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位置面积 太中银铁路,大运、夏汾高速公路,307国道和320省道穿境而过,纵贯南北。县城距太原76公里。

人口民族 

名胜古迹 

政区划分 (本页内容制作/更新中,敬请期待)

 

地名由来 隋开皇十年(590年),盖因境内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因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历史沿革 春秋,县地为平陵邑。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国,为大陵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大陵县,属太原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徙寿阳县三千户居大陵城南十里,改大陵县为寿阳县,后人因县城在寿阳之西,故又称西寿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因县内有文谷水,更名文水县,属并州。武则天称帝后,唐天授元年(690年),文水县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文水县,属太原府。

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本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1959年9月,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管辖。2004年3月属地级吕梁市。

明、清时实行坊都制。城设坊,关设厢,乡村设都。明代,全县编户79坊都,清代并为70坊都。

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区村制。1950年,全县设七个区,一区驻地城内,二区驻地下曲镇,三区驻地南庄镇,四区驻地开栅镇,五区驻地大象村,六区驻地孝义镇,七区驻地马西村,共辖192个村。

1953年5月,进行第一次划乡,全县划为53个乡。1956年9月,将53乡合并为21乡。1958年3月,将21乡合并为14乡。1958年8月17日,全县划为4个人民公社,即:城关前进人民公社、云周西胡兰人民公社、南武红旗人民公社、开栅先锋人民公社。后多次变更,到1977年,全县设17个人民公社,辖生产大队212个,自然村217个。

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划为乡镇建制。全县改划为7镇、10乡。1985年4月,设立沟口乡。同年,全县有7镇11乡,辖217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212个。

2001年,开展撤并乡镇工作。

至2009年,全县有7镇5乡,辖村民委员会199个。

2020年,全县合并减少41个行政村,合并后行政村总数由199个减少为158个。

 

历年人口(部分)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