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系维吾尔语,意为“清澈的水”。汉代,这里为姑墨国地。隋唐时期,为跋禄迦,亦称亟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置姑墨州,隶属安西都护府。宋时为西辽所辖。元明为蒙古宗王察合台封地,称为阿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派军平定准噶尔叛乱,将地名定为阿克苏。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此设阿克苏办事大臣。光绪三年(1877年)在阿克苏设善后总局。
光绪八年以东四城(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置阿克苏分巡兵备道,以阿克苏置温宿直隶州。光绪九年(1883年)完成建州工作并修建阿克苏新城,亦称汉称,新城为阿克苏道和温宿直隶州治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升温宿直隶州为府,市境为温宿府直辖。本府即今阿克苏市和阿瓦提县的范围。民国二年(1913年)4月,温宿府本府改置阿克苏县,属阿克苏道。
1949年后,隶属阿克苏专区、阿克苏地区。1956年将原县辖丙等市阿克苏市改设为阿克苏镇。1958年5月撤销温宿县,其行政区域并入阿克苏县。1962年恢复温宿县建制,将1958年合并于阿克苏县的原温宿县的行政区域从阿克苏县划出,归温宿县管辖。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克苏县,设立阿克苏市(县级)。1984年5月7日,阿克苏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
1984年7月18日,撤销阿克苏镇,将原镇属的4个街道办事处升格为乡建置。1999年城区增设南城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阿克苏市常住总人口561822人,其中:兰干街道47179人、英巴扎街道31687人、红桥街道21849人、新城街道57031人、南城街道27086人、喀拉塔勒镇34277人、阿依库勒镇33822人、依干其乡29608人、拜什吐格曼乡21006人、托普鲁克乡13093人、库木巴什乡18975人、托喀依乡3337人、林园8492人、兵团阿拉尔局17884人、良种繁育场4271人、红旗坡农场17503人、兵团一团23049人、兵团二团11503人、兵团七团13025人、兵团八团11160人、兵团九团20958人、兵团十团12417人、兵团十一团11479人、兵团十二团19722人、兵团十三团14341人、兵团十四团13511人、兵团十五团9885人、兵团十六团13672人。
2003年,阿克苏市总面积14449.77平方千米,总人口572694人,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5%,辖5街道、2镇、4乡:兰干街道、英巴扎街道、红桥街道、新城街道、南城街道、喀拉塔勒镇、阿依库勒镇;依干其乡、拜什吐格曼乡、托普鲁克乡、库木巴什乡。市政府驻市区西大街。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阿克苏市常住总人口535657人,其中:栏杆街道71746人,英巴扎街道43346人,红桥街道31228人,新城街道87368人,南城街道37766人,喀勒塔勒镇36308人,阿依库勒镇39893人,依干其乡40737人,拜什吐格曼乡23798人,托普鲁克乡14587人,库木巴希乡21075人,良种场5375人,红旗坡农场21228人,实验林场20161人,兵团一团21970人,兵团二团9542人,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7480人,兵团农一师沙井子水利管理处2049人。
2012年2月6日,柯柯牙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1月23日,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3]17号)批复同意将阿克苏市802.733平方千米区域划归阿拉尔市管辖。2014年11月14日,自治区政府同意将现英巴扎街道管辖的英巴格社区、林园社区以及阿依库勒镇部分区域划入设立多浪街道,街道办事处驻现英巴格社区居委会办公楼。
调整后,全市辖7个街道、2个镇、4个乡:兰干街道、英巴扎街道、红桥街道、新城街道、南城街道、柯柯牙街道、多浪街道、喀勒塔勒镇、阿依库勒镇、依干其乡、拜什吐格曼乡、托普鲁克乡、库木巴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