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县历史沿革

漾濞古称“样备”,初为部落名,后为巡检司名,今为自治县专名,均得名于境内大河漾濞江。咸通十一年(870)前后,定边军节度使窦滂撰《云南别录》,内载:“六诏:曰蒙舍,曰蒙越,曰越析,曰浪穹,曰样备,曰越澹。”此为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样备”一名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明、清以后,“样备”逐渐演变为“漾濞”,从而与河名同。

自汉王朝在云南设郡县起,今漾濞地先后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属。唐初六诏称雄时先后为蒙巂、样备诏地。宋朝时为大理国属地。元朝分属永昌府及蒙化府,明清大体袭元制。1912年,以样备、打牛坪、箭杆场三巡检司故地及云龙、洱源插花地设置漾濞县。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大理市,设漾濞区。1961年复置漾濞县。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漾濞县,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同年11月1日举行设立自治县庆典,正式实行自治。

1984年,县下设区、镇,区下设乡、镇,区级镇下设街道办事处。全县设区11个,区级镇(县辖镇)1个(上街),设乡62个、乡级镇(区辖镇)3个(平坡、脉地、龙潭),街道办事处2个:上街镇、淮安区、河西区、太平区、富恒区、平坡区、顺濞区、脉地区、双涧区、瓦厂区、龙潭区、鸡街区。

1987年撤区建乡,原淮安区、上街镇合并设上街镇,其余各区改设乡,原各乡镇一律改设为村公所;全县设1镇10乡,65个行政村、2个街道办事处。1988年以后,县下设乡、镇,乡镇下农村设行政村,城镇设街道办事处,全县设10乡1镇:上街镇、河西乡、太平乡、富恒乡、平坡乡、顺濞乡、脉地乡、双涧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下设65个行政村,2个街道办事处。

1993年,全县总人口95975人,其中彝族42528人,占44.31%;汉族35882人,白族10910人,回族3041人,傈僳族2286人,苗族833人,傣族207人,纳西族137人,其他民族151人。辖1个镇、10个乡,下辖2个城镇街道办事处、65个农村行政村。

1996年,漾濞彝族自治县面积1867.8平方千米,人口约9.7万人。辖1个镇、10个乡:上街镇、双涧乡、脉地乡、富恒乡、太平乡、河西乡、平坡乡、顺濞乡、龙潭乡、鸡街乡、瓦厂乡。县政府驻上街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漾濞彝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05380人,其中:上街镇22123人,河西乡16583人,脉地乡10039人,双涧乡4521人,富恒乡8047人,太平乡6567人,平坡乡8316人,顺濞乡6194人,瓦厂乡5139人,龙潭乡6097人,鸡街乡4899人,大保公路大平地指挥部6855人。

?年,河西乡、平坡乡撤乡设镇。2001年11月,脉地乡撤乡设镇。2001年末,全县辖4个镇、7个乡:上街镇、河西镇、平坡镇、脉地镇、双涧乡、富恒乡、太平乡、顺濞乡、龙潭乡、瓦厂乡、鸡街乡。

2005年,漾濞县撤销上街镇和河西镇,设立苍山西镇,镇政府驻原河西镇下街(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撤销脉地镇和双涧乡,设立漾江镇,镇政府驻原脉地镇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12月24日批准)。

2006年,漾濞彝族自治县面积1957平方千米,人口10.59万人。辖3个镇、6个乡:苍山西镇、漾江镇、平坡镇、富恒乡、太平乡、顺濞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共有1个居委会、6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苍山西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漾濞彝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02305人,其中:苍山西镇40456人,漾江镇15272人,平坡镇8494人,富恒乡8577人,太平乡6717人,顺濞乡6522人,瓦厂乡5187人,龙潭乡6204人,鸡街乡4876人。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103060人。

2014年,撤销顺濞乡,设立顺濞镇;同年,苍山西镇、漾江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全县现辖4个镇、5个乡:苍山西镇、漾江镇、平坡镇、顺濞镇、富恒乡、太平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