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行政区划

  1949年7月3日,成立平川地区临时人民政府;12月23日,宾川解放。1950年1月1日,宾川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城州城,属大理专区。是月,废除民国旧制,全县分设6个区人民政府,即:城区:直辖1个街、马官营、白庄帽、大罗城、大山后、北门外、新罗城、大新村7个自然村和施源村、新庄、南门外、官统、离娄、龟山、杨公村、小新村8个行政村。上川区:辖象西、宾东、令山3个分区政府。下川区:辖五星、牛东、华盖3个分区政府。鸡山区:辖炼钟、龙海2个分区政府。平川区:辖平川、底么、古底、康宁4个分区政府。海东区:辖挖色、双廊、文龙、海东4个分区政府。
  1950年4月,宾川、祥云两县将插花地相互归并,原属祥云县的柳家湾、大新村、小新村、黑树林、西河头基、白庄帽、前所、埃东、马家庄划归宾川(一说为大黑树、谢官营、东四村等村归宾川);原属宾川的蛟起营、谢家营划归祥云。6月,将原属宾川令山分区的普和、洞壁、大湖西划归凤仪。1950年4月4日,撤销分区政府,改6个区人民政府为象西、宾东、令山、五星、牛东、华盖、鸡山、平川、挖色、文龙、康廊、城区、龙海(未组建)13个区政府。
  1950年6月21日,将13个区人民政府调整为上川、下川、鸡山、平川、海东5个区公所,下设58个行政村。9月,根据大理专署通知,县政府决定区名由地名改为按数字顺序称谓。上川称一区,下川称二区,鸡足山称三区,平川称四区,海东称五区。一区(宾居街):龙口、杨官、宾居、龙泉、龙邑、州城、周官、蹇官营、前所、清河、温官营、老赵、新坪、石马,14个行政村。二区(牛井街):牛井、劳模、彩凤、河旬、大新、太和、力角、周能、自和、张家、海良、罗官、石榴,13个行政村。三区(大营街):金旬、大营、炼洞、沙址、上沧、江股、瓦溪、排营,8个行政村。四区(平川街):平川、底么、盘谷、西山、钟英、唐古地、赵卡拉、李子园、古底、罗九、朱苦拉、东升,12个行政村。五区(挖色街):挖色、火山、大城、小城、南村、长育、双廊、向阳、文武、上河、莉村,11个行政村。
  1952年11月,拉乌、新田、新兴、来凤溪4个乡,面积5.56平方千米,由祥云县划归宾川县拉乌乡管理。1952年全县人口为126 100人。1952年12月,取消区下行政村,改设62个乡(镇)人民政府。第一区(宾居街):龙口乡、杨官乡、宾居乡、龙泉乡、龙邑乡、州城乡、周官乡、蹇官营乡、前所乡、清河乡、温官营乡、老赵乡、新坪乡、石马乡,14个乡。第二区(牛井街):牛井镇、劳模乡、彩凤乡、河旬乡、大新乡、太和乡、力角乡、周能乡、自和乡、张家乡、海良乡、罗官乡、石榴乡,13个乡、镇。第三区(大营):金甸乡、大营乡、炼洞乡、沙址乡、上沧乡、江股乡、瓦溪乡、排营乡,8个乡。第四区(平川):平川乡、底么乡、盘谷乡、西山乡、钟英乡、唐古地乡、赵卡拉乡、李子园乡、古底乡、罗九乡、朱苦拉乡、东升乡、拉乌乡、来凤溪乡、新田乡、新兴乡,16个乡。第五区(挖色):挖色乡、火山乡、大城乡、小城乡、南村乡、长育乡、双廊乡、向阳乡、文武乡、上河乡、莉村乡,11个乡。
  1953年7月1日,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有27686户、123900人。1953年7月,古底、拉乌由第四区分出,建第五区。辖古底、新兴、新田、来凤、拉乌、东升、朱苦拉、罗九,共8乡。挖色改称第六区。全县调整为6区59乡镇。1953年10月,原属邓川县的大会庄乡,面积1.25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12月,原属宾川县的火山乡、双廊乡、长育乡划归洱源县。1955年9月,原属宾川的上河、向阳、文武、南村4乡,面积5.16平方千米,划归凤仪县(今属大理市)。1955年9月,全县划为6区,5镇(州城、宾居、牛井、平川、挖色),44乡。
  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属大理州。同年将第四区唐古地乡、赵卡拉乡改为傈僳族乡。西山乡及第五区东升乡、朱苦拉乡、来凤乡改为彝族乡。全县区、乡、镇与上年同。1956年7月,县委、县人委机关由州城迁至第二区罗官营乡石榴村办公,同年国营宾居机耕农场(今宾居华侨农场)建立。1958年1月,中共县委、县人委机关由石榴村迁牛井办公;是月,原属祥云县的海稍14个村,面积4.76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9月,原属祥云县的乔甸乡,面积14.85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同年太和农场建立。1958年2月,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发展需要,撤区并乡,将5镇44乡合并为宾居、蹇街、州城、罗官、力角、大营、排营、江股、炼洞、平川、李子园、西山、皮厂、赵卡拉、古底、东升、拉乌、挖色、乔旬19个大乡,1个牛井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