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钦县历史沿革

“德钦”系藏语,意为“极乐太平”。原名阿墩子,1935年以“德钦林”(林:藏语,意为寺院)之音,改称为德钦。

汉时为牦牛羌地。晋时为马儿敢地。南北朝属党项部。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为聿赍城,属吐蕃地;唐南诏国为聿赍城,属剑川节度辖地。宋大理国属善巨郡。元代称“小旦当”。至元八年(1271)属丽江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5)丽江宣慰司改置丽江路,为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3)丽江路改为军民宣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德钦为招讨司磨几勘(芒康)与万户府(巴塘)的管辖区。正德四年(1509),德钦为云南省丽江土知府纳西族木定占领,时称阿德酋。崇祯十二年(1639)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派兵南下,打败木氏土知府,德钦为蒙古和硕特部控制范围。

清顺治五年(1648),德钦归属西藏统属范围。康熙五十八年(1719),巴塘为清朝控制管辖,巴塘设正、副土司,德钦复归巴塘管辖。雍正四年(1726),清廷勘定川、滇藏界,四川省(巴塘管辖)属阿墩子划归云南省丽江府。雍正五年(1727)改属维西厅,维西厅划归鹤庆府。雍正八年(1730)7月,鹤庆府属迤西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5月,维西厅复属迤西道丽江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弹压委员,受川滇边务大臣节制。

民国6年(1917)由维西县析置阿墩子行政区,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裁腾越道直属省。民国21年(1932),改设阿墩子设治局。民国24年(1935)6月,改设治局获批,并更名为德钦设治局,辖燕门、云岭、佛山和升平镇。民国31年(1942)属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驻丽江县)。民国37年(1948)云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维西县。民国38年(1949)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

1950年5月20日,德钦设治局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丽江专区。1952年11月2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德钦设治区,设立德钦县藏族自治区。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7次会议决定:设置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藏族自治区属迪庆州。迪庆州成立后,将德钦县藏族自治区改为德钦县。1957年9月13日,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正式成立。1957年,划出维西县第六区,建立奔子栏办事处(县级),直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1959年5月11日,撤销奔子栏办事处(县级),划归德钦县。

1996年,全县面积7504平方千米,人口约5.8万人。辖1个镇、7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升平镇、佛山乡、燕门乡、羊拉乡、奔子栏乡、拖顶傈僳族乡、霞若傈僳族乡、云岭乡。县政府驻升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德钦县常住总人口60085人,其中:升平镇9205人、佛山乡4031人、云岭乡5804人、燕门乡7701人、拖顶乡9492人、霞若乡8369人、奔子栏乡9114人、羊拉乡6369人。

2002年,奔子栏乡撤乡设镇(省政府2002年7月18日批准)。

2006年,德钦县总面积7596平方千米,总人口6.24万人。辖2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升平镇、奔子栏镇、佛山乡、云岭乡、燕门乡、拖顶傈僳族乡、霞若傈僳族乡、羊拉乡。共有2个居委会、40个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德钦县常住总人口66589人,其中:升平镇11595人,奔子栏镇10837人,佛山乡3898人,云岭乡6851人,燕门乡7391人,拖顶乡9696人,霞若乡8258人,羊拉乡8063人。

2014年,升平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