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历史沿革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在历史上曾译写过惹萨、罗娑、罗些、拉撒、袷萨、喇萨等。公元633年,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拉萨以吐蕃王朝都城的地位,揭开了它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定都前的拉萨是一片沼泽荒芜之地,定都后,筑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市的雏形。著名的大昭寺即在这一时期建造,山羊负土填湖的典故是建寺过程中的一段美丽传说。藏语羊叫“惹”,土为“萨”,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们便以“惹萨”作为以大昭寺为中心的这一城市的名称。汉文史籍把“惹萨”一般译为“逻娑”、“逻些”。随着佛教的兴盛,人们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地”,“拉萨”之名随之兴起,并取代了原有的名称。

自松赞干布始,吐蕃政权传9代赞普(藏王),均以拉萨为首府。13世纪中叶,元朝划分西藏为13个万户,蔡巴万户为其中之一,在拉萨颇有建树。14世纪初期,帕木竹巴先后征服了止贡巴、雅桑巴和蔡巴,进而掌握了全藏统治大权。帕竹在西藏建立13个大宗,拉萨属内邬宗。帕竹的统治中心虽在乃东,但拉萨以其宗教发展史上的圣城的地位和强大引力仍为帕竹政权高度重视。15世纪初,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以拉萨为据点逐步统一全藏,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局面。1642年,五世达赖在拉萨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1652年五世达赖赴京,受到清廷的隆重接待和册封,次年返藏。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地方政权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拉萨作为西藏地方首府,从此一直延续了下来。1721年,清廷在拉萨设置驻藏办事大臣,1751年又在拉萨建立噶厦政府,并授权达赖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区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内);雪巴列空管辖拉萨市郊洛麦谿、朗如谿、札什谿、折布林谿、蔡谿、蚌堆(仲堆)谿、列乌谿、南木杰岗谿、隆巴谿、札谿、昌谷谿、聂当谿、江谿、东嘎宗、南木吉才谿、曲隆谿、古崩堂谿、德庆宗等18宗谿。1954年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卫区总管管辖尼木门喀谿、曲水宗、羊八井郭巴、麻江郭巴、堆龙德庆宗、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林周宗、墨竹工卡宗、东嘎宗、德庆宗、达孜宗、蔡谿、列乌谿、南木杰岗谿、洛麦谿、协仲谿、札什谿、曲隆谿、折布林谿、南木谿、聂当谿、朗如谿、蚌堆谿、札谿、隆巴谿、昌谷谿等28宗谿。

1960年正式设立拉萨市。原属绛曲基巧的当雄、达木曲柯尔、白仓谿、达波错斯(色)、旁多谿划入拉萨市。将折布林谿、洛麦谿、朗如谿、蔡谿、曲隆谿、札什谿并入拉萨市区;以林周宗与旁多宗、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合并设林周县(驻松盘);以当雄与羊八井郭巴、宁中郭巴、纳木湖郭巴等合并设当雄县;以达孜宗与德庆宗、蚌堆谿合并设达孜县(驻德庆村);以墨竹工卡宗设墨竹工卡县(驻塔巴村);以曲水宗与色谿、南木谿、协仲谿、聂当谿合并设曲水县(驻雪村);以尼木门喀谿与麻江郭巴合并设尼木县(驻塔荣);以堆龙德庆宗与列乌谿、东嘎宗合并设堆龙德庆县(驻朗嘎)。拉萨市共辖当雄(驻当曲卡)、尼木、曲水、堆龙德庆、达孜、林周、墨竹工卡等7县。

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林芝(驻尼池村)、米林(驻东多村)、工布江达(驻介德)、墨脱4县划入拉萨市领导;墨竹工卡县迁驻工卡;林芝县迁驻普拉;拉萨市辖11县。1975年林周县由松盘迁驻旁多。1977年拉萨市辖林周(驻旁多)、当雄(驻当曲卡)、墨竹工卡(驻工卡)、尼木(驻塔荣)、米林(驻东多村)、墨脱、达孜(驻德庆)、曲水(驻雪村)、堆龙德庆(驻朗嘎)、林芝(驻普拉)、工布江达等11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拉萨市常住总人口474499人,其中,城关区223001人,林周县50895人,当雄县39169人,尼木县27375人,曲水县29690人,堆龙德庆县40543人,达孜县24906人,墨竹工卡县38920人。

2007年末,拉萨市户籍总人口464736人,其中,城关区181991人,林周县58426人,当雄县43534人,尼木县30394人,曲水县33159人,堆龙德庆县45551人,达孜县26723人,墨竹工卡县44958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拉萨市常住总人口559423人,其中,城关区279074人,林周县50246人,当雄县46463人,尼木县28149人,曲水县31860人,堆龙德庆县52249人,达孜县26708人,墨竹工卡县44674人。

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调整拉萨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5〕185号):同意撤销堆龙德庆县,设立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以原堆龙德庆县的行政区域为堆龙德庆区的行政区域,堆龙德庆区人民政府驻东嘎镇团结路1号。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