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历史沿革

弥渡古名勃弄川。《蛮书·六赕第五》有“白崖城在勃弄川…大历七年(772)阁罗凤新筑也…川东西二十余里,南北百余里”的记载。

西汉属益州郡云南县地。东汉属益州永昌郡云南县地。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云南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姚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今弥渡属南诏国勃弄赕,治地白岩。后历经“大长和国”、“天兴国”、“大义宁国”,今弥渡建置因袭南诏称勃弄赕。后晋天福二年(937),今弥渡属大理国天水郡(郡治今大理凤仪镇)。

元宪宗三年(1253),弥渡隶属大理下万户府赵赕千户所。至元十一年(1273)改置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至元二十五年(1288)革建宁县省入赵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属大理府赵州所辖。清沿明置,弥渡地方设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今弥渡分隶于大理府赵州、云南县、蒙化厅。雍正九年(1731),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

民国元年(1912)5月,设立弥渡县,以赵州九里全境,蒙化三约六约,祥云云白川地计11127户,66755人建置弥渡县,改通判署为县公署,属蒙化厅辖。民国2年(1913),弥渡县属滇西道。民国3年(1914)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弥渡县直属省。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49年4月18日,弥渡解放。同年成立弥渡县临时政务委员会,行使县政权力。1950年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950年3月1日,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州。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宾川、弥渡2县,将原宾川、弥渡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祥云县(1958年撤并),祥云县属大理州管辖。

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弥渡县,以合并于祥云县的原弥渡县行政区域为弥渡县的行政区域,弥渡县属大理州管辖。1968年3月,弥渡县人民委员会改为“弥渡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3月,恢复弥渡县人民政府。

1996年,弥渡县面积1525平方千米,人口约29.2万人。辖1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弥城镇、红岩乡、新街乡、太花乡、苴力乡、密祉乡、寅街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县政府驻弥城镇。1999年,新街乡改建新街镇。2000年,寅街乡、红岩乡撤乡设镇。至此,弥渡县辖4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弥渡县常住总人口296860人,其中:弥城镇19940人,红岩镇47298人,新街镇47554人,寅街镇43331人,太花乡56258人,苴力乡23387人,密祉乡15291人,德苴乡23881人,牛街彝族乡19920人。

?年,苴力乡撤乡设镇。2001年,全县辖5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寅街镇、苴力镇、太花乡、德苴乡、密祉乡、牛街彝族乡。

2005年,弥渡县撤销太花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弥城镇管辖,镇政府驻原弥城镇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

2006年末,全县总面积1523.43平方千米,总人口320611人。辖5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即弥城镇、红岩镇、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4个居委会、85个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弥渡县常住总人口313156人,其中:弥城镇89144人,红岩镇46607人,新街镇49446人,寅街镇43993人,苴力镇25241人,密祉乡15489人,德苴乡23348人,牛街彝族乡19888人。2013年末,全县面积1523.43平方千米。总人口32.9万人。

2014年,撤销密祉乡,设立密祉镇;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弥城镇、红岩镇、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镇、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同年,弥城镇、红岩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