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

行政区划代码:150100 邮编:010020 区号:0471 拼音:Hūhéhàotè Shì 英译:Hohhot City

车牌:蒙A 市花:丁香花 城标:骏马腾飞

位置面积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区境中部,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省接壤,地理坐标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全市总面积1.72万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60.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0.93万人,乡村人口69.48万人。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等民族。

政区划分 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1个旗、4个县,即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共有31个街道、29个镇、16个乡(合计76个乡级行政区划)。市政府驻新城区迎新路街道新华大街1号。

名胜古迹 

 

地名由来 “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其中“呼和”为青色的意思,“浩特”为城市、城郭的意思。因中心城区北依大青山,故得名。又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称“召城”。

历史沿革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旧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相传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领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时谓之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为归绥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千米的林格尔县境。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景龙二年(708年)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同时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驻察素齐)划归呼和浩特市领导。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驻察素齐)、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42号)批准:(1)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2)调整后各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如下: ①新城区:辖锡林郭勒北路、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海拉尔东路4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以北、呼伦贝尔南路以西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北的部分,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3个乡,巴彦镇的塔利、生盖营、讨思浩、榆树沟、姚家湾、古路板、甲兰板、野马图8个村委会,巧报乡的府兴营、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②回民区:辖通道街、中山西路、环河街、新华西路、光明路、海拉尔西路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攸攸板乡,西菜园乡的金龙居委会和青山、厂汉板、倘不浪、西龙王庙、四合兴、什拉门更、小府、塔布板、孔家营9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 ③玉泉区:辖小召、大南街、兴隆巷、长和廊、石羊桥东路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桃花、小黑河2个乡,西菜园乡的西霞园、巴彦乌素、芦花园、落雁、辛兴5个居委会和范家营、西瓦窑、五里营、南八里庄、西菜园、南茶坊、碱滩、大围困、南营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沟子板13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西路。 ④赛罕区:辖原郊区的太平庄、西把栅、章盖营3个乡和榆林、金河、黄合少3个镇,巧报乡的东瓦窑、后巧报、双树、小台什、帅家营、大台什、桥靠、前巧报8个村委会,巴彦镇的商业街居委会和黑土凹、后罗家营、乔家营、郭家营、坝堰、膝家营、罗家营7个村委会,以及从新城区划入的人民路、大学西路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乌兰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南的部分。区人民政府驻巧报乡。

2000年末,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千米,总人口209.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5.31万人。市区面积2054平方千米、人口106.28万人。辖9个旗县区,80个乡、16个镇和20个街道。

2001年,全市总人口211.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8.4万人,非农业人口9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6.4万人,蒙古族约占总人口11%。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数,年底全市实际常住人口为247.9万人。

2006年末,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50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21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1万人;市区人口11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7.6万人。辖9个旗县区,26个街道、28个镇、18个乡。

2009年末,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054平方千米。总人口227367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80060人;市区人口118.7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96438人。辖9个旗县区,31个街道、26个镇、14个乡。

 

历年人口(部分)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3446100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727517人,占79.1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18583人,占20.85%。汉族人口为2943814人,占85.42%;蒙古族人口为398688人,占11.5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03598人,占3.01%。市辖区常住人口为2545608人,占73.87%;旗县常住人口为764342人,占22.18%;开发区常住人口为136150人,占3.9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2866615人,其中,新城区567255人,回民区394555人,玉泉区383365人,赛罕区635599人,土默特左旗312532人,托克托县200840人,和林格尔县169856人,清水河县93887人,武川县108726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2392895人。其中:新城区409629人、回民区284676人、玉泉区266888人、赛罕区445762人、土默特左旗340606人、托克托县185582人、和林格尔县176474人、清水河县125748人、武川县157530人。

(本页内容制作/更新中,敬请期待)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