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历史沿革

西汉属益州郡地,东汉属永昌郡地,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地,西晋属宁州云南郡地,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吐蕃地;唐南诏国为敛寻城,属剑川节度辖地。宋大理国为罗裒间,属善巨郡。元至元八年(1271年)属丽江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5年) 丽江宣慰司改置丽江路,为军民总管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临西县,属丽江路军民府巨津州。至元二十二年(1283年) 丽江路改为军民宣抚司,徙治巨津州半空和寨,后徙治通安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丽江路改置丽江府;洪武三十年(1397年)丽江府改置丽江军民府,临西县属丽江府辖巨津州。永乐四年(1406年),在今维西县设剌和庄长官司,直属云南都指挥使司管辖。正统二年(1437年),临西县省入巨津州。嘉靖至万历年间,今维西称“你那”。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丽江府改土府,巨津州省入丽江土府。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府改流为正府,今维西属丽江府辖地。雍正四年(1726年),四川省阿墩子属划归丽江府。

雍正五年(1727年)4月于维西置厅,阿墩子划归维西厅,移鹤庆府通判驻维西厅,改属鹤庆军民府,维西厅域东跨金沙江,北接今西藏芒康县境,西至怒江,西北延伸到独龙江,包括今维西、德钦、贡山、福贡四县和香格里拉县的五境乡。雍正八年(1730年)7月,鹤庆府属迤西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5月,维西厅复属迤西道丽江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阿墩子设弹压委员,受川滇边务大臣节制。

民国2年(1913年),维西厅改设维西县,迤西道改为滇西道,维西县属滇西道。民国3年(1914年),滇西道改为腾越道,维西县属之。民国6年(1917年)由维西县析置菖蒲桶行政区、阿墩子行政区,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年),裁腾越道直属省。民国31年(1942年)属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驻丽江县)。民国37年(1948年)云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维西县。民国38年(1949年)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

1949年5月12日,建立了临时性的人民政权;同年10月1日正式建立维西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7次会议决定:设置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划归迪庆州。1957年9月13日,迪庆州正式成立。1957年,划出维西县第六区,建立奔子栏办事处(县级),直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1961年五境区(乡)划归中甸县(现香格里拉县)。1965年12月8日,怒江州兰坪县第六区(维登)10个公社,共115个生产队1950户8071人,划归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国函字88号)批复:撤销维西县,设立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以原维西县的行政区域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同年10月13日正式成立,仍隶属于迪庆州。

1996年,维西僳僳族自治县面积4661平方千米,人口约14.1万人。辖1个镇、9个乡:保和镇、永春乡、巴迪乡、维登乡、白济汛乡、塔城乡、攀天阁乡、中路乡、康普乡、叶枝乡。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46017人,其中:保和镇10703人,永春乡31731人,攀天阁乡14987人,自济讯乡22365人,康普乡10196人,叶枝乡10357人,巴迪乡7570人,塔城乡14974人,中路乡9990人,维登乡13144人。

2002年塔城乡撤乡建镇(省政府2002年7月18日批准),叶枝乡撤乡建镇(省政府2002年7月23日批准)。

2006年,维西僳僳族自治县总面积4661平方千米,总人口15.22万人。辖3个镇、7个乡:保和镇、叶枝镇、塔城镇、永春乡、攀天阁乡、白济讯乡、康普乡、巴迪乡、中路乡、维登乡。共有3个居委会、79个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60605人,其中:保和镇13446人,叶枝镇11154人,塔城镇16234人,永春乡33804人,攀天阁乡15765人,白济汛乡25415人,康普乡10957人,巴迪乡9984人,中路乡10316人,维登乡13530人。

2014年,塔城镇、叶枝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