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面积
人口民族
名胜古迹
政区划分 (本页内容制作/更新中,敬请期待)
民国36年(1947)5月 2日,阳泉解放。5月 4日,阳泉镇从平定县划出设市,归晋察冀边区二专区领导。全市面积约1平方公里,东至东营盘,西至平坦街,南至南山,北至平坦垴,有3个农村,39条街、巷、胡同。同日,在二专区领导下,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成立。首先划分区域,按地区自然分布,全市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分别组建三个区的人民政府。同年7月,将一区、二区合并为一区,辖34个闾,三区改为二区,辖7个闾。民国37年(1948)8月,全市区划调整为4个区,一区、二区合并为一区,亦称市区(即城区前身),区划分为3个街,设立了街人民政府,形成了区、街、闾三级管理。一街人民政府辖15条街、巷、胡同,二街人民政府辖15条街、巷、胡同,三街人民政府辖9条街、巷、胡同。 1949年1月,一区人民政府撤销,改称一区区公所,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并撤销街政府(实际未撤),重新划闾,按自然分布的15条街管辖。1950年2月,二区将16个村划归一区,一区下辖18个农村、15条街。接着试行城乡分管,区内设阳泉镇。7月,设立一区区公所、阳泉镇公所。一区城市部分为镇所辖,一区农村部分仍为一区管辖。1951年6月,阳泉镇改为三区,恢复三条街建制,辖三个街政府。1953年4月,一区、三区合并为一区,下辖13个乡、35个行政村,3个街政府、38条街、巷、胡同。1955年11月,撤销街闾建制,一区建立5个街道办事处,33个居民委员会,同时将13个乡改为7个乡,辖7个乡、35个村。 1956年1月,一区人民委员会改称站上区人民委员会。3月,将7个乡、5个街道重新划定为5个乡、35个村、6个街道,79个居民委员会。1957年8月,撤销站上区,农村部分划归郊区,城市部分归市直属。同年11月,6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4个。1958年,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一区乡、街道办事处撤销,成立了矿区、站上、义井3个人民公社,由市直接领导。1963年2月,恢复站上区建制,站上区人民委员会辖5个人民公社,53个管理区(村),7个街道办事处,92个居民委员会。办公地址设在油篓沟的梨沟。1966年1月,站上区所辖矿区、北大街两个公社的 20个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的大队,划归北大街公社,作为农村人民公社,将原站上区公社的小阳泉大队划归义井公社,区办公地址设在太上街广义巷四、五号院。至此,站上区人民委员会辖4个人民公杜、33个大队、93个居委会。1969年1月,义井、北大街、李家庄3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郊区,原义井公社的7个居委会留归城区,城区革命委员会辖两个公社、91个居委会。同年2月,站上人民公社撤销,矿区公社划出14个居委会,成立大庆路人民公社,后又建立大寨路公社、文革路公社,城区革命委员会辖4个人民公社、91个居委会。 1970年1月,矿区公社所辖的居委会从城区划出,郊区的义井、北大街两个公社划归城区。当时城区革命委员会辖5个公社、34个农村生产大队、52个居委会。1978年1月,推行城市与农村、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分别管理的办法,城区将辛兴、旧街、义井、平坦4个公社划归郊区。1980年8月,撤销公社建制,城区恢复街道办事处,又新建南山路、义井、娘子关3个街道办事处,本区管理范围逐步扩大,郊区、平定县境内也有本区管辖的居民区,共建立居民区78个。 到1990年底,城区下辖上站、下站、北大街、南山路、义井、坡底6个街道办事处,110个居民委员会,办公地址也于1984年7月由新建路9号迁至南大街300号。 2017年5月,城区人民政府正式托管郊区义井镇14个行政村。托管后区域面积55.88平方公里,根据阳泉市城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常住人口为22.54万人。
地名由来
历史沿革
历年人口(部分)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