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历史沿革

晋城古称泽州。秦汉称高都县,北魏置建州、高都郡。隋开皇三年置泽州,开皇十八年改县为丹川县。唐贞观元年始称晋城县,建泽州于晋城。明代荩城县并入泽州,清改名风台县,民国元年复称晋城县。

建国后,山西划为7个专区,南5县归长治专署管辖。1958年并大县,将晋城、高平、陵川3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2县为阳城县,属晋东南专区。1961年恢复5县制,仍属晋东南专区(后改为晋东南地区)。

1983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晋城县,设立晋城市;将晋东南地区的长治、潞城二县划归长治市管辖。1985年4月30日,国务院(国函〔1985〕62号)批复同意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并设立城区和郊区,将原晋东南地区的沁水、阳城、高平、陵川四县划归晋城市管辖;将原晋东南地区的襄垣、屯留、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武乡、沁县、沁源九县划归长治市管辖。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晋城市常住总人口2160984人,其中,城区304221人,沁水县211440人,阳城县406708人,陵川县249782人,泽州县517162人,高平市471671人。

2001年,全市面积9490平方千米,总人口2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2.5万人。调整前为36镇79乡共有115个乡镇,乡镇平均人口1.57万人,平均面积82.08平方千米。5000人以下的乡镇13个(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乡镇2个,分别是沁水县的下川乡、陵川县的马武寨乡);人口在0.5-1.0万人的乡镇29个;人口在1.0-1.5万人的乡镇24个;人口在1.5-2.0万人的乡镇19个;人口在2.0-3.0万人的乡镇19个;人口在3.0-5.0万人的乡镇9个;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2个(泽州县的巴公镇和阳城县的城关镇)。 调整后为48镇26乡共74个乡镇,乡镇平均人口2.44万人,平均面积127.7平方千米。城区由5街道3乡调整为7街道1镇。高平市由9镇13乡调整为9镇4乡,乡镇平均人口3.69万,平均面积72.76平方千米。泽州县由10镇16乡调整为14镇3乡,乡镇平均人口3.02万,平均面积119平方千米。阳城县由8镇17乡调整为10镇7乡,乡镇平均人口2.33万人,平均面积115.77平方千米。沁水县由4镇17乡调整为7镇7乡,乡镇平均人口1.39万人,平均面积189.64平方千米。陵川县由5镇13乡调整为7镇5乡,乡镇平均人口2.09万人,平均面积146.43平方千米。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晋城市常住总人口2279146人,其中,城区476945人,沁水县213016人,阳城县388789人,陵川县231360人,泽州县484174人,高平市484862人。

2015年末,晋城市常住人口231.5万人。共有10个街道、48个镇、26个乡(合计84个),143个居委会、2197个村委会(合计2340个)。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