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政区 > 宋朝 > 第○卷


凡 例

行政区划网站·东方血脉·版权所有
关于全文的格式:

1、北宋政区按二十四路分卷,另外增加燕山府、云中府二路一卷,羁糜州军县和寨一卷。

2、南宋政区不单独分卷,列于北宋同名卷的后面。

3、府、州、军(同下州)、监(同下州)顶格排版;县、尉司、监(属府州)低一格排版;军(属府州)用“[]”括于县
   名后面;直属于府、州、军(同下州)的城、寨、堡、关、场等低一格排版,并用“————”予以区分。

4、关于颜色:绿色表示宋朝撤消的府州军县;
             蓝色表示属于府州军的“监”;
             红色表示北宋安抚司路沿革;
             紫色表示南宋初年的区划变动;
             灰色表示景炎、祥兴年间的区划变动。

5、为行文方便,括注内的所有公元纪年中,一概省去“公元”和“年”字。

6、不可考的县名,州县等级、郡名、州格俱用?表示。

7、对于古代不同字,简化后为同一字者,一般保留繁体,异体字也保留原字。如:
   臺:单州鱼臺县、信德府邢臺县、代州五臺县、泾州灵臺县   台:台州、台州天台县
   穀:应天府穀熟县、东平府阳穀县、襄阳府穀城县       谷:太原府太谷县、利州緜谷县、府州府谷县
   馀:临安府馀杭县、越州馀姚县、饶州馀干县                余:建宁府浦城县余桑银场、余生银坑
     雒:汉州雒县          洛:河南府洛阳县、商州洛南县
   濬:大名府濬州        浚:开封府浚仪县(祥符县)
   崑:平江府崑山县      昆:庆远府宜山县述昆镇
     緜:利州緜谷县        绵:绵州、汉州绵竹县
     谿:抚州金谿县        溪:婺州兰溪县、明州慈溪县、严州青溪县(淳化县)、徽州绩溪县、建宁府松溪县、
                               信州贵溪县、泉州安溪县、遂宁府小溪县、蓬溪县、叙州南溪县、康州端溪县
   钜:信德府钜鹿县、济州钜野县
   於:杭州府於潜县
  但不易产生歧义的保留简化字:
   云(雲):耀州云阳县、处州缙云县、德安府云梦县、云安军、云安县
   复(復):复州
     钟(锺):濠州钟离县
     涂(塗):太平州当涂县
     佑(祐):京兆府乾祐县、西和州祐川县

8、部分名词解释:
   归  宋:表示自西夏国、辽国、金国、蒙古国纳入宋朝版图;
   入版籍:表示羁糜地区、西南化外地区正式纳入宋朝版图,户籍归朝廷管辖;
   入  辽:表示沦于契丹国、辽国;
   入西蕃:表示沦于定难军节度(当时尚未建立西夏国);
   入西夏:表示沦于西夏国;
   入  金:表示沦于金国;
   入  元:表示沦于蒙古国、元朝。

9、关于县级军的行文:
    县级军一般由知县兼军使,在行文中将在县名后为[]括注。实际上来说,县级军只有一个军的空名,不过表示
该县地位比其他县高一些而已。在正式场合使用时,或者称某州某县,或者只称某军。
行政区划网站http://www.xzqh.org/为唯一发布网站

