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市历史沿革

开远古称阿迷,1932年改称开远,意在“四面伸开,连接广远”。开远境地古为阿宁蛮。夏商周时属古畹町国范围。先秦时期属滇国领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在今开远至建水一带设毋棳县,隶益州郡,始有建置。东汉属益州益州郡。蜀汉建汉三年(225)后称西丰县,属益州兴古郡。西晋复称毋棳县,隶宁州兴古郡。东晋至南朝梁隶宁州梁水郡。北朝周隶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戎州,唐南诏国为爨部地,隶通海都督。宋大理国在今开远置最宁镇,辖哈迷(阿宁、阿迷)部,纳楼部,铁锁甸、大甸、七十城门甸、褒古部、王弄部、教合三部、矣尼迦部、维摩部、钟家部11地,相当于今开远、丘北、砚山、文山、富宁、马关、河口、屏边、蒙自、个旧、金平、元阳、建水一带范围。

元宪宗七年(1257)置阿迷万户府于开远,辖纳楼、茶甸两个千户所。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路。至元十三年(1276)撤阿迷万户府,置阿迷州。大德三年(1299)改隶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阿迷州,辖4乡,属临安府;永历二年(1648)更名开远州,后复名阿迷州。清初袭明制,阿迷州属临安府。清雍正八年(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临安府属临安开广道。民国二年(1913)4月,废州改县,称阿迷县,辖东、南、西、北、中5个区,隶蒙自道。民国18年(1929)废道,直隶云南省。民国20年(1931)12月,改阿迷县称开远县,辖8个区,意在“四面伸开,连接广远”。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

1950年,开远县辖6个区,隶蒙自专区。1957年,开远县划归红河州。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1次会议决定:撤销开远县,将原开远县的六区全部和七区的4个乡、五区的1个乡划归文山县,其余地区划归个旧市(国务院9月16日批准,省人委10月3日通知)。设开远公社(原一、二区)、五星公社(原五、七区)、燎原公社(原三区、七区的左美底乡和蒙自草坝),隶个旧市。1959年2月成立人民公社开远联社,为政社合一组织,辖开远、布沼、五星、大庄、草坝五个公社,隶个旧市。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恢复原并入个旧市并撤销的开远县建制,其行政区域仍照原撤并前不变,开远县由个旧市领导。开远县辖5个公社。次年,草坝公社划归蒙自县。1961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将原由个旧领导的开远县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直接领导。辖城关、开远、中寨、小龙潭、大庄5个公社及马者哨、中和营、吉德、宗舍4个区。1981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开远县,设立(县级)开远市,以原开远县的行政区域为开远市的行政区域;11月18日,开远市正式成立,辖5乡3处,隶红河州。

1996年,开远市面积1950平方千米,人口约25.1万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44%,彝族占32.3%。辖3个街道、5个乡:乐白街道、灵泉街道、小龙潭街道、马者哨乡、羊街乡、大庄回族乡、中和营乡、碑格乡。市政府驻乐白道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开远市常住总人口292039人,其中:乐百道街道66953人,灵泉街道91993人,小龙潭街道31746人,大庄回族乡18291人,羊街乡34049人,马者哨乡9721人,中和营乡24770人,碑格乡14516人。

2005年10月13日,省政府批准同意开远市撤销中和营乡和马者哨乡,设立中和营镇,镇政府驻原中和营乡政府驻地。2006年3月16日,省政府批准同意开远市将小龙潭街道办事处改设为小龙潭镇,镇政府驻原小龙潭办事处驻地。

2006年,开远市总面积2009平方千米,总人口31.59万人。辖1个街道、2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灵泉街道、小龙潭镇、中和营镇、大庄回族乡、羊街乡、碑格乡。共有21个居委会、51个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开远市常住总人口322693人,其中:乐白道街道96691人,灵泉街道91413人,中和营镇37708人,小龙潭镇24986人,大庄回族乡19453人,羊街乡36653人,碑格乡15789人。

全市现辖2个街道、2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乐百道街道、灵泉街道、中和营镇、小龙潭镇、大庄回族乡、羊街乡、碑格乡。2014年,中和营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