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历史沿革

富源县原名平彝,因平彝有岐视少数民族之意,1954年以丰富的的资源而更名富源,素有八宝之乡的美誉。周秦时属滇国、夜郎,两汉时属益州宛温县,两晋南北朝时属宁州,隋朝属益州开边县,唐朝属盘州,南诏和大理国时为摩弥部。元朝时在境内北部设罗山县,属曲靖宣抚司;南部设亦佐县,属罗雄州,境内置官设治。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废罗山县,新置平彝县卫,南部仍为亦佐县。清初,平彝县卫属云南都司、亦佐县属曲靖军民府;清顺治十四年(1657)废亦佐县为平夷县;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平彝废卫、亦佐废县,建平彝县,属曲靖军民府。1954年改称富源县。

1997年,富源县面积3236.8平方千米,人口约59.2万人。辖3个镇、8个乡:中安镇、营上镇、黄泥河镇、后所乡、大河乡、墨红乡、竹园乡、富村乡、古敢水族乡、雨汪乡、老厂乡。县政府驻中安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富源县常住总人口657474人,其中:中安镇118346人,营上镇64190人,黄泥河镇52151人,后所乡60714人,大河乡74517人,墨红乡54886人,竹园乡42533人,富村乡78749人,古敢水族乡13442人,雨汪乡59533人,老厂乡38413人。

2001年7月18日,省政府批准同意后所乡、竹园乡撤乡设镇;8月25日,省政府批准批准同意雨汪乡更名为十八连山乡。自此,全县辖5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中安镇、营上镇、黄泥河镇、竹园镇、后所镇、大河乡、墨红乡、富村乡、老厂乡、十八连山乡、古敢水族乡。

2002年4月29日,省政府批准同意大河乡撤乡设镇;9月8日,省政府批准同意墨红乡、富村乡撤乡设镇。2003年,全县辖中安、营上、黄泥河、后所、竹园、大河、墨红、富村8个镇和古敢、十八连山乡、老厂3个乡,下设159个行政村。总人口67.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94万人,非农业人口5.3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92.06%、7.9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7人。境内主要有汉族、彝族、水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30万人,占总人口的9.36%。

2006年,全县总面积3348平方千米,总人口70.09万人。辖8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中安镇、营上镇、黄泥河镇、竹园镇、后所镇、大河镇、墨红镇、富村镇、古敢水族乡、雨汪乡、老厂乡。共有7个居委会、15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中安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富源县常住总人口722640人,其中:中安镇125701人,营上镇73541人,黄泥河镇56551人,竹园镇45583人,后所镇68322人,大河镇77198人,墨红镇58840人,富村镇88230人,十八连山镇68522人,老厂镇48533人,古敢乡11619人。

2013年10月20日,省政府(云政复[2013]77号)批准同意撤销中安镇。富源县撤销中安镇,设立中安街道、胜境街道;保留营上镇、黄泥河镇、大河镇、竹园镇、富村镇、墨红镇、后所镇、十八连山镇、老厂镇和古敢水族乡。调整后,富源县辖2个街道、9个镇、1个民族乡。

2014年3月3日,省政府(云政复[2014]7号)批准同意将后所镇洗洋塘村调整归胜境街道管辖。同年,黄泥河镇、富村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