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县历史沿革

“盐津”,由原“盐井渡”而得名。因距县十里之外,附近河边,产有盐卤,故名盐津。古为白子国地,居住僰人。夏商属梁州域。周封窦地甸,战国后期,李冰回修僰道,选道经盐津。秦为蜀郡辖地。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属犍为郡南广县,东汉永初元年(107)属犍为属国,建安十九年(214)属朱提郡。三国蜀汉时属朱提郡南广县。西晋秦始七年(271)属宁州朱提郡,东晋建武元年(317)属宁州南广郡。隋开皇六年(586)属开边县,治所设于滩头,属恭州;大业元年(605)改属协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属犍为郡。唐武德元年(618)隶剑南道辖戎州开边县,天宝十年(751)为南诏暴部地;贞元十年(794),南诏归附,设云南安抚司,归拓东节度管辖;唐南诏国属拓东节度使辖地。

宋代盐津属梓州路羁摩州的石门路。元代属云南行省乌蒙路所辖土僚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乌蒙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置乌撒乌蒙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四年(1287)改置乌撒乌蒙宣慰司管军万户府,乌蒙路均属之。明属四川行省乌蒙府。洪武十五年(1382),乌蒙路改置乌蒙府,属云南布政司;洪武十六年(1383)改属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乌蒙军民府【一说,天启七年(1627)属马湖府辖境】。清初袭明制,属四川省乌蒙土府。雍正五年(1727),乌蒙府改属云南,盐津隶属云南省乌蒙府。雍正六年(1728)2月,乌蒙府下设大关厅,盐津属乌蒙府大关厅。雍正八年(1730)7月,乌蒙府更名为昭通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雍正九年(1731),盐井渡设巡检司,属昭通府大关厅。

民国二年(1913)4月,大关厅改为大关县,盐津隶属大关县。民国六年(1917),以大关县黎山以北14个乡设立盐津县,属滇中道。民国十八年(1929),裁道后直属省。民国卅一年(1942),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昭通县)。1950年7月,盐津县解放后,属昭通专区。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盐津县,将原盐津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大关县(1959年撤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盐津县,以合并于大关县的原盐津县行政区域为盐津县的行政区域(1961年4月28日分治)。1970年,昭通专区改为昭通地区,盐津县属昭通地区。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盐津县属昭通市。

1917年,盐津县辖14个乡、52个大甲,219个自然村。1932年实行区自治,将14乡52个甲划为7个区40个乡3个镇。1941年,改划为3个镇6个乡117个保1163个甲。1950年,将民国时的3镇6乡改为5个区人民政府,下辖保甲未变。1951年8月废除保甲,建乡设村,全县设5个区2街58个乡。1952年土改初划为5个区3街78个乡,土改后改为5个区2街55个乡。1953年2月增设落雁为第六区;同年11月6个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属县派出机关。1954年3月,盐井、普洱二街改为二镇。1955年4月撤销落雁区,新设牛寨为第六区。1956年1月,彝良县所辖第八区(今庙坝)划入盐津县设为第七区,县辖7个区2个镇64个乡。

1958年,全县划为9个公社、61个管理区。1962年,大关县原辖豆沙、柿子划入盐津县,全县辖10个公社、2个镇,74个管理区。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后,县辖8个区1个县直(牛寨)公社(下辖6个大大队);区辖32个公社1个镇。1962年再次调整社队规模后,县辖9个区公所,1个县直(牛寨)公社下辖8个大大队,区辖82个公社2个镇。1965-1966年两次合并公社后,县辖9个区1个县直(牛寨)公社下辖8个大队1个县直(城关)镇,区辖76个公社1个镇(普洱镇)。1968年5-10月,各区、社、大队、镇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1970年3月区改称公社,区辖公社改为大队,县辖10个公社1个镇;公社下辖34个大队1个镇。1981年9月21日,两碗公社划归水富县。1982年3月,从普洱公社划出天星、龙塘、落雁三个大队成立落雁区工委;4月,城关镇改为盐井镇,升格为公社级,至此,县辖9个公社1个镇1个区工委,下辖78个大队1个镇。

