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后行政区划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全县建立宾居、牛井、大营、平川4个人民公社、56个管理区、857个生产队。牛井公社(牛井街):牛井、彩凤、金句、河旬、大新、太和、力角、大会、新坪、自和、罗官、张家庄、鱼棚13个管理区。宾居公社(宾居街):龙口、杨官营、清河、龙泉、龙邑、前所、蹇官营、周官、州城、杨保、大罗、海稍、土官、宾居14个管理区。大营公社(大营街):大营、莉村、排营、沙址、江股、瓦溪、炼洞、上沧、挖色、大城、小城、海印、甸头13个管理区。平川公社(平川街):平川、古底、李子园、盘谷、罗九、西山、钟英、赵卡拉、唐古地、朱拉乌、新田、来凤、东升、底么16个管理区。
  1958年11月1日,中共大理地委文件通知,宾川、祥云、弥渡三县并建祥云县(大县),宾川县建制撤销(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1959年3月祥云县组织“八一公社”到宾川建“八一农场”,前所公社在白荡坪建“前进农场”。弥渡各公社在乌稍建“大跃进农场”。同年8月,原属宾川大营公社的挖色、大城、小城、海印4个管理区(一说为挖色、大城、小城、海印、康廊),面积7.67平方千米,划归大理县。1960年10月,国营太和农场改名为国营太和华侨农场。
  1961年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文件通知撤销祥云大县,恢复宾川县建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公社规模作了调整,宾居公社分为宾居、乔甸两公社;牛井公社分为牛井、力角两公社;平川公社分为平川、古底两公社;大营公社不变。7个公社下设56个管理区。同年10月,将7个公社调整为28个农村人民公社,3个城镇人民公社,并增设平川、古底两个区公所。
  1963年5月,设7区82个公社,1个镇。乔旬区:辖石碑、杨保、大罗、河边、海稍5个公社。宾居区:辖龙口、毗村、杨官、石马、清河、龙泉、宾居、乌龙坝、山岗、龙邑、蹇街、老赵、周官、白庄、前所、州城16个公社。牛井区:辖金句、白塔、牛井、彩凤、江干、罗官、仁和、新坪、龟山、管岗、大新、太和、东四、大尖峰、沙址、炼洞、甸头、河绕18个公社。力角区:辖周能、力角、海良、大会、张家、自和、米汤7个公社。大营区:辖莉村、排营、瓦溪、大营、上沧、小银句、白荡坪、江股、关李9个公社。平川区:辖李子园、帽角山、马花、罗九、康宁、平川、石岩、禾头、盘谷、底么、朱苦拉、钟英、皮厂、唐古地、赵卡拉、芝麻登、西山17个公社。古底区:辖古底、东升、得的么、大厂、碧鸡、箐门口、拉乌、新兴、来凤、新田10个公社。牛井镇:辖3个居民委员会。
  1964年7月1日,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32 671户,164 286人。1964年,祥云县雄鲁么公社(乡),面积0.89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全县共7区1镇83个公社。1966年9月,撤销7区1镇83个公社,设乔旬、宾居、蹇街、牛井、牛东(后称东凤又改太和)、炼洞、大营、力角、平川、钟英、古底、拉乌12个农村公社,1个牛井城镇公社。是月,按照“文革优。破旧立新”的要求,全县公社、大队都改为“革命化”的新名称,直至1972年才恢复原名称。
  1967年2月,宾川县由人民武装部和驻军实行军管。1968年10月23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70年3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辖一营(原太和农场)、二营(原宾居农场),1个直属连。1977年5月,撤销牛井城镇公社并入牛井公社。1979年9月又成立牛井镇人民政府(级别与12个公社同),大队、生产队也有变更。至1983年,大队增为93个,生产队1268个。1979年6月18日,省革委会批准,撤销牛井劳改农场,于原址建彩凤华侨农场,接收安置越南归侨。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共47520户,270282人。1984年1月,农村体制改革,撤销12个公社、1个牛井镇人民政府,以原公社区划为基础,将牛井公社与牛井镇人民政府合并,改为11个区公所、1个牛井镇人民政府,75个乡,3个乡级镇,6个办事处,644个村民委员会,1 269个生产队。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