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历史沿革

砚山以维摩山顶水池之特殊地貌形状“山势颇秀,其形如砚”而得名。 西汉时期,县境东部属牂牁郡句町、镡封、进桑、宛温县,西部属益州郡毋棳县。东汉属益州牂柯郡。三国蜀汉为益州兴古郡。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兴古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昆州。唐初属岭南道僚子部,唐南诏国属通海都督府辖地。宋大理国属最宁府维摩部、教合三部。元属广南西路和哈迷万户府。明分属临安府阿迷州教化长官司,广南府和广西府维摩州。清为开化府文山县、广西直隶丘北县、广南府宝宁县、临安府阿迷州辖地。清道光三年(1823),设江那县丞。

民国元年(1912)设江那县佐,隶属文山县;小维摩县佐,属广南县。民国22年(1933)6月,由文山县江那县佐、广南县的小维摩县佐析置合并砚山设治局。民国24年(1935)7月1日设置砚山县。民国31年(1942)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文山县)。民国33年(1944)6月,砚山县为三等县,总面积3263平方千米,总户数17767户,总人口814000人,其中男性39465人、女性41935人。全县辖5镇、5乡;141保、1595甲。民国37年(1948)砚山县属云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驻砚山县)。

1949年4月8日在者腊建立了县人民民主政府,除县城外,各区乡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11月30日,砚山全境解放;12月1日,县委、政府领导机关迁驻县城江那。1950年砚山县属文山专区。1957年5月2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9次会议决定设置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复: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属文山州。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砚山县,将原砚山县的行政区域并归文山县(1958年10月已撤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砚山县,以合并于文山县的原砚山县行政区域为砚山县的行政区域(1961年8月已分置)。

1996年,全县面积3805平方千米,人口约40.1万人,辖4个镇、8个乡:江那镇、平远镇、稼依镇、阿猛镇、阿舍彝族乡、维摩彝族乡、干河彝族乡、盘龙彝族乡、阿基乡、者腊乡、蚌峨乡、八嘎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砚山县常住总人口437508人,其中:江那镇66527人,平远镇79703人,稼依镇39460人,阿猛镇23583人,阿舍彝族乡23723人,维末彝族乡49713人,盘龙彝族乡29815人,八嘎乡31917人,者腊乡28716人,蚌峨乡13422人,阿基乡29406人,干河彝族乡21523人。

2003年,砚山县辖4个镇、8个乡:江那镇、平远镇、稼依镇、阿猛镇、阿基乡、者腊乡、蚌峨乡、八嘎乡、阿舍彝族乡、维摩彝族乡、盘龙彝族乡、干河彝族乡,以及平远、稼依2个华侨农场,93个行政村、6个社区,995个自然村,1289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县总人口4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8.79万人,占总人口的64.3%。

2006年,撤销阿基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阿猛镇,镇政府驻地不变(省政府2006年3月16日批准)。2006年末,砚山县面积3888平方千米,人口44.79万人。辖4个镇、7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江那镇、平远镇、稼依镇、阿猛镇、阿舍彝族乡、维末彝族乡、盘龙彝族乡、八嘎乡、者腊乡、蚌峨乡、干河彝族乡;回龙农场。共有7个居委会、93个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砚山县常住总人口463261人,其中:江那镇79448人,平远镇88103人,稼依镇41917人,阿猛镇53291人,阿舍彝族乡24356人,维末彝族乡51101人,盘龙彝族乡30076人,八嘎乡31697人,者腊乡28874人,蚌峨乡12797人,干河彝族乡21601人。

2014年,平远镇、稼依镇、阿猛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