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历史沿革

1914年置澜沧县,因县有澜沧江而得名。1959年改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秦朝属西南夷地。西汉为哀牢地;东汉、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隋属濮部。唐南诏国属永昌节度地,宋大理国属永昌府银沙罗甸。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属木连路;后改属银沙罗甸宣慰司。明永乐四年(1406年)属孟连长官司(宣抚司)辖地。

清属迤西道顺宁府。光绪十四年(1888)5月,析缅宁厅猛猛土巡司之上改心、孟连宣抚司之下改心,于顺宁府圈糯置镇边直隶厅,属迤南道,此为澜沧设治之始,镇边之名,即镇摄边境之意;光绪十七年(1891)析耿马宣抚司属之猛角、猛董地方入镇边直隶厅;同年,厅治迁勐朗坝;光绪二十年(1894),猛连宣抚司划入镇边直隶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厅治复迁回圈糯。

民国二年(1913)4月,迤南道更名为滇南道,镇边直隶厅改为镇边县,隶滇南道。民国3年(1914)1月,因与贵州省镇边同名,乃以其地滨于澜沧江而易名为澜沧县;同年6月,滇南道更名为普洱道,澜沧县属普洱道。民国17年(1928)析澜沧县属上改心县佐与缅宁县属四排山县佐所辖区域合,合并设立双江县。民国18年(1929)11月,废普洱道,设立云南省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澜沧县属之。

民国21年(1932)4月,澜沧县属第12政务视察区;民国23年(1934)4月属第16政务视察区;民国24年(1935)8月属第6政务视察区;民国26年(1937)9月,澜沧县勐角、勐董、大蛮海、岩帅四土司地改设沧源设治局(以上四地于1934年改土归流);民国27年(1938)9月,澜沧县属第9政务视察区;民国28年(1939)第二殖办督办公署裁撤。民国30年(1941)6月15日,澜沧县属云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洱县);民国31年(1942)7月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洱县);民国35年(1946)10月属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缅宁县)。

1949年2月澜沧解放,4月建立澜沧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澜沧、东朗、上允、孟连、溯涛(即宁江县,当时纪念解放宁江时牺牲的尹溯涛而得名)5县;12月撤销专员公署,宁江县划出,另四县复并为澜沧县。1950年6月,成立了澜沧县人民政府,属宁洱专区。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澜沧县属之。1953年3月28日,政务院批准: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澜沧县属之。

1953年4月7日,撤销澜沧县,设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县级),隶属思茅专区。 1953年7月11日,内务部批准:撤销宁江县,新营盘区、雅口区划归澜沧拉祜族自治区。1954年5月31日,政务院批准:设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区,以澜沧县的孟连区、南卡区为其行政区域,6月16日正式成立。1955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专区澜沧县的建制,将其原辖的西盟山区暂时委托澜沧拉祜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1956年10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西盟县,以澜沧县西盟区为其行政区域。在西盟县未成立前,西盟山区由思茅专区直接领导。

1959年12月10日,云南省民政厅报告:将相当于自治县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区改名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仍属思茅专区。1970年,思茅专区改为思茅地区,澜沧县属思茅地区。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3号):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澜沧县属地级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澜沧县属地级普洱市。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