1984年设区建乡,公社改为区公所,生产大队改设乡,下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从兴隆区划出共和,牛寨区划出保隆,以落雁区工委为基础成立落雁区,至此,县辖10区1个镇,区辖71个乡8个镇,下辖431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1988年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将区公所改为乡、镇政府(城区并入盐井镇);原乡、镇政府改为村公所、办事处;从普洱区划出串丝、箭坝、龙台3个乡设立串丝乡,从艾田乡划出中和、中堡、赵溪,普洱区划出大浩,豆沙区划出天宁,以中和村为驻地设立中和乡。至此,县辖10个乡、2个镇人民政府;乡辖61个村公所,镇辖19个办事处;村公所(办事处)下辖431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2573个合作社。1995年3月6日,盐井镇水田办事处划出大屋、瓦房、堰沟三个合作社设立黄葛槽(县城新区)办事处,隶属盐井镇。

1996年,盐津县面积2014平方千米,人口约34万人。辖2个镇、10个乡:盐井镇、普洱镇、串丝乡、艾田乡、中和乡、滩头乡、落雁乡、兴隆乡、牛寨乡、庙坝乡、柿子乡、豆沙乡。县政府驻盐井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盐津县常住总人口323860人,其中:盐井镇41831人,普洱镇37598人,艾田乡19934人,中和乡20080人,兴隆乡31140人,串丝乡14466人,落雁乡21963人,滩头乡25116人,牛寨乡28777人,庙坝乡41655人,豆沙乡20345人,柿子乡20955人。

2000年7~12月进行村级体制改革,全县农村78个行政村(办事处)全部改为村民委员会。至此,县辖辖2个镇、10个乡:盐井镇、普洱镇、豆沙乡、艾田乡、中和乡、兴隆乡、串丝乡、落雁乡、牛寨乡、庙坝乡、柿子乡、滩头乡。乡(镇)下辖78个村民委员会、3个街道办事处,2574个村民小组、40个居民小组。

2002年8月,豆沙乡撤乡设镇(省政府2002年6月18日批准);10月,盐井镇进行城市社区建设试点改革。2002年末,盐津县辖12个乡(镇)、81个行政村、324个自然村、2554个农业合作社。全县总户数8.2万户,其中农业户7.2万户,总人口35.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左右。

2004年末,县辖盐井、普洱、豆沙3个镇和艾田、中和、兴隆、串丝、落雁、滩头、牛寨、庙坝、柿子9个乡,78个村民委员会,4个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村级城镇居民委员会,55个居民小组,2574个村民小组。

2006年,撤销艾田乡,其所辖仁和、椒子2个村委会划归盐井镇管辖,所辖艾田、核桃2个村委会划归中和乡管辖,并将中和乡改设为中和镇,镇政府驻原中和乡政府驻地;撤销串丝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普洱镇,镇政府驻地不变(省政府2006年1月20日批准)。

2006年,盐津县总人口36.46万人。辖4个镇、6个乡:盐井镇、普洱镇、豆沙镇、中和镇、兴隆乡、落雁乡、滩头乡、牛寨乡、庙坝乡、柿子乡。共有5个居委会、78个行政村。县政府驻盐井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盐津县常住总人口369881人,其中:盐井镇63050人,普洱镇61303人,豆沙镇22572人,中和镇32521人,兴隆乡34443人,落雁乡24830人,滩头乡28350人,牛寨乡31678人,庙坝乡46391人,柿子乡24743人。

2012年2月,庙坝乡、柿子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4个乡:盐井镇、普洱镇、豆沙镇、中和镇、庙坝镇、柿子镇、兴隆乡、落雁乡、滩头乡、牛寨乡。2014年,普洱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