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历史沿革

舟山由是由大小四百多个岛屿组成。诸岛之中,以舟山本岛最大其“形如舟揖”,故名舟山。舟山群岛在春秋时是越国东炼《左传》、《国语》称之为甬东或甬句东,即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内大定,皇帝钦命为定海,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定海之名由此而始。

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置翁山县,以境内有翁山得名,此为舟山建县之始。至大历六年(771年),因袁晁率起义军占翁山而被撤废县治。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复设县,易名为昌国县。元初升县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州为县;洪武二十年废昌国县。

至清初,先后两度迁民。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平定,第二年浙江巡抚赵士麟等以舟山是宁波藩篱,建议驻兵防守。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道光时升为“定海直隶厅”。辛亥革命后,恢复定海县建制。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分设定海、盙州两县。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岛解放,成立定海县人民政府,属宁波专区管辖。1953年3月经政务院批准,定海县辖区分为定海、普陀、岱山3县,从江苏省划入嵊泗县,成立舟山专区。1954年又将原属宁波专区的象山县划入。1958年象山县划归台州专区。1959年撤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县,合并成立舟山县。1960年11月,嵊泗人民公社划归上海市。1962年5月撤销舟山县,重新设立舟山专区,下辖定海、普陀、岱山、大衢、嵊泗5县。1964年撤销大衢县,其辖区分别划归岱山、嵊泗2县。1967年3月起舟山专区改称舟山地区。

1987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舟山地区和定海县、普陀县,设立舟山市(地级)。舟山市设立定海、普陀两区,以原定海、普陀两县的行政区域为定海、普陀两区的行政区域,市人民政府驻定海区。将原舟山地区的岱山、嵊泗两县划归舟山市管辖。

1994年7月,定海区党政机关与舟山市党政机关对口合署办公。1994年末,全市辖定海、普陀2区和岱山、嵊泗2县,共有4个街道、26个镇、37个乡,总人口97.99万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舟山市总人口1001530人。其中:定海区369448人、普陀区346237人、岱山县197483人、嵊泗县88362人。

2006年末,全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共有9个街道、23个镇、12个乡。定海区辖6个街道、7个镇、3个乡,34个社区、82个渔农村新型社区、113个行政村。普陀区辖3个街道、7个镇、4个乡,24个社区、43个渔农村新型社区、177个行政村。岱山县辖6个镇、1个乡,10个社区、39个渔农村新型社区、93个行政村。嵊泗县辖3个镇、4个乡,8个社区、18个渔农村新型社区、38个行政村。

2013年,舟山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共有13个街道、17个镇和5个乡,市政府驻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天大道681号。定海区辖昌国、环南、城东、盐仓、临城、小沙、岑港、马岙、双桥9个街道和金塘、白泉、干览3个镇,区政府驻昌国街道。普陀区辖沈家门、东港、朱家尖、展茅4个街道和六横、虾峙、桃花、东极、普陀山5个镇,区政府驻东港街道。岱山县辖高亭、东沙、岱东、岱西、长涂、衢山6个镇和秀山乡,县政府驻高亭镇。嵊泗县辖菜园、嵊山、洋山3个镇和五龙、黄龙、枸杞、花鸟4个乡,县政府驻菜园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