有关郡县的一些简单内容: 1、宋朝的府州分为九个等级,并依治理难度分成剧郡、闲郡两类;主官京府为府尹、府为知府、州为知州: (1)京府 (2)次府 (3)辅州 (4)雄州 (5)望州 (6)紧州 (7)上州 (8)中州 (9)下州 军、监同下州的只有一个等级,视同下州;主官军为知军、监为知监: 同下州 县分为十个等级;主官为知县: (1)赤县 (2)畿县 (3)次赤县 (4)次畿县 (5)望县 (6)紧县 (7)上县 (8)中县 (9)中下县 (10)下县 军(属府州)不分等级,主官为军使,俱以知县兼任。 监(属府州)不分等级,主官为知监,一般不辖实土,负责铸钱、盐务、矿务、竹园、养马等事务。 2、宋朝的府州绝大多数都有郡名,没有任何意义,仅仅可做府州的别名。 3、宋朝府州除京府外,分为五级州格,州格并无太大意义;杯酒释兵权后,州格仅作武官(非主官)升迁之用。 (1)都督州:有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下都督府,置大都督、中都督、下都督 (2)节度州:置节度使或观察使,一般称某某军节度或某某军,一般称为军额,请勿与作为政区的“军”混淆 (3)防御州:置防御使 (4)团练州:置团练使 (5)军事州:置刺史 4、县、尉司、院、真定府北寨的下级行政建制为乡。 5、宋朝的府、州、军、县节制城、寨、堡、关等建制,主要负责边防事务,部分城寨还节制堡; 南宋的城、寨、堡、关等建制,由于资料不全,所以凡未考证的,一律未列入沿革中。 宋代羁糜州县和城寨堡关各史料记载不一,现主要参考《宋史》、《元丰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武经 总要》等书,尽量予以全部列出,以供参考。 6、宋朝的县节制监,军、县节制场、务、冶、坑、井、栅等建制,主要负责盐务和矿务。 南宋的监、场、务、冶、坑、井、栅等建制,由于资料不全,所以凡未考证的,一律未列入沿革中。 7、北宋年间,宋夏、宋辽边境反复争夺,邻近城寨堡反复改属,不可详考;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宋金在中原、陕西、两淮地区反复争夺,不少郡县反复改属,不可详考; 南宋年间,宋金边境反复争夺,邻近郡县反复改属,不可详考; 南宋末年,宋元在两淮、京湖、四川地区反复争夺,不少郡县反复改属,不可详考。 以上郡县中,未能详考的一律未列入沿革中。 http://www.xzqh.org/ 东方血脉
关于政区名与官职名不匹配的一点注释: 在宋代,绝大部分的政区名和官职名一一对应,如成都府的守臣(行政长官)就称为知成都府事,但有极少数政 区名和官职名并不匹配,有: 1、京兆府(雍州),军额为永兴军,守臣为“知永兴军府事(兼京兆府路安抚使)”。 2、真定府(镇州),军额为成德军,守臣为“知成德军府事(兼真定府路安抚使)”,至政和年间,才改为“知真定 府事(兼真定府路安抚使)”。 3、江陵府(荆州),军额为荆南,守臣、通判分别为“知荆南”、“通判荆南”,其他掾幕县官仍为“江陵府”, 至淳熙四年,守臣和通判才分别改为“知江陵府事”、“通判江陵府”。 4、孟州,军额为河阳三城,守臣为“知河阳军州事”。 5、陕州,守臣为“知陕州军府事”,官方文件也称之为“陕府”。 未经允许您不得随意传播以及用于商业用途
宋朝的道、路制: 1、宋初在全国实行道制,同时又实行路治。至淳化五年(994)正式废除道制,全国采用路制。 2、乾德年间之后,分全国为13道,置转运使,负责财赋: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岭南道。 太平兴国二年(977)转运使负责边防、盗贼、刑狱、钱谷、监察事务。 淳化四年(993)合并为两京(东京、西京)10道:东京、西京;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两浙道、剑南道、广南道。 淳化五年(994)废除道制。 3、宋太祖时期即置有路,但暂未能全部考证,可考的有: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府西北路、淮南 路、江南路、两浙路、荆湖路、西川路、峡西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其中西川路为乾德三年(965)置, 峡西路为开宝六年(973)析西川路置。 太平兴国元年(976)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路,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二年(977)分河北路置河北南路,分 两浙路置两浙西南路;三年(978)分京西路为京西南、北路; 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分全国为21路,除以上已列出的路以外,其余暂不可考。 太平兴国六年(981)全国为19路,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 雍熙二年(985)两浙西南路更名为福建路;四年(987)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西路; 端拱二年(989)河北东、西路合并为河北路,全国为17路; 淳化三年(992)全国为16路; 至至道三年(997)之前,京西南、北路合并为京西路,淮南东、西路合并为淮南路,江南东、西路合并为江南路。 至道三年(997)定全国为15路: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荆湖南 路、荆湖北路、西川路、峡西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行政区划以转运司路为标准。 