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历史沿革

西周为郇国,亦称郇瑕,春秋时有桑泉、猗氏、解梁、令狐、猗氏城邑。西汉于今县境置猗氏县和解县,属河东郡。北魏时于今临晋镇附近置温泉县。太和十一年(487)解县改北解县,猗氏县改北猗氏县。西魏恭帝二年(555)北猗氏县改桑泉县。北周废温泉县,明帝时桑泉县改猗氏县,以北解县废入,属汾阴郡。

隋开皇三年(583)改属蒲州,十六年复置桑泉县。大业初年于桑泉县置河东郡,与猗氏县俱属之。后猗氏县治徙今城关。唐武德元年(618)废河东郡,改置蒲州,仍治桑泉县,与猗氏县俱属之。三年蒲州治徙今永济市境;复置温泉县,属蒲州。九年温泉县废入桑泉县。天宝十二年(753)桑泉县改临晋县,治今临晋镇,与猗氏县俱属河中府。

明属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蒲州府。民国初年废府,2县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1949年属晋南区运城分区,隶陕甘宁边区。后复归山西省,属运城专区。1954年2县合并,取原县名首字定名临猗,县政府驻原猗氏县城关,属晋南专区。1958年并入运城县。1960年复置。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属地级运城市。

原辖7个镇、13个乡:城关镇、牛杜镇、嵋阳镇、临晋镇、孙吉镇、东张镇、七级镇、楚侯乡、李汉乡、庙上乡、角杯乡、西张吴乡、南赵乡、北辛乡、耽子乡、卓里乡、阎家庄乡、北景乡、大阎乡、三管乡。

1997年末,临猗县面积1350平方千米,人口539001人。辖9个镇、11个乡:城关镇、牛杜镇、嵋阳镇、临晋镇、孙吉镇、东张镇、七级镇、卓里镇、三管镇、楚侯乡、李汉乡、庙上乡、角杯乡、西张吴乡、南赵乡、北辛乡、耽子乡、阎家庄乡、北景乡、大阎乡。共有373个行政村,550个自然村,2153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临猗县常住总人口536518人,其中:城关镇69376人,牛杜镇34222人,嵋阳镇26467人,临晋镇38934人,七级镇28420人,东张镇33211人,孙吉镇47074人,卓里镇14215人,三管镇18490人,李汉乡11487人,楚候乡18087人,庙上乡32081人,角杯乡23656人,西张吴乡15449人,南赵乡6950人,北辛乡32234人,耽子乡22493人,北景乡21060人,阎家庄乡23307人,大阎乡19305人。

2001年乡镇区划调整后,全县辖9个镇、5个乡:猗氏镇、嵋阳镇、临晋镇、七级镇、东张镇、孙吉镇、三管镇、牛杜镇、耽子镇、楚侯乡、庙上乡、角杯乡、北辛乡、北景乡,以及卓里、阎家庄2个工贸区。县政府驻猗氏镇。

2003年,全县总人口54.8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临猗县常住总人口572508人,其中,猗氏镇102090人,嵋阳镇26948人,临晋镇38100人,七级镇28865人,东张镇33604人,孙吉镇54976人,三管镇18782人,牛杜镇34970人,耽子镇23227人,楚候乡27967人,庙上乡31574人,角杯乡40263人,北辛乡30962人,北景乡41220人,卓里工贸区14454人,闫家庄工贸区24506人。

2015年末,临猗县辖9个镇、5个乡(合计14个),19个居委会、375个村委会(合计394个)。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