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境域属晋,战国归赵,秦属上党郡。西汉置沾县,故治在今城关西南15千米,属上党郡。东汉建安中年于沾县置乐平郡,后废。西晋泰始中年别置乐平县,复置乐平郡,与沾县俱属之。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乐平县废入沾县,乐平郡徙废,县改属太原郡。孝昌二年(526)复置乐平县。北齐沾县废入乐平县,乐平郡自和顺县境徙治故沾城,即今城关,县属之。

隋开皇初年废郡。十六年(596)于县置辽州,县属之;又析乐平县地别置东山县,故治在今城关东南40千米,属辽州。大业二年(606)废辽州,东山县废入乐平县,改属并州。唐武德三年(620)于乐平县复置辽州,县属之。六年辽州治徙今左权县境,乐平县改属受州。贞观八年(634)废受州,县改属并州。宋乾德元年(963)于县置平晋军,县属之。寻废平晋军,县改属平定军。

金兴定四年(1220)升乐平县为睲州,后废。蒙古中统元年(1260)复为乐平县,至元二年(1265)废入平定州,七年复置。清嘉庆元年(1796)县废。1912年复置。1914年改昔阳县,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抗日战争时期分置昔东、昔西2县,分属太行区一专署与二专署。1945年复为昔阳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废入阳泉市。1960年恢复昔阳县,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建国初为区、村建制,全县共分14区。1953年,改为7个区,80个乡;同年4月撤销区级建制,全县500个自然村划为46个乡。1958年8月,全县设7个公社,辖344个管区。1962年调整为20个公社,辖415个生产大队。1977年,寿阳县的广阳、水峪沟、瓦瑶足3个生产大队划归昔阳县。1978年,寿阳县的松曲、瑶会、台泉、苗家掌4个生产大队划归昔阳县。1984年,全县改为4个镇、16个乡,423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城关镇。

1996年,全县调整为421个行政村:城关镇(25村)、东冶头镇(35村)、皋落镇(20村)、沾尚镇(35村)、界都乡(17村)、王寨乡(11村)、丁峪乡(15村)、洪水乡(28村)、杜庄乡(24村)、阎庄乡(18村)、三都乡(18村)、赵壁乡(11村)、凤居乡(16村)、瓦邱乡(10村)、李家庄乡(16村)、西寨乡(30村)、安坪乡(26村)、白羊峪乡(19村)、大寨乡(23村)、巴洲乡。

1999年末,全县总人口236113人,其中,非农人口29060人,乡村人口207053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昔阳县常住总人口221361人,其中,城关镇48740人,皋落镇11664人,东冶头镇14038人,沾尚镇8614人,大寨乡13366人,洪水乡12161人,李家庄乡16459人,安坪乡9802人,巴洲乡7614人,杜庄乡7937人,三都乡9419人,白羊峪乡8965人,赵壁乡6546人,风居乡7871人,界都乡8470人,闫庄乡8757人,瓦邱乡4352人,丁峪乡6043人,王寨乡5928人,西寨乡4615人。

2001年初,撤销巴洲乡、安坪乡,并入城关镇,更名为乐平镇;撤销杜庄乡、洪水乡,并入大寨乡;撤销丁峪乡、王寨乡,设立孔氏乡;撤销瓦邱乡,并入界都乡;撤销白羊峪乡、凤居乡,并入赵壁乡;调整后,昔阳县辖4个镇、8个乡。县政府驻乐平镇。2003年,撤销大寨乡,设立大寨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昔阳县常住总人口227896人,其中,乐平镇88559人,皋落镇11045人,冶头镇12341人,沾尚镇7808人,大寨镇32104人,李家庄乡15016人,界都乡11675人,三都乡8810人,赵壁乡16859人,孔氏乡10615人,闫庄乡9145人,西寨乡3919人。

2014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0501人。2015年末,昔阳县辖5个镇、7个乡(合计12个),11个居委会、328个村委会(合计339个)。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