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历史沿革

县以三门湾得名。民国29年(1940年)7月,自宁海县析出东南18乡镇,临海县东北隅析出5乡镇以及原南田县6个乡镇,设置三门县,治健康塘。9月移海游镇,隶台州(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2月17日三门解放,建立三门县人民政府,是浙江省第一个解放的县,隶台州专区。1952年4月南田区划归象山县管辖。1954年5月22日撤销台州专员公署,三门县划归宁波专区管辖。

1957年7月恢复台州专员公署建制,三门县回属。1958年10月,撤销三门县建制,并入临海县,隶温州专区。1962年6月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台州专区及三门县建制。1970年1月成立台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三门县属之。1978年9月,改置台州地区行政公署,三门县属之。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三门县隶属台州市。

1940年7月,三门县建立,共2区、4镇、25乡。1942年调整为4区。1943年调整为6区、4镇、25乡、288保、3152甲。1947年,编并乡镇,调整行政区划为2区、3镇、22乡、278保、1958甲。1950年实行区乡(镇)村制,调整为7区、1镇、56乡。1952年4月,南田区10乡划归象山县管辖,增设蛇盘、涛头两乡,调整为六区、1镇、48乡。1954年初从原花桥区划出小雄、泗淋、吴都、山场、道头5乡,增设小雄区;同年下半年,又从山场乡分设梅岙乡,并将亭旁、健跳2乡改为区属镇,全县计7区、3镇、47乡。

1956年2月取消区乡(镇)村制,实行区乡(镇)社制,改行政村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撤区并乡,撤销海游、珠岙、亭旁、六敖4区,调整为3区、1镇、24乡。1958年,撤销区建制,实行县乡(镇)两级,调整为32个乡(镇);同年1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实行人民公社制,以原区范围建立公社,乡(镇)改称管理区,共计6个公社、1镇、32个管理区;1961年,公社改区公所,管理区改公社,调整为1镇、28个公社。

1962年4月三门县恢复建制,增设吴岙公社。1963年增设山岙、关头公社。1966年增设上叶公社,全县共计2区、1镇、32个公社。1977年7月恢复区建制,调整为5区、1镇、32个公社。1980年,海游镇调整为县属镇。1982年双龙公社改为横渡公社,同年7月,海游镇恢复区建制,全县计6区、1镇、32个公社。1983年5月宁海县沙柳公社划归三门县;8月健跳公社改为健跳镇公社,为县属建制镇;全县共计6区、2镇、32个公社。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实行镇社分设,取消社队制,恢复乡(镇)村制,全县计6区、2镇、32乡。1985年,亭旁、沙柳、花桥、珠岙4乡改为区属建镇,全县计6区、6镇、28乡、6个居民区。1987年5月,健跳镇改为区属建制镇。1988年(或是1989年,待查),六敖、横渡、浬浦、小雄4乡改为区属建制镇,调整为6区、10镇、24乡、6个居民区。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全县共设置10个镇、6个乡。

1996年,三门县面积1510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占28.6%。人口约39.4万人。辖10个镇、6个乡:海游镇、小雄镇、六敖镇、沙柳镇、花桥镇、珠岙镇、里浦镇、亭旁镇、健跳镇、横渡镇、高枧乡、蛇蟠乡、沿赤乡、泗淋乡、坝头乡、中门乡。县政府驻海游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三门县总人口315405人。其中:海游镇72387人,沙柳镇12657人,珠岙镇21912人,亭旁镇20316人,六敖镇24825人,健跳镇22043人,横渡镇10221人,里浦镇22381人,花桥镇19078人,小雄镇22878人,高枧乡17409人,中门乡9330人,坝头乡6866人,沿赤乡13983人,泗淋乡16711人,蛇蟠乡2408人。

2001年11月19日,浙政函[2001]241号批复同意三门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中门乡、坝头乡建制,并入亭旁镇。亭旁镇辖106村,驻杨家村(原址)。2001年末,全县共120722户,400573人,其中城区69968人;暂住人口14172人。辖10个镇、4个乡,共8个居委会、51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海游镇人民路59号。

2004年1月18日,浙政函[2004]11号批复同意将三门县珠岙镇北山等6个行政村划归海游镇管辖:将三门县珠岙镇北山、前郭、后郭、梅村、南岙、下谢等6个行政村划归海游镇管辖。调整后,海游镇辖63个行政村、6个社区,镇政府驻地不变(石羊溪路5号);珠岙镇辖3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珠岙村)。