咸平四年(1001)分西川、峡西路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路①; 天禧四年(1021)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路; 皇佑五年(1053)置京畿路; 至和二年(1055)废京畿路; 嘉佑四年(1059)益州路更名为成都府路; 熙宁五年(1072)分京西路为京西南、北路,分陕西路为永兴军、秦凤路,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六年(1073) 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西路;七年(1074)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西路;至此,全国共为23路。 崇宁四年(1105)仍置京畿路;至此,全国共为24路。 大观元年(1107)置黔南路,三年(1109)与广南西路合并为广西黔南路,四年(1110)仍更名为广南西路; 重和元年(1118)梓州路更名为潼川府路; 宣和四年(1122)宋金联盟,灭辽国后,燕云诸州归宋,置燕山府、云中府路;宣和七年(1125)仍沦于金国。 4、但因为军事需要,北宋对边境地区的安抚司路进行了调整: 陕西地区:行政上属永兴军、秦凤二路; 庆历元年(1041)设陕西四路安抚司:秦凤、泾原、环庆、鄜延路,元丰年间之前永兴军路亦设安抚 司;熙宁五年(1072)以收复的熙州、河州及秦凤路的洮州、岷州、通远军设熙河路安抚司;元丰四 年(1081)收复兰州、会州,属熙河路,并更名为熙河兰会路,元佑四年(1089)又更名为熙河兰岷路, 元符二年(1099)收复廓州、湟州,属熙河兰岷路,并更名为熙河兰廓路,宣和元年(1119)又更名为 熙河湟廓路,同年再更名为熙河兰乐路,不久仍名为熙河兰廓路。 河北地区:行政上属河北东、西二路; 庆历八年(1048)设河北四路安抚司:高阳关、大名府、真定府、定州路,政和三年(1113)定州路更 名为中山府路。 河东地区:行政上属河东路,设有河东路安抚司; 后设麟府路兵马司(又作军马司); 靖康元年(1126)太原府沦于金国,于河东路南境设二路安抚司:隆德府路、平阳府路,并称太原府 附近地方为太原府路。 5、宋高宗南渡后,中原、陕西、两淮地区反复争夺;并因军事需要,行政区划改为安抚司路为标准。 建炎三年(1129)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西路; 至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议和,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十二年(1142)勘定界线,南宋有16路:两浙西路、两浙东 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 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乾道四年(1168)合并利州东、西路为利州路; 淳熙二年(1175)复分利州路为二路;三年(1176)复合并利州东、西路为一路;五年(1178)又分利州路为两路; 绍熙五年(1194)又合并利州东、西路为一路; 庆元二年(1196)再分利州路为二路; 嘉定三年(1210)再合并利州东、西路为一路;十一年(1218)仍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6、靖康元年于南京、邓州、西京、北京置东道、南道、西道、北道都总管府; 北宋灭亡后废。 7、宋朝诸路的主要官员为转运使、提刑使和安抚使: 转运使司转运使:俗称漕司,负责一路财赋; 提刑按察使司提点刑狱使:简称提刑使,俗称宪司,负责一路刑狱; 安抚使司安抚使:俗称帅司,负责一路军事,一般由路治所在的知府、知州兼任。 我们的论坛——行政区划论坛http://www.xzqh.org/bbs/欢迎您
关于郡县沿革起止时间: 1、北宋诸路,以五代时期诸国的灭国时间为开始时间,具体为: (1)京畿路、京东东、西路、京西南、北路、河北东、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淮南东、西路以及河东路的隆 德/平阳/绛/泽/隰/慈/辽等府州、荆湖北路的德安/复/汉阳等府州军为后周旧地,开始时间为建隆元年; (2)荆湖南路、荆湖北路的其余府州军为荆南、湖南旧地,开始时间为建隆四年; (3)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为后蜀旧地,开始时间为乾德三年; (4)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为南汉旧地,开始时间为开宝四年;之前所取州的沿革仍列于此; (5)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的鄂州、两浙路的镇江/常/江阴等府州军、福建路的建/南剑/汀/邵武等州 军为南唐旧地,开始时间为开宝八年; (6)两浙路的其余府州军、福建路的其余州军为吴越、漳泉旧地,开始时间为太平兴国三年; (7)河东路的其余府州军为北汉旧地,开始时间为太平兴国四年;之前所取州的沿革仍列于此; (9)燕山府、云中府二路为辽国旧地,开始时间为宣和四年;之前所取州的沿革仍列于此; (8)黔南路的平/从/允/庭/孚/观等州的开始时间为入版籍的时间,即崇宁五年;黔南路设立之前州的沿革仍列 于此。 