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历史沿革

沁水县以沁河流经得名。古为端氏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古县治在今沁水县城东郑庄乡西城村。北魏时,在今县城西分设东永安县。北齐时,改为永宁县。隋开皇三年(583),端氏县治迁今县城东端氏村。隋开皇十八年(598),永宁县改称沁水县,县治迁今县城。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并入沁水县。

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将沁水分为沁水、士敏、沁南三县。1947年恢复沁水建制。1958年10月,沁水与阳城合并称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沁水县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属县。1985年5月起属晋城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沁水县常住总人口211440人,其中,城关镇34708人,中村镇13566人,端氏镇23158人,嘉峰镇30115人,王寨乡3682人,樊村河乡2804人,杏峪乡7938人,下川乡1921人,土沃乡8503人,张村乡5325人,郑庄乡13047人,王必乡4029人,苏庄乡2498人,必底乡1752人,郑村乡15524人,胡底乡4349人,樊庄乡5683人,固县乡7755人,柿庄乡12722人,十里乡7462人,东峪乡4899人。

各乡镇面积、人口数据(根据撤并乡镇摸底统计资料,括号为拟撤并后乡镇数据):城关镇188平方千米、31436人,王寨乡62平方千米、4027人(城关镇250平方千米、35463人);中村镇148平方千米、13158人,下川乡89平方千米、2207人(中村镇237平方千米、15365人);十里乡217平方千米、7525人,东峪乡37平方千米、4914人(十里乡254平方千米、12439人);端氏镇150平方千米、24617人,必底乡106平方千米、1855人(端氏镇256平方千米、26472人);胡底乡45平方千米、4677人,樊庄乡41平方千米、5979人(胡底乡86平方千米、10656人);苏庄乡107平方千米、2889人,王必乡149平方千米、4612人(苏庄乡256平方千米、7501人);樊村河乡162平方千米、3143人;杏峪乡142平方千米、8413人;土沃乡149平方千米、8685人;张村乡86平方千米、6052人;郑庄乡227平方千米、14556人;嘉峰镇99平方千米、23947人;郑村乡85平方千米、13789人;固县乡164平方千米、9092人;柿庄乡241平方千米、14782人。

2001年,沁水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8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1〕7号),由4镇17乡调整为7镇7乡,乡镇平均人口1.39万人,平均面积189.64平方千米:一、撤销王寨乡、杏峪乡、城关镇,合并设立龙港镇。区划调整后龙港镇人口44381人,面积392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西关村。二、撤销下川乡、中村镇,合并设立新的中村镇。区划调整后中村镇人口15271人,面积237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中村村。三、撤销必底乡、端氏镇,合并设立新的端氏镇。区划调整后端氏镇人口25978人,面积257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端氏村。四、撤销王必乡、郑庄乡,合并设立新的郑庄镇。区划调整后郑庄镇人口18829人,面积376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郑庄村。五、撤销樊庄乡、胡底乡,合并设立新的胡底乡。区划调整后胡底乡人口10615人,面积86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胡底村。六、撤销东峪乡、十里乡,合并设立新的十里乡。区划调整后十里乡人口12339人,面积254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十里村。七、撤销柿庄乡,设立柿庄镇。以原柿庄乡的行政区域为柿庄镇的行政区域。八、撤销郑村乡,设立郑村镇,以原郑村乡的行政区域为郑村镇的行政区域。九、原嘉峰镇、土沃乡、张村乡、固县乡、苏庄乡、樊村河乡建制保持不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沁水县常住总人口213016人,其中,龙港镇58660人,中村镇13053人,郑庄镇14392人,端氏镇29534人,嘉峰镇38076人,郑村镇15992人,柿庄镇9568人,樊村河乡1153人,土沃乡4886人,张村乡3825人,苏庄乡1421人,胡底乡8935人,固县乡6214人,十里乡7307人。

2015年末,沁水县辖7个镇、7个乡(合计14个),9个居委会、242个村委会(合计251个)。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