磨箐、大竹箐9个行政村。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乡境。白子村一带与追敌孙渡纵队展开激战,称“六甲之战”,为缅怀革命先烈,1978年在六甲贾白山顶建立一座红军烈士纪念塔。

金所乡[Jinsuo Xiang]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寻甸县重要的工业基地。民国时属果马河麒麟乡,1952年置金发乡,1955年改称金华乡,1958年属羊街大风暴公社,1959年改金所公社,1984年设金所区,1988年更名金所乡。面积272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辖金所、泽秩、竹沟、张所、多姑、天生、海子、摆宰、青海、新田10个行政村。国道213线穿境而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