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县历史沿革

据《大关县志》:“大关以有险可守,关寨重垒,故名。”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为犍为郡朱提县地。东汉属犍为属国朱提县。三国蜀汉至西晋属益州朱提郡。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南广郡地。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开皇年间属南宁州总管府辖恭州,大业年间入开边县,属犍为郡。唐初属剑南道戎州辖曲州地。唐南诏时属拓东节度阿旁部。宋属潼川府路乌蒙部地。

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乌蒙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乌蒙路属乌撒乌蒙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四年(1287)乌蒙路属乌撒乌蒙宣慰司管军万户府。明为乌蒙府,改隶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乌蒙路改置乌蒙府,属云南布政司;置归化州属乌蒙府(寻废);洪武十六年(1383)改属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乌蒙军民府。

清初袭明制,称乌蒙土府,属四川省。雍正五年(1727)3月,析四川省属之乌蒙土府来属于云南省。雍正六年(1728)2月,乌蒙土府改土归流,是为乌蒙府,移治于土府(窦地甸)东二十里地,于大关屯地方置大关厅,设通判,属昭通府。雍正八年(1730)7月,昭通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雍正九年(1731)移大关厅通判驻鲁甸,另设府同知。民国2年(1913)4月,改称大关县,属滇中道。民国6年(1917)1月,从大关县盐井渡地方析置盐津县。民国18年(1929)废道直属省。民国31年(1942),大关县属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昭通县)。

1950年4月,大关县解放后,属昭通专区。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盐津县,将原盐津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大关县(1959年撤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盐津县,以合并于大关县的原盐津县行政区域为盐津县的行政区域(1961年4月28日分治),大关原辖豆沙、柿子划入盐津县。1970年,昭通专区改为昭通地区,大关县属昭通地区。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大关县属昭通市。

1996年,大关县辖1个镇、10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华镇、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青龙乡、玉碗乡、悦乐乡、黄葛乡、寿山乡、吉利乡、天星乡、高桥乡、木杆乡。县政府驻翠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关县常住总人口235802人,其中:翠华镇26315人,上高桥乡15255人,青龙乡15300人,玉碗乡12693人,悦乐乡20436人,黄葛乡18772人,寿山乡23459人,吉利乡17744人,天星乡41029人,高桥乡20631人,木杆乡24168人。

2001年,全县辖1个镇、10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华镇、吉利乡、玉碗乡、木杆乡、天星乡、青龙乡、悦乐乡、黄葛乡、寿山乡、高桥乡、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

2002年,吉利乡、木杆乡、天星乡、玉碗乡撤乡设镇(省政府2002年7月5日批准)。2002年末,大关县辖11个乡镇、76个村,全县人口总户数5.9万户,其中农业户数5.3万户,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万人。

2006年,撤销黄葛乡,其所辖塘房村委会的唐家营、大园子、独瓦、马桑坪4个村民小组和永康、田元、兴隆村3个村委会划归翠华镇管辖,所辖塘房村委会的沙坪子、松林、黄泥坳、喜马溪、岩口、凉水井、营盘、大毛坡、大桥、青坪、罗家湾、梯子坎、老水井、赶山坡、街口、田坝、田方石、丫口、塘房19个村民小组和新寨、太平2个村委会划归悦乐乡管辖,并将悦乐乡改设为悦乐镇,镇政府驻原悦乐乡政府驻地;撤销青龙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天星镇,镇政府驻地不变(省政府2006年1月20日批准)。

2006年,大关县总人口25.02万人。辖6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华镇、玉碗镇、吉利镇、天星镇、木杆镇、悦乐镇、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寿山乡、高桥乡。共有2个居委会、76个行政村。县政府驻翠华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大关县常住总人口263225人,其中:翠华镇42262人,玉碗镇14614人,吉利镇17797人,天星镇58221人,木杆镇26877人,悦乐镇32163人,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19401人,寿山乡27284人,高桥乡24606人。

2012年9月2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大关县高桥乡、寿山乡,设立高桥镇、寿山镇(云政复[2012]73号)。调整后,全县辖8个镇、1个民族乡:翠华镇、玉碗镇、吉利镇、天星镇、木杆镇、悦乐镇、寿山镇、高桥镇、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

2014年,天星镇、寿山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