2、北宋诸路的结束时间,为了方便郡县沿革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时间不尽相同,具体为: (1)北宋未完全控制的燕山府、云中府二路的结束时间为宣和七年燕山府守将投降; (2)北宋首先割让的河北东、西、河东三路的结束时间为靖康二年宋钦宗割地; (3)江南、岭南地区的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广南东、西八路为结束时间为建炎三年宋高宗南 渡。 (4)四川地区的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四路为结束时间为绍兴三年全蜀安定; (5)宋金主要交战区的京畿、京东东、西、京西南、北、淮南东、西七路的结束时间为绍兴十一年宋金东线勘界; (6)陕西地区的永兴军、秦凤二路的结束时间为绍兴十二年宋金西线勘界; (7)黔南路的平/从/允/庭/孚/观等州的结束时间为绍兴四年平、观二州撤消;黔南路撤消之后州的沿革仍列于 此。 注1:如果南宋沿革的起止时间不同导致某府州军在改属时出现空档,该空档的时间列入南宋沿革; 注2:如果是南宋初年已沦于金国的诸路,在南宋时的建置变化仍列入北宋沿革。 3、南宋诸路的开始时间即北宋诸路的结束时间; (1)两浙东、西、江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广南东、西九路的开始时间为建炎三年; (2)成都府、潼川府、利州东、西、夔州五路为开始时间为绍兴三年; (3)淮南东、西、京西南三路的开始时间为绍兴十一年。 4、南宋诸路,以各路官方失陷时间为结束时间,具体为: (1)利州东、西二路的结束时间为宝佑六年苦竹隘、鹅顶堡、大获陷落; (2)京西南路的结束时间为咸淳九年京西安抚使投降; (3)江南东、西、荆湖北、成都府四路的结束时间为德佑元年知宁国府投降、湖北诸知州投降、江西转运使投降、 成都安抚使投降; (4)荆湖南、两浙东、西、淮南东、西五路的结束时间为德佑二年湖南安抚使自杀、宋度宗投降、淮西制置使投 降、泰州守将部下投降; (5)福建路的结束时间为景炎元年宋端宗逃往海上; (6)夔州路的结束时间为景炎三年重庆府守将投降; (7)潼川府、广南东、西三路的结束时间为祥兴二年钓鱼城守将投降、宋卫王自杀。 注:宋朝政区首页的统计表中北宋的截止日期为靖康二年,而北宋郡县在正文的截止日期为建炎三年至绍兴十二年 不等。因此统计表中县数会与正文中列表的县数不一定吻合,主要是建炎年间和绍兴年间增减了一些县。 本文由东方血脉收集相关史料和考古成果创作
关于沿革考: 1、沿革考中的现代政区所采用的时间: 沿革考中现代政区名为公元2005年12月31日当日全国政区名。 2、不列出的沿革考: (1)如宋代政区名与现代政区名相同,且治所与现在的驻地相同;如果其中有多个政区治于同一地,则只要其中 一个政区名与现代政区名相同;如果其政区名曾更名,则只要其中一个政区名与现代政区名相同;即不予列 出沿革考。如: 郑 州(治管城县)。今郑州市,至今未曾徙治,不予列出; 中山府(治安喜县),由定州升格。今定州市,至今未曾徙治,不予列出; 密 州(治诸城县)。今诸城市,至今未曾徙治,不予列出; 单 州(治单父县)。今单县,至今未曾徙治,不予列出; 济南府(治历城县)。由齐州升格。今济南市,至今未曾徙治,不予列出; 海 州(治朐山县)。今连云港市海州区,至今未曾徙治,不予列出。 (2)如果宋代政区名与或曾与现代政区名相同,治所与现在的驻地不同,但现在的驻地是因为设市避免县市同城 而迁驻的,仍不予列出沿革考。如: 陕 州(治陕县)。今三门峡市。因避免与三门峡市同城,陕县现驻大营镇,仍不予列出; 太原府和阳曲县。今太原市。因避免太原市同城,阳曲县现驻黄寨镇,二者均不予列出。 3、列出的沿革考: (1)该政区名与现代政区名相同或曾经相同,但治所与现在的驻地不相同; (2)该府州军县名与现代政区名不相同,或至现代已经撤消、合并的,无论其治所与现在的驻地是否相同; (3)宋代撤消的县、或撤消的府州军无倚郭县的; (4)监、城、寨、堡、关等驻地,予以部分考证; (5)对于宋代政区名现名称已经不同,但另有县改与宋代政区名的相同,二者均列出沿革考,并予以注明。 4、关于宋时郡县沿革考的详细程度: (1)宋时治所在今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主城区的,一般只考证到市; (2)宋时治所在今县、自治县、市辖区驻地所在镇、街道的主城区,一般只考证到县区; (3)宋时治所在今镇的主城区或乡驻地的,一般只考证到乡镇; (4)宋时治所在今村集的,能考证的均列出村集; (5)宋时治所在今县城附近,其宋时县城因数百年的发展到今天自然发生了一定偏移的,如果能考证的,则列出 县城驻地所在的镇; (6)如果不能详细考证到村集的,一般只列出乡镇,如果能考证大致方位的,则增列方位; (7)如果不能详细考证到乡镇的,则只列出市县区,以及大致方位; (8)如果不能详细考证到村集或乡镇,但能考证到古城遗址的,一般列出古城遗址现在的名称; (9)宋时治所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因而无法考证今址的,暂时留空。 未经允许您不得随意传播以及用于商业用途

注①:关于西川、峡西二路的管辖区域暨后来分为川峡四路的分法,至今学术界仍有歧义:
      一称分西川路分为益州路(西川西路)、梓州路(西川东路);峡西路分为夔州路和利州,这是主流说法,文中
          采用这一说法,原因是在考证中,峡西路治兴元府的论据更充足;
      一称分西川路分为益州路、利州路;峡西路分为夔州路和梓州路。
行政区划网站http://www.xzqh.org/为唯一发布网站


行政区划网站 东方血脉版权所有 以上内容由本站 东方血脉 整理。您可以用于个人研究,但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传播以及用于商业用途。 转载时请您标注整理者名字:东方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