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县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封二年,今兰坪县域隶属益州郡比苏县。唐朝时期设眉邓、洪郎二州,南诏时期隶属剑川。元、明、清三个朝代均属丽江。民国元年设兰坪州治,民国三年成立兰坪县。1949年5月10日兰坪解放,隶属丽江地区。1957年划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至今。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兰坪县,设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1949年10月,将原设有的11个乡、镇调整为11个区:金顶区、啦井区、营盘区(由原营盘镇和石宝乡合并)、石登区、中排区、兔峨区、维登区、高山井区、兴仁区、通甸区和上兰区。1950年8月全县11个区合并为4个大区:第一区辖金顶、啦井、营盘三个乡;第二区辖上兰、通甸、兴仁三个乡;第三区辖石登、中排、维登、高山井四个乡;第四区辖兔峨一个乡。1953年12月将原第一区内的营盘乡和原第三区内的高山井乡、第二区的兴仁乡划出,将原来的4个大区调整为6个区:第一区辖金顶、啦井两个片,第二区辖上兰、通甸两个片,第三区辖石登、维登三个片,第四区辖营盘一个片,第五区辖高山井、兴仁两个片,第六区辖兔峨一个片。

1958年4月,将全县18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3个初级社合并为18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为800个生产小队;同年8月全县6个区、18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为金顶、啦井、营盘、通甸等9个公社,共959个管理区,1160个生产队。1961年4月将9个公社调整为金顶、啦井、营盘、拉古、恩罗、兔峨、拉马登、石登、大竹箐、小格拉、中排、德庆、烟川、维登、箐头、碧玉河、河西、安乐、通甸19个小公社。1962年2月撤销原19个区级公社建制,建立6个区,下设101个公社(行政村级)、1个镇、1个农场【一说,1963年4月撤销19个小公社的建制,恢复6个区的机构】。

1966年2月,划为金顶、通甸、啦井、营盘、兔峨、石登、中排、河西、通甸等八个区,下设101个公社。……1984年2月设区建乡,撤销了8个公社,恢复金顶、啦井、营盘、兔峨、石登、中排、河西、通甸8个区;8个公社共97个大队调整为8个区、101个乡、2个镇。1987年12月改区为乡、镇,全县设3镇5乡,即金顶镇、啦井镇、营盘镇、兔峨乡、石登乡、河西乡、通甸乡、中排乡;原来的乡改为村公所(办事处),全县计有104个村公所(办事处),801个自然村。

1996年,全县面积4325平方千米,人口约18.3万人,其中白族占48.3%,傈僳族占34.4%,普米族占7.2%。辖3镇、5乡:金顶镇、拉井镇、营盘镇、兔峨乡、通甸乡、河西乡、石登乡、中排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96977人,其中:金顶镇45406人、拉井镇15146人、营盘镇32092人、通甸乡22575人、河西乡16743人、中排乡22430人、石登乡24311人、兔峨乡18274人。

2002年通甸乡撤乡设镇(省政府2002年1月10日批准)。2003年,全县辖4镇、4乡:金顶镇、拉井镇、营盘镇、通甸镇、河西乡、中排乡、石登乡、兔峨乡。下设102个行政村和7个社区。全县总人口19.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7.4%。境内主要居住着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彝族和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7.8万人,占总人口的93.4%。其中:白族9.17万人,普米族1.4万人。

2006年,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面积4455平方千米,人口20.86万人。辖4个镇、4个乡:金顶镇、啦井镇、营盘镇、通甸镇、河西乡、中排乡、石登乡、兔峨乡。共有5个居委会、102个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212992人,其中:金顶镇53667人,啦井镇13899人,营盘镇37406人,通甸镇23916人,河西乡16991人,中排乡22988人,石登乡26148人,兔蛾乡17977人。

2014年,金顶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