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县历史沿革

“宜良”含义,康熙《宜良县志》释为:“宜之为言,善也;良,易直也。顾名思义,则邑人朴茂,习俗简易可知。”一说县因纪良山而得名,元代将“纪良”讹为“宜良”。一说“宜良”属彝语地名,其方言读音是“弥良”,含义是山谷间的开阔地。

宜良具有悠久的历史,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昆泽县,属益州郡,蜀汉时期属建宁郡,西晋属晋宁郡,隋属昆州,唐初设新丰县,隶郎州,南诏时期西爨西迁后,乌蛮罗裒部筑城居住,称罗裒龙,属拓东节度辖。宋大理时期属善阐节度,宜良境内滇东乌蛮37部分治之地,宜良之东为罗蒙部,西南为乌蛮的硊么徒蛮强宗部,北境为乌蛮之一嵩盟部。

元宪宗六年(1257年)设大池千户,属嵩明万户;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大池为宜良州,治大池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州为县,属中庆路,后废太池来属。明、清沿称宜良县,属云南府。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改属滇中道,1916年废道,直属省辖。1950年设宜良专区,县为专署驻地。1954年撤宜良专区,县改属曲靖专区所辖。1983年10月划入昆明市。

1996年,宜良县面积1886平方千米,人口约37.5万人。辖5个镇、7个乡:匡远镇、汤池镇、北古城镇、南羊镇、狗街镇、马街乡、北羊街乡、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九乡彝族回族乡、蓬莱乡、草甸乡、竹山乡。县政府驻匡远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宜良县常住总人口396677人,其中:匡远镇51059人,北古城镇41648人,南羊镇34724人,狗街镇55999人,汤池镇42540人,蓬莱乡63134人,北羊街乡14340人,草甸乡15702人,马街乡17666人,耿家营乡16908人,九乡乡17466人,竹山乡25491人。

?年,草甸乡撤乡设镇。2001年,全县辖6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匡远镇、汤池镇、南羊镇、狗街镇、北古城镇、草甸镇、蓬莱乡、北羊街乡、马街乡、竹山乡、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九乡彝族回族乡。共有133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1015个村民小组。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4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47万人,非农业人口4.0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04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2.29万人,回族4571人,苗族1678人。

2006年4月初,宜良县将原来的12个乡镇撤并为9个:撤销蓬莱乡,并入匡远镇;撤销草甸镇,并入汤池镇;撤销北羊街乡,并入北古城镇,并将北古城镇小河村委会并入九乡彝族回族乡管辖(省政府2006年1月20日批准)。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4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匡远镇、北古城镇、南羊镇、狗街镇、汤池镇、竹山乡、马街乡、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九乡彝族回族乡。面积1880平方千米,人口40.96万人。共有4个居委会、133个行政村。

2009年3月20日,撤销南羊镇,其行政区域并入匡远镇(云政复[2009]25号;7月实施);5月6日,撤销竹山乡、马街乡,设立竹山镇、马街镇(云政复[2009]43号)。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2个民族乡:匡远镇、北古城镇、狗街镇、汤池镇、竹山镇、马街镇、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九乡彝族回族乡。2010年2月,正式将汤池镇整建制由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员托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宜良县常住总人口419399人,其中:匡远镇164929人,北古城镇53604人,狗街镇59589人,汤池镇61605人,竹山镇27731人,马街镇18497人,耿家营乡16630人,九乡乡16814人。

2011年,全县面积1913.53平方千米。辖6镇(包括汤池镇)、2乡,4个居委会、133个行政村,90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49888户、42.68万人(含汤池镇21712户561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813人;主要少数民族人口39400人,其中:彝族28799人、回族5235人、苗族2489人。县城人口14万人,城镇化率34.6%。

2011年,撤销匡远镇、汤池镇,设立匡远街道、汤池街道。调整后,全县辖2个街道、4个镇、2个民族乡:匡远街道、汤池街道、北古城镇、狗街镇、竹山镇、马街镇、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九乡彝族回族乡(其中,汤池街道由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托管)。县政府驻匡远街道。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