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历史沿革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秦于今市区西13千米蒲州老城置蒲反县,属河东郡。东汉改蒲坂县。十六国前赵徙并州治于蒲坂,后废。前秦复置,后徙归晋阳,皇始年间置泰州,建元年间改雍州;后秦皇初初年改并州,兼置冀州。北魏皇始初年并州归治晋阳。神麚元年(428)废冀州,复置雍州,河东郡治自今夏县境徙蒲州老城。延和元年(432)改雍州为泰州。太和元年(477)于今市区东18千米虞乡镇置安定县,属河东郡。后废泰州,十一年改安定县为南解县,与蒲坂县俱属河东郡。北魏时又于今虞乡镇西北15千米置绥化郡。东魏天平初年复置泰州。

北周废绥化郡,明帝二年(558)改泰州为蒲州。武成二年(560)废南解县,于今市区东北15千米古城村别置绥化县,属河东郡。保定元年(561)绥化县改虞乡县。隋开皇年间蒲坂县治徙蒲州老城东,废河东郡。十六年(596)于蒲坂县故治另置河东县,与蒲坂、虞乡3县俱属蒲州。大业初年蒲坂县废入河东县。三年(607)废蒲州,改置河东郡,徙治今临猗县境,河东、虞乡2俱属之。九年虞乡县治徙今运城市境。

唐武德元年(618)于今虞乡镇复置虞乡县,属蒲州。三年蒲州总管府自今临猗县境徙治河东县。九年废总管府,改置都督府。贞观初年置河东道,治蒲州。二十二年(648)废虞乡县,武周天授二年(691)复置。开元八年(720)置中都,九年升蒲州为河中府。寻废都号,复改河中府为蒲州。天宝元年(742)改蒲州为河东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蒲州,三年又升河中府。

宋至道年间改河东道为河东路,徙治今太原市境。金天会六年(1128)降河中府为蒲州,天德元年(1149)复升河中府。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虞乡县。明洪武二年(1369)降河中府为蒲州,以河东县废入。清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雍正六年(1728)升蒲州府,置永济县为府治。以西北南三面濒黄河,为水陆要津,永济,寓意恒久通渡。雍正八年复置虞乡县。民国初年废府,2县改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

1948年永济县治自蒲州老城徙赵伊镇(即今城关镇)。1949年2县属晋南区运城分区,隶陕甘宁边区。后复归山西省,属运城专区。1954年虞乡县废入解虞县,永济县属晋南专区。1958年废入运城县,1961年复置。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是省辖县级市,由运城地区代管。2000年由地级运城市代管。

1997年末,永济市面积1120平方千米,人口417208人。辖3个街道、6个镇、10个乡: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开张镇、韩阳镇、蒲州镇、虞乡镇、卿头镇、栲栳镇、郭李乡、张营乡、董村乡、文学乡、清华乡、黄旗营乡、常青乡、首阳乡、任阳乡、赵柏乡。共有262个行政村,402个自然村。市政府驻市府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永济市常住总人口421244人,其中,城西街道37339人,城北街道27669人,城东街道29023人,虞乡镇33132人,卿头镇31467人,开张镇19920人,栲栳镇37059人,蒲州镇24627人,韩阳镇16872人,郭李乡18211人,清华乡13756人,董村乡19652人,黄营乡20557人,赵柏乡16442人,常青乡11002人,张营乡30534人,文学乡16814人,首阳乡6295人,任阳乡10873人。

2001年区划调整后,全市辖3个街道、7个镇:城西街道、城北街道、城东街道、虞乡镇、卿头镇、开张镇、栲栳镇、蒲州镇、韩阳镇、张营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永济市常住总人口444724人,其中,城西街道63327人,城北街道54972人,城东街道52376人,虞乡镇43186人,卿头镇47607人,开张镇38578人,栲栳镇47634人,蒲州镇40817人,韩阳镇22630人,张营镇30721人,伍姓湖农场828人,虞乡农场941人,董村农场1107人。

2015年末,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合计10个),22个居委会、265个村委会(合计287个)。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