2012年末,全县总面积1072平方千米。总人口43.53万人。辖10个镇、4个乡:海游镇、沙柳镇、珠岙镇、亭旁镇、六敖镇、健跳镇、横渡镇、浬浦镇、花桥镇、小雄镇、高枧乡、沿赤乡、泗淋乡、蛇蟠乡。县政府驻海游镇湫水大道9号。

2013年11月,撤销健跳镇、六敖镇,合并设立新的健跳镇,面积181.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6.73万人,辖3个居民区、72个行政村(不含原六敖镇的正屿村、涛头村),镇政府驻健农村南大街43号;撤销浬浦镇、小雄镇、沿赤乡、泗淋乡,合并设立新的浦坝港镇。所辖范围为浬浦镇、小雄镇、沿赤乡、泗淋乡的行政区划,面积265.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0.41万人,辖1个居民区、9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三角塘村盐城路3号;撤销珠岙镇、高枧乡,合并设立新的珠岙镇,面积83.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39万人,辖7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珠岙村珠溪路3号;撤销海游镇、沙柳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及原六敖镇的正屿村、涛头村改由三门县政府直辖,在此区域设立海游街道、海润街道、沙柳街道。其中,海游街道所辖范围为大湖塘新区及其以西片区,面积72.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02万人;海润街道所辖范围为县工业园区及其以东片区,同时划入六敖镇的正屿和涛头两个村,面积101.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26万人;沙柳街道所辖范围为沙柳镇行政区划,面积48.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76万人。调整后,全县辖3个街道、6个镇、1个乡:海游街道、海润街道、沙柳街道、珠岙镇、亭旁镇、健跳镇、横渡镇、浦坝港镇、花桥镇、蛇蟠乡。县政府驻海游街道湫水大道9号。

(附 置县前沿革 摘自“三门县政府网站”,有所改动)

夏、商、周为瓯越地。春秋战国为越国地。公元前306年后,为东越地。秦时,三门为东越地、隶属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史称东瓯王,时属东瓯国。建元六年,闽越王郢被诛,立郢之弟余善为东越王,时为东越地,属会稽郡,隶扬州。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杀余善,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虚。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东瓯地建回浦县,治章安,时为回浦县地,属会稽郡。东汉光武时(公元25-57个)改为回浦县章安县,时为章安县地。

三国吴大帝时(222-252年)分章安县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时为临海县境地,属会稽郡,隶扬州。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时属临海郡,隶扬州。大康元年(280年),分鄞县八百户,临海县安北乡二百户,置宁海县,时三门分属临海、宁海两县,属临海郡。隋废郡为州,临海郡废改入处州,并改东扬州为吴州,废宁海县,时为临海县地,属处州,隶吴州。开皇十二年(592年),改处州为括州。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又改州为郡,废括州,置永嘉郡,时为临海县地,属永嘉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临海县置海州。武德四年(621年)分临海县,复置宁海县,治海游,同年改永嘉郡为括州。时三门分属临海、宁海两县,隶海州。武德五年(622年),改海州为台州,武德七年,废宁海县并入章安县,八年又废章安县,并入临海县,时为临海县地,属台州。贞观元年(627年),台州隶江南道,治苏州。永昌元年(689年),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治广度里(今宁海城关镇),时三门又分为临海、宁海两县地,属台州。天宝元年(742年)台州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85年),临海郡复称台州。同年设海浙江东道,治越州,时属台州,隶浙江东道。

宋时,于浙江境域置两浙路。熙宁七年(1074年),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时分属临海、宁海两县,隶台州。元地方行政实行“行省”制度,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台州为台州路,置总管府,治临海。时三门分属临海、宁海两县,属台州路,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浙东道。明地方政区制度袭元朝,改台州路为台州府。清承袭明朝,设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个道,时三门为临海、宁海两县地,属台州,隶浙江宁绍台道。民国初时,三门仍分属临海、宁海两县。

清雍正六年(1728年)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施行乡庄制,原属宁海县部分有2乡、21庄,原属临海县部分有2乡14庄。民国初年沿用清末旧制,民国17年(1928年)推行村里制,原属宁海县部分有3区、4镇、44乡,原属临海县部分,民国28年,调整为5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