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历史沿革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春秋晋置邬县,后废。秦置介休县,属太原郡。西汉复置邬县,故治在今市区东北15千米邬城店;又因秦介休县置界休县,故治在今市区东南8千米;俱属太原郡。另置平周县,故治在今市区西8千米,属西河郡。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为界休。东汉末年废平周县。

晋废邬县,改界休县为介休县,属西河国,后废。北魏太和八年(484)复置介休县,属西河郡。十九年复置邬县,属太原郡。东魏孝静帝时侨置南朔州于此,只领军人,不辖郡县,介休县属汾州。兴和中年侨置宁州于介休城,后废。四年(542)置平昌县,于县置定阳郡,故治即今城关。北齐废邬县及介休县。北周废南朔州,改定阳郡为介休郡,复置介休县附郭。宣帝时介休县废入平昌县。

隋开皇初年废郡。十八年(598)改平昌县为介休县,徙治今城关,属西河郡。义宁元年(617)复置介休郡,县属之。唐武德元年(618)改介休郡为介州,县属之。贞观元年(627)废介州,县属汾州。蒙古初年改属太原府,至元二年(1265)还属汾州。明、清属汾州府。

民国初年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1941年于介休、平遥2县间分置平介县,1942年在介休、灵石2县间分置介灵县,属晋绥边区。1948年复为介休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灵石、孝义2县废入介休县,属晋中专区。1961年灵石、孝义2县析出。1967年属晋中地区。

1992年2月10日,《民政部关于山西省撤销介休县设立介休市的批复》(民行批〔1992〕13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县,设立介休市(县级),以原介休县的行政区域为介休市的行政区域。1999年由山西省直辖,委托地级晋中市代管。

1996年,介休市面积742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辖6个镇、14个乡:城关镇、张兰镇、连福镇、洪山镇、义棠镇、义安镇、东湖龙乡、三佳乡、大靳乡、板峪乡、化家窑乡、上梁乡、西靳屯乡、秦树乡、龙凤乡、万户堡乡、宋[月+古]乡、樊王乡、北辛武乡、北贾乡。市政府驻城关镇。(251个行政村)

2000年3月,介休市将原有的5镇15乡撤并为7镇3乡。调整后,介休市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介休市常住总人口372993人,其中,北关街道17512人,西关街道12808人,东南街道19365人,西南街道23476人,北坛街道3758人,义安镇53183人,张兰镇46048人,连福镇31367人,洪山镇12843人,义棠镇34621人,龙凤镇13934人,绵山镇31227人,城关乡23622人,宋[月+古]乡30978人,三佳乡18251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介休市常住总人口406517人,其中,北关街道21048人,西关街道22041人,东南街道24161人,西南街道29579人,北坛街道16635人,义安镇54246人,张兰镇43151人,连福镇28021人,洪山镇11335人,龙凤镇12666人,绵山镇29578人,义棠镇28237人,城关乡31049人,宋[月+古]乡36456人,三佳乡18314人。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15583人。2015年末,介休市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合计15个),35个居委会、230个村委会(合计265个)。

【注:"月+古"替代字为"古"】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