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历史沿革

“宾川”之名,系由宾居--宾居川--宾川演变而来。“宾居”之名,最早见唐樊绰《蛮书》;又据明正德《云南志》,明初蛮名“宾居川”,宾川的县名即由此演变而来。因县西南有地名宾居,又邻金沙江,故名宾川。

先秦属滇国叶榆地。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设益州郡,叶榆县、云南县(今祥云、弥渡)均属益州郡。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设永昌郡。原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等地划归永昌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设縻降都督,宾川属益州云南郡。西晋泰始六年(270),设宁州,宾川属宁州云南郡云平县。东晋至南朝梁均沿之。北朝周时改置南宁州,宾川属云南郡云平县。隋设南宁州总管府,宾川属云南郡云平县。唐麟德元年(664),设姚州都督府,宾川属剑南道姚州地。境内另有越析诏(诏址宾居)。开元二十六年(738),越析诏被南诏吞并,宾川为蒙氏太和楚场地。五代两宋时期,宾川属郑买嗣大长和国、赵善政大天兴国、杨干贞大义宁国、段思平大理国地。大理国时为河东赕。元代,今宾川为太和、赵州、云南三县地,属大理路。

明弘治七年(1494),析太和县(今大理市)九里(粮里)、赵州(今大理市凤仪镇)一里、云南县(今祥云县)二里,于宾居川置宾川州,治所州城,属大理府。另筑大罗卫城,设知州和大罗卫指挥使司。宾川州设12粮里。明嘉靖《大理府志》载:“宾川州在府东一百里。东一百四十里至于姚安之姚州界,南八十里至于云南县界,西八十里至于太和县界,北三百里至于北胜州界。”明万历三年(1575),李元阳修《云南通志·赋役》:“宾川州实在人丁二万二百二十五。”明天启五年(1625),刘文征修《滇志》:“宾川定额人丁(指负担赋役的成年人)为一万七百四十一丁。”

清初沿明制,为宾川州,属大理府。顺治十六年(1659),裁大罗卫指挥使司,设大罗卫守备。康熙五年(1666),裁大罗卫守备,以屯赋归并宾川州。宣统三年(1911),成立宾川州自治总局。民国2年(1913),宾川州改为宾川县,属滇西道。民国3年(1914),滇西道改称腾越道,宾川县属腾越道。民国17年(1928),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直属省。民国37年(1948),宾川县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

1949年7月3日,成立平川地区临时人民政府;12月23日,宾川解放。1950年1月1日,宾川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城州城,属大理专区。1953年7月1日,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有27686户、123900人。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属大理州。1956年7月,县委、县人委机关由州城迁至第二区罗官营乡石榴村办公。1958年1月,中共县委、县人委机关由石榴村迁牛井办公。

1958年11月1日,中共大理地委文件通知,宾川、祥云、弥渡三县并建祥云县(大县),宾川县建制撤销(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1961年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文件通知撤销祥云大县,恢复宾川县建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1964年7月1日,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32671户,164286人。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共47520户,270282人。

1984年1月,农村体制改革,撤销12个公社、1个牛井镇人民政府,以原公社区划为基础,将牛井公社与牛井镇人民政府合并,改为11个区公所、1个牛井镇人民政府,75个乡,3个乡级镇,6个办事处,644个村民委员会,1269个生产队。1988年1~3月区改为乡,原小乡改为村公所(乡政府的派出机构)。全县计11乡、1镇、3个农场,78个村公所、6个办事处,646个村民委员会、844个自然村、1268个农业社。此外,国营宾居华侨农场设有3个生产服务站,国营太和华侨农场设5个经济区,国营彩凤华侨农场设2个经济区。1989年8月31日,太和、彩凤、宾居3个华侨农场,移交宾川县领导。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共297977人。

1996年,宾川县面积2562.7平方千米,人口约31万人。辖1镇11乡:牛井镇、炼洞乡、大营乡、宾居乡、力角乡、太和乡、州城乡、乔甸乡、钟英僳僳族彝族乡、平川乡、古底彝族乡、拉乌彝族乡。县政府驻牛井镇。?年,大营乡撤乡设镇。1999年3月2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炼洞乡建立鸡足山镇,并将原大营镇所辖的关李、上沧、白荡坪、江股4个村委会划归鸡足山镇,镇政府驻沙址村。1999年11月,平川乡改建平川镇;同年州城乡改建州城镇。2000年,宾川县太和、宾居、力角乡改建为太和、宾居、力角镇。至此,宾川县辖7个镇、2个乡、3个民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宾川县常住总人口324412人,其中:牛井镇46617人,宾居镇37146人,州城镇42838人,太和镇45158人,鸡足山镇22557人,力角镇29650人,平川镇25810人,乔甸乡21722人,大营乡23085人,钟英傈僳族彝族乡9903人,古底彝族乡9235人,拉乌彝族乡10691人。

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3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26万人,占93.68%,非农业人口2万人,占6.32%。境内汉、白、彝、回、傈僳等民族和睦共处。少数民族人口7万人,占总人口的21.86%;有印度、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归国华侨0.45万人。辖大营乡、乔甸乡、古底乡、钟英乡、拉乌乡、牛井镇、太和镇、州城镇、宾居镇、力角镇、鸡足山镇、平川镇等5乡7镇和宾居、太和、彩凤3个国营华侨农场。乡镇下设84个村民委员会(含1个办事处)。

2001年12月3日,云政复[2001]207号:撤销宾川县牛井镇、太和镇,设立金牛镇;2002年8月13日正式设立金牛镇(一说为7月29日)。至此,全县辖8个镇、3个乡、个民族乡:金牛镇、鸡足山镇、大营镇、宾居镇、州城镇、乔甸镇、力角镇、平川镇、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古底彝族乡、拉乌彝族乡。

2005年,宾川县撤销古底彝族乡。2006年,全县总面积2627平方千米,总人口34.06万人。辖8个镇、2个民族乡:金牛镇、宾居镇、州城镇、大营镇、鸡足山镇、力角镇、平川镇、乔甸镇、钟英傈僳族彝族乡、拉乌彝族乡;国营彩风华侨农场、国营太和华侨农场、国营宾居华侨农场。共有14个居委会、7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金牛镇。

2007年8月30日,云政复[2007]48号:宾川县钟英傈僳族彝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从钟英村迁至皮厂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宾川县常住总人口348754人,其中:金牛镇96883人,宾居镇36275人,州城镇44990人,大营镇24148人,鸡足山镇28189人,力角镇31425人,平川镇35135人,乔甸镇21674人,钟英傈僳族彝族乡10115人,拉乌彝族乡10279人,彩凤华侨管理区2583人,太和华侨管理区4201人,宾居华侨管理区2857人。

2010年末,全县面积2562.67平方千米,总人口35.1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万人,非农业人口2.9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8.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2.93%。辖8个镇、2个民族乡,90个村(居)委会,1166个村民小组。白族47770人,占人口总数的13.6%;彝族22498人,占6.4%;傣族220人,占0.06%;苗族542人,占0.15%;傈僳族6478人,占1.85%;拉祜族251人,占0.07%;瑶族117人,占0.03%。

2014年,金牛镇、州城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